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傳入中國已有百年歷史,它蘊涵的科學理論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指導思想并始終熠熠生輝。因此,如何發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創新作用,在領悟經典中挖掘新的創新思想是新一代理論工作者的時代責任。《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經典中的科學思想對解決當代中國重大現實問題仍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領悟;經典;拓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248-02
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基本觀點
1.確立社會和人的發展目標的理論依據。人的本質決定人的發展是這樣一個過程:社會發展決定著人的發展,同時人的發展又促進著社會的進步,兩者是雙向互動、辨證發展的,但從根本上說,社會發展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所以,我們在制定社會和人的發展目標時,必須深刻認識人們的現實社會條件以及產生于人們現實社會條件的社會需求,深刻認識人和社會辯證發展的客觀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既客觀準確又符合實際的社會發展目標。當前,中國的社會發展目標是21世紀中期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小康社會,這一發展目標的提出是力求根據現實的社會條件,根據社會和人的辯證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要求而制定的。
2.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基礎。從本質上來說,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對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的教育,具體包括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教育、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教育、崇尚真理尊重科學的科學觀教育、集體主義的道德觀教育、真善美相統一的審美觀教育等。而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正好是對人民群眾進行上述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理論根據。如,在對人民群眾進行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教育時,只有使人民群眾接受了以下觀點,才能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的本質是人的實踐性和社會性的統一,因此不能脫離社會和人民群眾去談論人的價值或人生的意義,一個人的價值或人生的意義只能體現在他一生的實踐活動對社會、對人民群眾的意義中,所以一個人一生的實踐活動只有貢獻大于索取,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由此可見,對人民群眾進行主導價值觀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堅持對人民群眾進行人的本質理論的教育,只有使人民群眾深刻理解了人的本質的理論及其意義,才能更好地更自覺地接受主導價值觀教育。
(二)馬克思對社會生活本質的深刻揭示
1.有助于貫徹執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黨的基本路線。只有和科學實踐觀的基本精神緊密結合,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和說明,而對于產生問題的正確認識和解決,又能進一步提高貫徹執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進而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勝利發展,并在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孕育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
2.有助于我們在改革開放不斷向前推進、市場經濟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實踐創新,迎接各種挑戰。實踐創新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因此,進行實踐創新,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原理指導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實踐,又要總結經驗教訓,把在改革中取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經受檢驗和用于指導實踐,解決好首創性實踐無經驗教訓可學習借鑒的問題,糾正各種錯誤傾向,不斷提高實踐的科學性和效益性。只要我們能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立足于群眾的科學實踐,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社會主義事業就一定能成功。
二、《資本論》
1.揭示的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同樣適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論》的研究對象一般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這里又需要闡明有關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許多一般規律,如價值規律、供求規律、貨幣流通規律、價格運動規律、市場競爭規律等。這些一般規律同樣適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商品經濟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會性質,但它可以與多種社會經濟相結合。商品經濟與生產力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我們的改革與發展,是與對馬克思主義的商品經濟理論的正確認識和運用分不開的。
2.《資本論》中關于未來社會的設想,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趨勢時,將它與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對比,并對未來社會的一些基本特征作了多方面的探討和論述,最終提出了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實行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實行按勞分配,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國民經濟,實現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等重要思想。馬克思的這些思想闡明了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指明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和方向,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成為了后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指南。馬克思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科學性已被后來的社會主義實踐所證實,他們關于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等科學理論,已經通過革命與建設實踐而變為現實。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體現了《資本論》的科學價值。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系統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完整體系,具體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和公平與效率統一的收入分配制度等。這一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它與包括《資本論》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最大限度地體現了《資本論》的科學價值。
三、《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是一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科學巨著,具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重溫《共產黨宣言》中的基本原理,挖掘其現代意義,進一步拓新社會主義實踐。
1.發展生產力。宣言中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每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和發展,都以獲得比舊的社會制度更高的生產力為基礎。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后首先應當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意識到只有充分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得到鞏固和提高。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國近三十年在物質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生產力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都上了一個很大的臺階。
2.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馬恩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把民主同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無產階級政治統治聯系起來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認真總結了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把民主看成是手段和目的的統一,并且首先應該是目的。從本質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一種民主制度,社會主義的權利主體是人民,發展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因此,只有不斷地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通過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來切實推進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以及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這樣我們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走得更遠更好。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馬恩在《宣言》中充分肯定了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主張,其中就包括“提倡社會和諧”。當今中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立足現實、面向長遠,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要促進社會各方面的和諧,最關鍵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和諧,即就是要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注意生產關系的調整。具體來說,就是以《宣言》為指導,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4.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宣言》在敘述黨的奮斗目標時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了《宣言》的這一思想,先后提出了切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把人作為最高價值目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即把人的發展作為根本,發展不只是經濟社會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人的發展,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轉變。在現階段,雖然離完全實現人的全面、自由地發展還有一定差距,但我們要秉承《宣言》所傳遞的精神,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斷去努力奮斗。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只有理論聯系實際,著重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把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從而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取得更加輝煌的成果,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在領悟經典中不斷拓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參考文獻:
[1] 陸世宏.淺談碩士生《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教學[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5):60-62.
[2] 曾永成.人的本質:從費爾巴哈到馬克思——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一個重要觀點的理解[J].現代哲學,2004,(2).
[3] 孫蘭欣.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哲學理解——《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8):25-26.
[4] 趙興良.馬克思1844年《手稿》中的共產主義觀[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1):37-41.
[5] 衛興華,張宇.《資本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和發展[N].光明日報,2007.
[6] 蘇志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核心及其理論創新解讀[J].南昌高專學報,2008,(3):13-15.
[7] 余海超.實踐觀——解讀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一個視角[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3).
[8] 朱衡.淺析《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J].法制與社會,2008,(11).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