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25%吡蚜酮WP和20%啶蟲脒SP兩種殺蟲劑及其復配藥劑對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進行田間試驗。結果表明,25% 吡蚜酮WP 112.5 (a.i.) g/hm2、25% 吡蚜酮WP+20%啶蟲脒SP (m∶m,4∶1)60(a.i.) g/hm2藥后7 d的防治效果較好,防效分別為93.08%、93.41%;20%啶蟲脒SP 22.5 (a.i.)g/ hm2藥后7 d的防效為81.65%。
關鍵詞: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吡蚜酮;啶蟲脒;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5.112+.3;S482.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3-5752-02
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主要害蟲,雖然每年6月中下旬開始遷入湖北省稻區[1],但每年9月中下旬褐飛虱才會暴發成災(大暴發年份除外),給農民帶來巨大的損失,長期以來農民主要通過化學手段防治褐飛虱[2]。由于農民對產量的渴望和對害蟲的零容忍度,導致化學農藥持續、大量或過量、不合理地使用,致使褐飛虱對常用殺蟲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2-9]。
目前防治褐飛虱的化學藥劑主要包括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新煙堿類、吡啶類、昆蟲生長調節劑類等,但是褐飛虱對這幾類常用殺蟲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為明確吡蚜酮和啶蟲脒兩種殺蟲劑及其復配制劑對褐飛虱的防效,開展了田間試驗,以期為褐飛虱的科學防治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
25%吡蚜酮WP由安徽麥蘭生物化學有限公司生產;20%啶蟲脒SP由山東恒利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1.2 試驗設計
1.2.1 試驗處理 試驗共設置4個處理:25% 吡蚜酮WP 112.5 (a.i.) g/hm2;20%啶蟲脒SP 22.5 (a.i.) g/hm2;25% 吡蚜酮WP+20%啶蟲脒SP(m∶m,4∶1,下同)60 (a.i.) g/hm2;清水對照。每個處理重復4次,共16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50 m2,隨機排列。
1.2.2 試驗地點及施藥方法 試驗地點在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李四村進行,試驗田為中稻田,水稻品種為廣兩優秈66,水稻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所有試驗小區的栽培條件(土壤類型、低洼地、肥料、播栽期、密度、生育期、水層管理)均勻一致。在褐飛虱低齡若蟲高峰期施藥,水稻處于分蘗末期。采用WFB-18G型背負式噴霧器,將藥液按要求稀釋后進行噴霧,用水量為900 kg/hm2,施藥1次。在試驗期間未施用其他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等。
1.2.3 施藥前后的天氣狀況 在施藥當天為晴天,微風,最高溫度30 ℃,最低溫度22 ℃,日平均氣溫26 ℃,但在傍晚時有陣雨。試驗期間最高溫度30 ℃,最低溫度21 ℃,日平均氣溫27 ℃。
1.2.4 藥效調查方法 試驗前進行蟲口基數調查,施藥后3、7 d分別進行蟲口調查。每小區采用平行跳躍法調查5點,每點調查2叢,搖動或拍打稻叢,統計白瓷盆里的蟲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分別于施藥后3、7 d觀察水稻生長情況,看是否有藥害發生。
2 結果與分析
2.1 施藥后3 d防治效果
藥后3 d的防治效果見表1。由表1可知,25%吡蚜酮WP、20%啶蟲脒SP、25%吡蚜酮WP+20%啶蟲脒SP的防治效果分別為65.34%、59.51%和68.24%,25%吡蚜酮WP+20%啶蟲脒SP混用藥后3 d的防治效果高于25%吡蚜酮WP和20%啶蟲脒SP單劑的防治效果。
2.2 施藥后7 d防治效果
藥后7 d的防治效果見表1。由表1可知,25% 吡蚜酮WP、20%啶蟲脒SP、25%吡蚜酮WP+20%啶蟲脒SP的防治效果分別為93.08%、81.65%、93.41%,防治效果明顯高于藥后3 d的防治效果。25%吡蚜酮WP+20%啶蟲脒SP混用減少了用藥量,且防治效果明顯高于20%啶蟲脒SP單劑的效果。
2.3 安全性調查
藥后3、7 d觀察,各處理區水稻生長良好,無藥害現象發生。
3 小結與討論
吡蚜酮是瑞士嘉基公司開發的第一個新型吡啶類殺蟲劑,對刺吸式口器害蟲蚜蟲、粉虱、飛虱具有較好防效;吡蚜酮對捕食類鞘翅目害蟲、半翅目、脈翅目等害蟲沒有擊倒活性,不會對害蟲產生直接毒性,害蟲接觸到吡蚜酮就會產生口針阻塞效應,立即停止取食,饑餓而死;吡蚜酮與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無交互抗藥性;目前已有報道表明褐飛虱對吡蚜酮產生了抗性[10,11],但本試驗結果表明,吡蚜酮對褐飛虱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與速效性藥劑混用防治田間抗藥性褐飛虱種群。
啶蟲脒是由日本曹達公司開發的具有內吸、胃毒、觸殺作用,對半翅目和鱗翅目有殺卵殺幼蟲的作用,可有效防治鞘翅目、半翅目、鱗翅目和纓翅目害蟲,1996年開始在我國開發。李文紅[12]通過室內篩選發現啶蟲脒對褐飛虱的毒力低,在田間啶蟲脒對褐飛虱的防效也是比較差的,因此防治褐飛虱不單獨施用啶蟲脒。
吡蚜酮與啶蟲脒混配藥劑在田間顯示出增效作用,具有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由于這兩種藥劑的作用機理不同,有可能延緩了褐飛虱抗藥性的產生[13],因此建議在田間施用。
參考文獻:
[1] 陳其志.湖北(監利)稻區褐飛虱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湖北植保,1995(5):11.
[2] NAGATA T,MASUDA T,MORIYA S.Development insecticide resistance and chemical control of the rice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覽l)(Homoptera: Delphacidae)[J]. Appl Ent Zoll,1979,14(3):264-269.
[3] 高輝華,王蔭長,譚福杰,等.稻飛虱對殺蟲劑敏感性的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7,4(增刊):65-71.
[4] 劉澤文,董 釗,王蔭長,等.安慶地區褐飛虱、白背飛虱抗藥性監測[J].安徽農業科學,2002,30(4):488-489.
[5] 龍麗萍.水稻飛虱對殺蟲劑敏感性變化動態規律的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5,24(1):15-20.
[6] 劉鳳沂,李惠陵,邱建友,等.惠州地區褐飛虱對幾種藥劑的抗藥性監測[J].昆蟲知識,2010,47(5):991-993.
[7] 劉敘桿,趙興華,王彥華,等.褐飛虱對氟蟲腈和新煙堿類藥劑的抗性動態變化[J].中國水稻科學,2010,24(1):73-80.
[8] 凌 炎,黃鳳寬,龍麗萍,等.中國和越南褐飛虱抗藥性研究[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5):1374-1380.
[9] 邱良妙,林仁魁,吳 瑋,等.6種殺蟲劑對水稻褐飛虱田間種群的毒力及控制作用[J].福建農業學報,2011,26(3):424-431.
[10] SECHSER B,REBER B,BOURGEOIS F. Pymetrozine:selectivity spectrum to beneficial arthropods and fitness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J]. Journal of Pest Science,2002,75(3):72-77.
[11] 王勝得,曾文平,段湘生,等.高效殺蟲劑吡呀酮的合成研究與應用[J].農藥研究與應用,2007,11(6):23-24.
[12] 李文紅.褐飛虱對幾類殺蟲劑的敏感性及對吡蟲啉抗性的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13] 張文吉.農藥混劑中單劑搭配和最佳配比選擇值得注意的問題[J].農藥,1994,33(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