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煤炭產業要實現綠色化,離不開煤炭物流的綠色化轉型。為了使煤炭生產企業能客觀了解自身物流的綠色度狀況,有必要建立煤炭物流綠色度評價體系。評價體系能否達到實用并且易于操作的程度,對評價因素的選取十分重要。
關鍵詞:煤炭物流;綠色度;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F2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189-04
中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為未來的經濟建設策劃了三大轉型方向:從外需向內需,從強國向富民,從高碳到低碳。可以看出,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已經成為國家今后經濟工作的三大重點之一。而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產業的支撐,國家要走綠色發展之路,能源的生產、利用方式也必然隨之進行相應的變革。中國不僅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而且從2001年起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煤炭進口國。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最主要的能源礦物仍將是煤炭,煤炭工業也仍將是中國能源工業的重中之重。國家對于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必然會深刻影響到煤炭行業的未來發展。
另一方面,綠色化壓力還不僅僅來自于國內。從政經角度看,首先,2009年11月26日,中國政府作出了到2020年時的單位GDP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時減少40%~45%的鄭重承諾,此后又多次在各種國際會議上申明將信守這一承諾。煤炭生產企業自身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大戶,跟煤炭用戶企業一樣必須盡到自己的一份減排責任。其次,近年來,中國許多礦產企業在試圖走出國門開發境外資源的過程中,遭到了所在國政府乃至當地居民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借口的阻撓干涉,一些西方國家更是已經開始用“綠色壁壘”代替傳統的貿易壁壘來充當打壓中國企業競爭的手段。中國企業要想開拓海外市場,就必須取得“綠色護照”;從技術角度看,采用高新技術來實現煤炭開采、利用的潔凈化,已經成為全球煤炭產業的發展趨勢。國內的煤炭工業必須跟上這一潮流,才不至于落伍。
煤炭產業要實現綠色化轉型,就必須實現開采、運輸和利用三大環節的綠色化。對跟前兩個環節直接相關的煤炭生產企業而言,是不可能簡單地只按“開采”和“運輸”兩項進行自我考評的,它需要考評的是一整套物流系統。具體而言,是一個包含了供應物流、逆向物流、生產物流和煤炭運輸在內的大系統,煤炭運輸只不過是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主要環節。要對如此復雜的一個大系統進行評價,企業必須擁有一套專門設計的評價體系。它必須能對物流系統中的每個環節都進行客觀的評價。唯有如此,企業才能對整個物流系統的工作情況了如指掌,并找出其中的薄弱環節,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國內目前對煤炭物流綠色度評價體系的研究仍未到達成熟的程度。在近年來各類研究文章中提出的評價體系中,我們可以挑出兩個較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來進行分析:
可以看出,表1的評價模型包含15個評價因素,其中定性因素有7條,幾乎占了一半。定性指標一般需要依賴專家或使用者根據個人感覺進行打分,所以容易受到打分者個人偏好的干擾。另外,該體系的覆蓋面不夠廣,還有許多影響因素沒有考慮到。當然,該評價體系本身并非為煤企而建,而更適合供政府部門作為制訂法規、政策時的參考。
表2的評價模型則是針對煤企而設,多進行了一級指標分解,所以底層的評價因素較為全面,但仍有一部分指標的選取不太合理。比如 “綠色管理人員比例”一項,本文認為,推進綠色物流的企業應當全員都具備綠色思想意識,跟“綠色”相關的規章制度也會直接反映在物流過程中的各個管理環節中,它們跟其他各種規章制度一樣應當得到員工的自覺遵守,同時也具有其他規章制度一樣的監察措施,而無須為此專門設置“綠色管理人員”。還有一些指標反映的信息有重疊之嫌,比如“服務水平”項目中的 “平均等待時間”和“客戶滿意度”、“準時交貨率”等。這些繁雜而且劃分不夠明晰的指標在實際操作中會帶來諸多不便。
那么,怎樣才能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評價體系呢?筆者認為,首先必須弄明白這套體系到底需要對哪些具體因素進行評估,而這又要求我們必須明確掌握煤炭物流綠色度中“綠色”兩字的涵義。
首先,“綠色”二字毫無疑問地跟環境和生態保護相關聯。綠色的煤炭物流必須是低污染、低排放的物流。這便要求煤炭在運輸過程中必須減少沿路拋灑和煤塵飛揚的現象,同時運輸工具的尾氣排放量也必須盡可能小。這就要求企業必須采取多種措施,比如車廂遮蓋蓬布或是噴灑抑塵劑,并且盡量選擇鐵路運輸和海運方式,減少公路運輸量在企業物流總量中的比例等等。
其次,綠色的煤炭物流必須是高效率的物流。它應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使用盡可能少的人員和設備,通過盡可能短的運輸里程,將煤炭送到客戶手里。其目的是通過減少整個物流過程的資源消耗量和排放量,來達到保護環境、保障可持續發展之效果。要做到這一點,企業就必須提高物流的組織管理水平,改善人員和設備的工作效率,并且盡量采用技術指標先進的設備等。
最后,綠色的煤炭物流應當是健康的物流。“健康”兩字的涵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一個認真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綠色度的企業,必然得保證對綠色相關技術的研發、應用的投入力度,不然綠色物流就難以健康成長;但另一方面,綠色物流也不能變成企業的累贅。如果對綠色的投入超出了企業的實力范圍,則企業的競爭力必然受損。若是企業被拖垮了,物流自然也會隨之病重乃至死亡。所以企業方面必須能夠找到一個“綠色成本”和“綠色效益”之間的合適的平衡點。
若是從物流系統的各個環節來考慮,又能發現一些新的考評項目。
前面說過,煤炭物流上是一個包含了供應物流、逆向物流、生產物流和煤炭運輸在內的大系統。不過生產物流在實際工作中一般都會歸屬于生產環節,所以本文研究的煤炭物流綠色度評價體系實際上考察的是企業的供應物流、逆向物流和煤炭運輸這三大項。其中煤炭運輸環節在前面已經分析過,另兩項則仍未涉及,必須加以考慮。
供應物流的綠色化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環保層面,二是效率層面。環保層面涉及企業采購的各種生產物資的綠色度,以及這些生產物資在制造、運輸時的綠色度——可以將其歸結為:企業是否對其供應商提出了環境績效方面的要求。效率層面則涉及到企業自身的采購管理水平的高低。高效率的采購和管理可以有效減少資金、時間、人力、運力的非必要消耗,從而達到減量化和節約之目的。為此,企業不僅需要擁有合理、周密的采購管理制度,也需要實現網絡信息共享和無紙化辦公,以及對采購、倉儲管理、運輸調度等環節實行計算機管理。
煤企的逆向物流本身就屬于綠色物流的范疇,它包括回收物流和廢棄物物流。就回收物流而言,具體又包括對運輸過程中拋灑遺落的煤炭的回收、洗煤廠通過對中煤再洗而獲得的精煤回收、以及對煤矸石的回收再利用,包括礦井回填、發電、制備建筑材料等。所以回收物流實際上是煤炭物流中一個可以產生經效益的組成部分。而廢棄物物流指的是無再利用價值的報廢物資的處置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破壞。
綜上所述,一套完整的煤炭物流綠色度評價體系應具備以下考評功能:
1.企業對綠色物流的重視程度。
2.煤炭物流的各個環節是否注重了環保。
3.綠色物流為企業節約的成本及產生的效益。
4.對綠色物流的投入給企業造成的負擔。
5.綠色物流帶來的工作效率改善。
6.綠色物流對自然資源利用程度的改善。
7.社會大眾對企業綠色度方面的評價。
8.企業供應鏈中各供應商的綠色度。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將上述的考核項目具體化,或是進一步拆分為可以對其進行打分的可衡量指標因素,然后對這些指標因素進行整理和歸類。筆者析取了若干指標,分別對應以上八個類別。
觀察表3可以發現,可以進行定量打分的指標占據了絕大多數,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評價體系的客觀性和結果的準確性。當然,評價因素選取得再成功,也只是完成了評價體系模型搭建的第一步,此后還要利用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專家設定法等多種工具進行權重的分配計算,然后再為底層因素制訂具體的評分標準。這兩個步驟因不屬本文的研究范圍,在此不再作具體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