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國際國內形勢出發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在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社會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理應發揮社會調節、社會動員、社會管控和社會激勵等作用,從而達到化解社會矛盾、凝聚社會力量、營造和諧氛圍以及激發創造活力的目的。
關鍵詞:調節;動員;管控;社會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222-03
社會管理為思想政治工作實現現代轉向、體現時代價值提供了廣闊平臺。認真總結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經驗,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在社會管理工作中的積極作用,不僅對于思想政治工作實現規范化、科學化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新時期社會管理工作實現人性化、現代化轉向具有實踐意義。
一、發揮社會調節作用,化解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
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引領社會的信息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同時也為不和諧因素的激活提供了結構性條件[1]。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發展期,代表傳統性、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不同思潮相互交織;傳統社會結構經歷著“去組織化”和“去集體化”趨勢的不斷沖擊;傳統經濟方式的瓦解與現代市場機制的共生現狀;利益分配現狀對社會信念和價值認同帶來的深度腐蝕等諸多因素為社會矛盾激化提供了“催化劑”。錯綜復雜、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面臨的重大障礙,推進社會管理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在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中發揮積極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通過典型示范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情感激勵相結合的方式,對人的情緒進行調控,實現對人際關系的有效調整,最終達到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的目的。化解社會矛盾,首先要對矛盾的性質作出準確判斷?,F階段,雖然一些矛盾常常以直接沖突的形式表現出來,但就其本質而言,仍屬于人民內部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個人、群體間現實利益分配、享有方面的矛盾。準確判斷了矛盾的性質基礎上,就需要尋找正確的處理矛盾的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從人們的思想認識和行為實踐兩個方面入手,協調社會成員個體之間的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通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克服價值取向偏差導致的人民內部矛盾。通過開展以正確的義利觀、基本國情、形勢政策、集體主義等為主要內容的教育,不斷教育群眾對待問題、看待他人的過程中要有包容理解的心態,增強大局意識,在維護個人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充分尊重他人合法權利享有的便利。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重要原則,在實際工作中多做為民謀利的實事,幫扶社會弱勢群體,用實際行動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真正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當前,干群矛盾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方面,干群矛盾的激化直接對黨的執政基礎產生消極影響。如果不能解決目前日益顯現的干群矛盾,黨的群眾基礎就會削弱,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根基就會被侵蝕。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我們黨和群眾連接的橋梁和紐帶,必須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事業觀。權力觀是指如何看待權力來源和權力運用的觀點。馬克思的權力觀,概括起來是兩句話: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前一句話指明了權力的根本來源和基礎,后一句話指明了權力的根本性質和歸宿[2] 。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就是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權力的使用上牢固樹立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正確觀念。事業觀是關于事業目標、事業精神和事業道路的看法。樹立正確的事業觀就是要求黨員領導干部在看待政績、看待群眾、看待職位升遷的問題上要遵循現代政黨執政的思維邏輯和行事準則,真正把群眾滿意與否作為執政成績的考量標準,不負百姓重托,不辱歷史使命。
二、發揮社會動員作用,凝聚多元分散的社會力量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是一部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各民族群眾共同抗爭侵略者和內戰分子,從而取得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奮斗史。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事業同樣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國家,做好社會管理工作更為艱巨繁重,必須以各民族的團結和各階層力量的凝聚為基礎。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把握新時期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以民主的方法,以協調、溝通、服務的方式增強整個社會的凝聚力。
第一,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多方力量。社會管理是執政黨團結社會各種力量的“粘合劑”,是實現社會理想的有效方式。胡錦濤曾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信念,才能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新階段我們黨針對現實問題、總結國外發展規律得出的寶貴經驗,是我們黨團結各族人民實現共同理想的現實路徑。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全國各族人民中廣泛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用“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共同理想為社會管理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第二,要以黨的執政方略的認同來凝聚群眾[3]。黨是各種戰略方針的制定者,廣大人民群眾是落實戰略方針的執行者。如何才能保證黨的戰略方針得以實現呢?只有人民群眾認同黨的戰略方針,才能在實際工作中真正擁護它,執行它。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黨在新時期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政治工作要保證黨的戰略方針的實施,首先要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黨的執政方略來源于人民,是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現實問題的回應。有了各階層群眾的高度認同和積極擁護,社會管理就有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此基礎上,社會管理的各項具體工作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有效配合。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管理中的創造性。通過全社會各階層群眾的共同努力,提高了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人民群眾成為真正的受益者,進一步激發群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奮斗的熱情。
第三,要以服務群眾的工作方式來凝聚群眾。社會管理工作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社會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民的幸福感。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能否保障好群眾的各項權益、解決好群眾的生活問題、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是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思想政治工作要強化各級黨組織的服務功能,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把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服務群眾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措施。思想政治工作要推動各級基層組織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關注群眾的切身利益,增強群眾工作的主動性和實效性,將群眾的實際困難解決在基層、將群眾的利益矛盾化解在基層,真正發揮社會各級組織凝聚群眾的作用。
三、發揮社會管控作用,創設穩定和諧的發展氛圍
社會穩定是指社會整體處于穩固、安定、和諧的狀態。只有社會處于穩定、和諧的狀態,社會成員間自覺按照各項法律、道德規范的要求有序運行,黨的各項事業才能取得勝利。思想政治工作在創設穩定和諧的發展環境中的優勢體現在它能夠社會行為主體思想意識層面發揮積極的管控作用,對主體行為進行有效控制,將社會成員的錯誤偏激思想傾向消除在行為發生之前,防患于未然。
社會成員的錯誤行為通常存在著心理動因,并且心理動因的萌發、發展、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就是把握個體思想形成發展的規律,通過外在的教育、感化、交流,促使個體思想認識的改變。社會管理工作中要想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狀態,就必須深入把握每個社會成員的思想運動軌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承擔思想預警的任務。要善于通過個體的行為方式分析其行為動機、行為意愿,提前預判其行為指向。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透過個體行為的偶然性,分析其行為動機的來源,判斷引起行為動機的現實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做思想工作,達到由表及里、見微知著的效果。通過對社會成員思想動態監測預警,使思想政治工作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嗅探儀”,及時反映社會動態,通過深入群眾、與群眾交流的方式和途徑,收集危害社會穩定、破壞社會和諧的信息,及時消解破壞穩定團結的不和諧因素,最終轉化為實現和諧穩定的現實資源。
近年來,突發性事件逐漸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破壞和諧氛圍的重要因素。突發性事件既包括重大自然災害所引起的短期社會秩序紊亂,也包括由于長期矛盾積聚所導致的群體性事件。重大自然災害比如地震、海嘯等非常規事件的發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及時的心理安撫工作,要進一步將思想政治工作納入到社會應急管理機制建設中。群體性事件頻發是當前社會矛盾激化的集中表現,群體性事件的產生通常是由于社會矛盾的長期積聚而由典型事件引發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全過程中都應該發揮應有作用。首先是事前的預防警示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預防作用體現在及時把握社會的思想動向和人們的心理動態,及時捕捉帶有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及時發現潛藏在社會生活中的暗流,超前預測,為政府部門提供輿情動態資料和對策建議的工作。其警示作用表現在準確把握群眾中錯誤、偏激思想的積聚程度,善于運用現代媒體引導輿論風向,及時有效撲滅“燃火點”。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深入研究“導火索”事件的共性特征,及時向黨委和政府部門上報警情,提供政策制定依據。其次是事件中的疏導協調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要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用立場鮮明、簡明扼要的語言,通過最便捷的傳播途徑,向群眾講明大是大非,站到群眾的立場上講清利害得失,抓住群體心理的特點,從參與人群內部進行瓦解。必須充分保證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利用新型媒體的宣傳效應,講清事件緣由、發展態勢等,幫助群眾了解事實真相。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群體性事件爆發過程中要善于組織工作密切結合,做好實實在在的組織、宣傳工作,引導群眾與政府進行理性對話,盡早達成共識,提出解決方案。再次是引領導向作用,一方面,事件本身可能造成人們的心理創傷,需要加強對群體性事件處置后的心理干預。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從治愈群眾心理創傷的層面,持續地對受害者進行心理疏導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經驗總結。要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干部在鼓舞群眾和心理安慰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慰問看望的方式,向群眾傳達黨組織的關懷和希冀。必須進一步探索危機過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通過對個案的記錄和追蹤工作,逐漸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性,從而為以后危機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四、發揮社會激勵作用,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是胡錦濤在社會管理研討班開班式講話中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創造力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是社會管理不斷創新、人民自覺參與管理的關鍵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具有調動人的積極性和開發人的創造潛力的功能,能夠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破除各種思想障礙,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實踐得到支持、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社會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主動參與和不斷創新。多元主體的社會管理格局,更需要激發公眾的參與意識,形成人人關心、人人參與社會管理的良好局面。隨著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社會成員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提高,表現在社會管理方面就是人們的社會公民意識逐漸覺醒,參與社會建設和管理的意識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要通過有效途徑,鼓勵、支持和保護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熱情和積極性,增強公民積極參與社會管理的責任感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提高公民積極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在全社會營造創新氛圍。創新精神是創新實踐和創造活力的思想先導,有沒有創新精神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長久生命力,關系到一個政黨的執政能力水平。思想政治工作在促進人們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調動人們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過積極倡導人們搶抓機遇,只爭朝夕,堅決破除保守思想、僵化觀念、惰性意識和安逸心理的束縛,支持改革者、鼓勵干事者、褒獎成功者,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創新氛圍。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強調尊重并疏導多樣價值觀。一個社會有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利益要求,社會和諧需要協調好這些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崗位人群的利益訴求,在社會內部形成合力。無論是在觀念方面,還是在社會結構層面,“和諧”本身就包含著對不同意見和不同群體利益的尊重、寬容。當然,我們強調尊重多樣價值觀并不是要在社會中放任各種錯誤思潮、價值觀恣意橫行,而是要充分認識到不同價值觀背后所代表的多樣的群眾需求,將上述“不同”統一于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偉大旗幟之下,在意識形態建設工作中積極倡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而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為沒有一個權威的價值主導系統引領,社會便沒有了基本道德規范,就會處在失序紊亂狀態。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倡導給予新興社會階層精神激勵。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間接地引起社會結構的變遷,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如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他們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者,而且是社會創造活力的重要來源。作為新興社會階層,他們在政治上、精神上及社會認同上有著強烈的內在需求。無論是從社會發展的宏觀角度出發,還是從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看,我們都需要從社會心理層面對他們給予激勵,以保持整個社會的創新活力和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應以新興社會階層的利益需求為著眼點,從其多方面的需求入手,做好必要的思想宣傳工作,運用多種宣傳途徑在全社會對他們的創新精神予以認可、鼓勵,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骨干人員進行表彰、嘉獎,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活力的同時,也有利于在群眾中形成“提倡創新、鼓勵創新”的社會共識。
參考文獻:
[1] 魏禮群.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研究[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3.
[2] 習近平.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N].學習時報,2010-09-06(1).
[3] 戴焰軍,李英田.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求知,2005,(10).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