摘 要:旅游業是北川縣災后經濟重建的先導產業,目前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還存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結合北川縣具體實際,從企業和產業兩個層面出發,探索北川縣循環型旅游業路徑。
關鍵詞:北川縣;循環經濟:旅游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176-02
引言
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循環經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并應用于實踐。旅游業是資源和環境依托型產業,曾被譽為“無煙產業”,但隨著旅游業的過度開發、破壞性建設使得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激化,傳統的旅游經濟發展模式受到挑戰。循環經濟的“3R”原則符合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將循環經濟的理念應用于旅游業,發展旅游循環經濟是必然趨勢。
一、旅游循環經濟概述
(一)旅游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基本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涉及六大旅游要素及相關行業。旅游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理念在旅游產業中的實踐,根據生態經濟學和環境價值論,在3R原則指導下,將循環經濟貫穿于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旅游企業經營與管理以及旅游市場的培育與擴張。它是一種建立在旅游資源與環境持續利用的新型經濟形式,它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破壞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運用新型技術作支持,用法律法規作保障,實現持續發展的旅游發展模式。
(二)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
自20世紀90年代,循環經濟引入中國并在工業領域大范圍推廣,旅游循環經濟發展也得到發展,但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國內對旅游循環經濟的研究主要有探討農業旅游與循環經濟的結合、研究循環經濟的構成體系、研究循環經濟的不同層面、研究某一具體的層面或某一具體地區的旅游循環經濟四個方面。李豐生[1]等從企業、產業和區域三個層面出發,分別構建了循環型旅游業的一般發展模式,并以桂林恭城紅巖為實證,論述了循環型旅游業在產業層面的具體模式。龔艷[2]等從產品、產業鏈、消費觀等方面探索長株潭城市群在社會層面的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張策[3]等分別從企業、區域和社會層面對泰安市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作了探討。蘇志平[4]從旅游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入手,結合供應鏈管理原理和循環經濟運行模式構建了旅游業循環經濟模式。李慶雷和明慶忠[5]通過構建循環經濟體系來闡述旅游循環經濟的實現模式,從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探索旅游循環經濟運行的基本模式。王迎濤[6]對鄉村旅游循環經濟運行模式進行了探討。魏莉和湯穎松[7]提出面向循環經濟的清潔生產模式、生態園區模式、產業間多級生態鏈聯接模式等旅游業發展模式。魏延軍等[8]對望奎縣旅游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研究。綜上可以發現,發展循環型旅游業主要有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
二、北川縣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北川縣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地震加重重災區旅游生態環境的難恢復性。北川縣地勢復雜,根據水利部、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和環境研究所以及省國土廳等機構對北川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綜合分析,北川屬于“適宜性差區”,主要表現為人居環境安全度低,是次生山地災害易發的區域,資源潛力,特別是可利用土地資源潛力非常小。再加上地震發生后地質環境穩定性變差,滑坡 崩塌 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災害隱患增多,水土流失更加嚴重,部分重要生態功能更加退化,這種繼發性的鏈式作用制約了災后旅游環境治理。
經濟重建加劇了旅游生態環境的脆弱性。震后,百廢待興,城鎮重建、產業恢復等都是縣域必須進行的恢復重建工作,旅游業被定位恢復重建中的優勢產業和先導產業,廣泛開展的旅游活動,激發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在縣域產生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旅游生態環境因子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造成旅游景觀損耗、旅游意境衰退,環境的脆弱制約旅游經濟發展。
(二)北川縣發展循環型旅游的可行性
震后經濟朝循環經濟方向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上,政府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將節能減排理念貫穿于規劃設計全過程,各環節充分考慮與環境的協調,以低沖擊開發模式建設。農業上,對產業化基地修正并進行復耕,農業恢復速度加快,新建立維斯特農業示范園力爭打造新的種植業基地,同時著力推進農產品產業一體化發展。在工業上,在山東援建下,政府打造“一區三園”模式,包括北川—山東產業園、安昌生態工業園和永安—香泉工業園。旅游業上,借著地震的知名度,旅游業快速發展,積極推進休閑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發展禹羌旅游的同時大力培育羌繡產業。
北川縣域擁有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所需資源。首先,縣境內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保存有最完整的自然生態旅游開發區,有大禹故里、明代所建的古城堡遺址永平堡等。作為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羌文化氣息濃厚。地震遺址集觀光與教育價值為一體,形成獨特的地震旅游資源;其次,縣境覆蓋全面的交通網絡。震后北川縣道路網絡擴大,新建了許多新干道。綿陽到北川建立城際快速通道,成綿高速復線從縣城進入綿陽,連接縣城到茂縣至九寨溝的二級省道公路,連接縣城至江油的一級公路通道;再次,外部環境提供了機會。西部大開發推動產業轉移,同時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四川省也推出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震后山東對口支援,其循環經濟發展較早,可提供經驗借鑒。
三、北川縣旅游循環經濟的發展思路
除了政策法規、技術支持外,最重要的是找到一條適合的發展模式,結合北川縣具體實際,目前應在旅游企業層面加強循環利用,并與其他產業耦合,建立產業間的循環,為縣域經濟在區域層面發展循環經濟打好基礎。
(一)企業層面的循環
旅游企業主要是內部要素的循環利用,堅持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注重廢棄物回收利用,達到污染物排放量的最小化。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旅游景區。在開發階段實施清潔生產,在管理階段實施物質再利用,在游覽階段減少環境污染;二是旅游餐飲及住宿。采用新的設計和技術,將單位產品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標準許可范圍內,特別是酒店和飯店內,使用節能電器,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廚余可以用于動物的飼養,固體垃圾廢棄物分類回收;三是旅行社。重點開發推介生態旅游產品,偏重循環經濟的企業,如綠色飯店;在接待服務的過程中通過導游員對游客施加影響,推廣循環經濟理念;四是旅游交通。盡量乘坐公共交通,減少私家車的進入。
(二)產業層面的循環
旅游產業是由消費驅動形成的產業,依托性強,它不僅直接需要旅游資源,也需要其他產業的支撐,單個旅游企業內部產生的廢棄物和副產品,需要從企業外部組織循環。旅游業的綜合性和關聯性也決定了它與其他產業間有很多耦合共生關系,在產業層面發展循環型旅游業可以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共贏。北川縣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縣域,將農業種植基地發展成為觀光基地,既可以發展農產品,還可以將部分農產品跟旅游產品結合起來,例如蕎麥可以用作羌繡抱枕的內部填充物,北川茶葉可以作為旅游產品等等。此外,在新發展起來的維斯特農業園內,還建立以沼氣為紐帶的產業間多級鏈條模式,如種植基地—飼養場—沼氣—生物有機肥—種植基地,并建立種植業和飼養業的加工廠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對于末端產品和廢棄物進行處理,一部分成為產品,一部分可以用作有機肥料。具體來說,北川縣的茶葉種植和蔬菜基地都有一定的規模,可以建立旅游觀光園,并與工業建立耦合關系,形成多級產業鏈條循環體系(見下圖):
參考文獻:
[1] 魏莉,湯穎松.基于循環經濟的旅游業發展模式研究[J].商業時代,2008,(18):87-88.
[2] 魏延軍,楊鳳海,劉丹萍,劉曉佳.望奎縣旅游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國土資源開發與研究,2010,(5):73-74.
[3] 張策,溫希波.泰安市旅游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探討[J].科技信息,2010,(21):14-35.
[4] 蘇志平.旅游業循環經濟模式初探[J].商業經濟,2010,(6):81-82
[5] 李慶雷,明慶忠.旅游循環經濟運行的基本模式[J].社會科學家,2007,(5):130-132.
[6] 李豐生,王利朋.基于循環經濟的旅游業發展模式——以恭城紅巖為例[J].當代經濟,2007,(23):174-176.
[7] 龔艷,楊華峰,陳燦.長株潭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思路初探[J].特區經濟,2010,(1):186-187.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