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斯皮爾伯格1993年執導的經典科幻巨制《侏羅紀公園》3D版正式在國內上映。雖然是20年前的老片,但是它仍以非凡的號召力和震撼的視聽效果取得了上映三天累計票房破億的好成績。
對于當年沒有機會在大銀幕上觀看“恐龍盛宴”的中國觀眾而言,此次3D版《侏羅紀公園》不失為一場恐龍大科普。盡管嚴格地說,片中對主人公進行血腥追殺的霸王龍和迅猛龍其實都不屬于侏羅紀時代,它們真正生存的年代應該是在白堊紀晚期,但是觀眾仍然會對恐龍大家族有更多的認識。
另一方面,重溫20年前的科幻經典,再對比這些年來科技的迅猛發展,不難發現片中的科幻設定還是很值得一提的。盡管不能要求電影100%的科學正確,《侏羅紀公園》也不乏離譜的科幻設定,但是總體還算經得起推敲。經得起推敲的科幻片才更有看頭,不是嗎?
琥珀、蚊子、恐龍血=克隆之路?
按照電影的設定,琥珀可以保存蚊子化石,如果蚊子恰好吸過大量恐龍的血,就能從恐龍的紅細胞中提取出DNA殘片,將這些殘片整理成完整的片段,就能夠克隆出恐龍這種6 500萬年前已經滅絕的物種。
靠譜:考慮到克隆技術近年來的發展,應該說20年前能想出這樣一個克隆流程真是不容易。昆蟲學家喬伊·庫隆推斷,蚊子的歷史可追溯至1.7億年前,那么它就可以趕上侏羅紀,何況現在已經發現了來自1億年前白堊紀的蚊子琥珀化石。Ps:由于受小學課文《琥珀》的影響,(文中寫到千萬年后湖泊中的蜘蛛和蒼蠅依然栩栩如生),大多數中國觀眾都傾向于相信琥珀確實是很好的“保鮮膜”。
離譜:蚊子都吸食血液嗎?錯,只有母蚊子吸血。而電影中琥珀里的這只蚊子長有帶毛觸角,表明它是一只公蚊子。何況,喬伊·庫隆指出,電影中的蚊子俗稱“大象蚊子”,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不吸血的蚊子。對此,斯皮爾伯格解釋說,之所以電影中選取“大象蚊子”,是因為它是迄今已知最大的蚊子物種,體型大才能“裝”足夠恐龍血。當然,不僅是蚊子,琥珀也有點問題。電影里,提取恐龍DNA用的琥珀來自于多米尼加共和國。但是,事實上,這里的琥珀最早的也要比恐龍滅絕晚幾千萬年。
點評:瑕不掩瑜,再注意點細節就更好了。
恐龍也能單性繁殖?
為了控制公園里恐龍的數量,電影里的技術人員在恐龍胚胎發育時進行了性別甄選,使得恐龍都是雌性。但是,正如片中馬克姆博士所說的那樣:“生命自有其法”,在影片后半段,主人公在森林里發現了小恐龍孵化后留下的蛋殼碎片,這就是說恐龍找到了單性繁殖的“生命法門”。
靠譜:由于用來克隆的蚊子血太久遠,恐龍DNA序列出現了缺失,于是科學家們從南非青蛙的DNA中提取一部分進行填補。而南非青蛙在同一種性別數量過多的時候,會變化性別。因此有了南非青蛙DNA的恐龍可以變化性別,使得部分雌性恐龍變成了雄性,產下了新的小恐龍。這么說似乎也合情合理。何況,幾年前被稱為“恐龍表親”的科莫多巨蜥也被發現擁有單性繁殖的能力。
離譜:恐龍可能單性繁殖本身倒沒有什么離譜的。畢竟盡管多發生于無脊椎動物上,但目前也發現過數十種脊椎動物能夠單性繁殖。不過,單性繁殖有個致命缺陷,那就是種群基因都非常相似,讓該物種變得非常脆弱,比如難以面對氣候環境變化和新的捕食者。當然,這些在電影中都沒有體現。
點評:就當科普下單性繁殖的概念,順便感嘆生命繁衍的強大力量!
恐龍看不見靜止的東西?
在一個封閉的小島,安全設施被破壞,恐龍不再受約束,而且貌似擁有了一定智慧,滯留在島上的人們如何逃脫必死的命運?電影給出的答案是:“不要動,如果我們不動的話,它(霸王龍)看不到我們。”果然,恐龍從他們面前跑過卻沒有留意到他們。
靠譜:在電影中或許可以解釋為青蛙DNA的介入,使得恐龍擁有了兩棲類的這一特性。生物學研究顯示,青蛙眼睛視網膜的神經細胞分成五類,一類只對顏色起反應,另外四類只對運動目標的某個特征起反應。而且事實上,20年前科學上也確實無法確定恐龍的視力問題。
離譜:2006年,俄勒岡大學的肯特·史蒂文斯教授受到這部電影的啟發,做了一個實驗來了解霸王龍可能擁有什么樣的雙目視野。他建造了霸王龍頭部的一個比例模型,并借助一項名為“反轉視野”的技術。他的模型研究表明,霸王龍的雙目視野范圍大約為55度,比現在的雕和鷹視野范圍更廣,而視野范圍越廣闊,動物的深度知覺和辨別物體是靜止還是偽裝的能力就越好。
此外,古生物學家從化石記錄中了解到,在霸王龍存活的年代中,它的眼睛變得越來越大而且它的鼻子變得更低、更狹窄,這就使它比史蒂文斯的模型擁有更清晰的視線。當然,更直觀的說服力或許是從物種起源來看,恐龍應該更像鳥類,而不是血緣較遠的青蛙。
點評:別較真了,總得讓主人公有個合理的方法逃出生天吧?
《侏羅紀公園》能否成真?
盡管電影中的克隆方法似乎說得通,但科學家大多不這么認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元指出,完整的克隆過程,是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這一新細胞在體外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發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代孕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這樣,如果要復原已經消失了的動物,那么提供卵細胞以及代孕的就只能是相接近的不同物種。而遺憾的是,恐龍已經沒有近親了。
更致命的難點在于DNA的半衰期。研究人員發現,DNA半衰期為521年。也就是說,每過521年脫氧核糖核苷酸之間的化學鍵就會斷裂一半。就算在-5℃的最理想條件下,最多經過680萬年,這些化學鍵就會分解得一個不剩。悲劇的是,恐龍可是在足足6 500 萬年前滅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