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實現水稻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經營,在湖北省推行水稻集中育秧,其技術選擇為基質選擇、溫棚建設、種子處理、播種管理、苗期管理和適時移栽幾個方面。
關鍵詞:集中育秧;技術;江漢平原
中圖分類號:S511;S3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4-3241-02
擴大雙季稻生產是湖北省糧食增產的現實選擇,而推行水稻集中育秧是擴大雙季稻面積和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關鍵技術措施,是實現水稻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經營的重大舉措,是推進設施農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突破口。江漢平原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推行水稻集中育秧對于促進湖北省糧食增產、農民節本增效具有普遍意義。
1 基質的選擇
集中育秧的關鍵在于土肥水種的選擇與管理,基質(俗稱營養土)的選擇是培育壯秧的關鍵環節[1],直接關系到育秧的成敗。作物根系生長對土壤的要求取決于土壤的物理性質,主要包括土壤孔隙度、通氣性、溫度、濕度及土壤緊密度。一般而言,土壤結構良好,土壤孔隙度達到50%、土壤容重適中、溫濕度適宜的基質對水稻根系生長較為適宜。
1.1 基質的物理性狀要求
土壤pH 5.5~6.5,土壤質地以中壤-重壤土為宜(黏粒>0.01 mm占60%以上)[2],容重1.1~1.3 g/cm3,孔隙度40%~50%,含水量30%~50%。
1.2 基質的制備
基質一般年前準備,早稻按每公頃大田1 875 kg備土(每立方米土重1 500~1 800 kg,約播400個秧盤)。選擇土壤肥沃、無殘渣殘茬、無礫石、無雜草、無污染、無病菌的耕作層15 cm以上表土,如耕作熟化的旱田土或秋耕春耖的稻田土。水分適宜時采運進庫,陰涼處自然風干備用。
1.3 基質的粉碎與篩選
風干好的土壤直接用來粉碎,5~8 mm粒徑的土壤可以直接用作基質, 2~4 mm的土壤用作蓋子土,蓋子土不培肥。
1.4 基質的營養
有機肥料的投入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有機肥以腐熟的農家肥為主,土壤與有機肥的質量比例為10∶1~20∶1。經過粉碎的基質加入2%生物發酵的有機肥堆漚。基質冬前培肥腐熟,忌播種前施肥。秧苗期間,種胚無法滿足其生長需求,土壤基質提供的速效養分也有限,必須補充適量的銨態、硝態氮肥、水溶性磷、速效鉀、鋅、硅等大、中、微量元素。可以在播種前育苗底土每100 kg加入優質壯秧劑0.75 kg拌均勻,現拌現用,起到培肥調酸防病的作用。建議選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生產的葵花牌、云杜牌壯秧劑,產品質量較好,應用效果不錯。
2 溫棚建設
溫棚建設是保證大田秧苗有效供給的關鍵環節。建議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方建設溫棚,目前溫棚主要有三種建設模式:連棟溫室硬盤育秧、中棚硬(軟)盤育秧和小拱棚露地軟盤育秧。溫棚的面積按照大田實際需求來確定,一般情況下,選擇機械插秧的苗床面積與大田面積按照1∶100的比例[3],如采用連棟溫室育秧,由于是多層秧架育秧,苗床與大田比例可達1∶200左右。中小型溫棚建設應盡量利用現有的農業設施以節約成本,在葡萄園中建立溫棚,可以充分利用其返青發枝前的有利時機搶抓農時,一方面可以為葡萄生產創造有利生長發育的人工環境,另一方面還可以節約土地資源、減少占地成本。此外,溫棚建設要注意育秧后期的綜合利用問題,合理選擇作物茬口,以減少空置時間,提高經濟效益。
2.1 連棟溫室硬盤育秧
又稱智能溫室育秧或大棚育秧,一般每個大棚占地面積約為2 000 m2,棚內架設秧苗架,中間留有操作通道,要求水電設施齊全,能夠調節溫濕度。備齊秧盤、種子、基質,此外配套建設辦公室、浸種池、播種生產線及播種場地等設施。
2.2 中棚硬(軟)盤育秧
鋼架拱型中棚以寬6~8 m,中間高2.2~3.2 m為宜,棚內安裝噴淋水裝置,采用南北走向,以利采光通風,大棚東南西三邊20 m內不宜有建筑物和高大樹木。中棚管應選用2.8 mm厚壁鋼管,順著中棚橫梁,每隔3 m加一根支柱,防風繩、防風網要特別加固。中棚四周開好排水溝。整耕秧田:秧田干耕干整,中間留80 cm操作道,以利運秧車行走,兩邊各橫排4~6排秧盤,并留好廂溝。
2.3 小拱棚露地軟盤育秧
選擇竹弓代替鋼架,基本要求與中棚建設相同,只是在規模上要小一些,秧盤以軟質塑料盤為宜。
3 種子處理
早稻每公頃大田備足硬(軟)盤375張左右,常規早稻種子60.0 kg,雜交早稻種子37.5 kg左右。
3.1 曬種,清水選種
種子催芽前先曬種1~2 d,可提高發芽勢,用清水選種,除去秕粒和半秕粒。
3.2 種子消毒
種子用強氯精等浸種,可防治惡苗病、立枯病等病害[4]。
3.3 浸種催芽
常規早稻種子一般浸種24~36 h,雜交早稻種子一般浸種12~24 h。種子放入全自動水稻種子催芽機或催芽桶內催芽,溫度設為35 ℃,一般12 h后可破胸,破胸后種子在油布上攤開煉芽6~12 h待播種用。
3.4 確定播期
早稻3月20-25日播種。
4 播種管理
4.1 機械播種
安裝好播種機后,先進行播種調試,使秧盤內底土厚度為2.0~2.5 cm;調節灑水量,使底土表面無積水,盤底無滴水,播種覆土后能濕透床土;調節好播種量,常規早稻每盤播干谷125 g,雜交早稻每盤播干谷100 g,若以芽谷計算,則乘以系數1.3;調節覆土量,覆土厚度為3~5 mm,要求不露子。采用電動播種設備每小時可播約450盤,每條生產線需8~9人操作,播好的秧盤及時運送到溫室。
4.2 人工播種
播種前一天,采取溝灌把苗床底水澆透,至水往外流。第二天播種時再噴灌一遍,確保適墑出苗整齊。軟盤鋪平、實、直、緊,四周用土封好。
4.3 均勻播種
播種均勻度是決定插秧質量的關鍵環節之一。先將拌有壯秧劑的底土裝入軟盤內,厚2.0~2.5 cm,噴足水分后再播種[5]。播種量與機械播種相同,采用分廂按盤數稱重,分次重復播種,力求均勻,注意盤子邊角。播后每平方米用2 g敵克松對水1 kg噴霧消毒,再覆蓋子土,以不見芽谷為宜,厚約3~5 mm。使表土濕潤,覆蓋。
5 苗期管理
5.1 保溫出苗
高溫高濕促齊苗。機械播種的秧盤在上架前應人工悶堆保墑增溫,一般堆放10層左右,用薄膜覆蓋48~72 h,如棚內溫度偏低則可以再加一層廢舊毛毯增溫。對于人工平鋪在苗床上的單層秧盤而言,視天氣溫度情況,在秧盤表面再雙膜覆蓋,保濕增溫,力求一播全苗[6]。
5.2 通風煉苗
一葉一心晴天開兩擋通風,傍晚再蓋好,1~2 d后可在晴天日揭夜蓋煉苗,逐漸加大通風量,兩葉一心全天通風,降溫煉苗,溫度20~25 ℃為宜。陰雨天開窗煉苗,日平均溫度低于12 ℃時不宜揭膜,雨天蓋膜防淋。工廠化的集中育秧大棚要注意隨時觀測,搞好溫濕度調控。
5.3 防病
齊苗后噴施一遍敵克松500倍稀釋液,一星期后噴一次移栽靈防病促發根,移栽前打好送嫁藥。
5.4 補水
盤土不發白不補水,以控制秧苗高度。
5.5 施肥
因秧齡短,苗床一般不追肥,脫肥秧苗可噴施1%尿素溶液,于傍晚時分均勻噴施。
6 適時移栽
由于機插苗秧齡彈性小,必須做到田等苗,不能苗等田,適時機插。適合于機插的秧苗標準要求營養土厚2.0~2.5 cm,苗齊苗壯,無病蟲害、無雜株雜草、出苗整齊;營養土中秧苗根系發達,盤結成毯狀,秧塊盤根良好;早稻秧齡20~25 d,苗高15~20 cm,莖粗葉挺色綠,矮壯;秧塊長58 cm,寬28 cm,葉齡三葉一心左右。起秧機插時,做到隨起、隨運、隨插。特別要注意的是,為保證高產穩產,必須控制好大田密度,株行距為3 cm×12 cm,早稻大田一般每公頃不能少于27萬蔸[7]。
參考文獻:
[1] 張衛星,朱德峰,林賢青,等.不同播量及育秧基質對機插水稻秧苗素質的影響[J].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7,28(1):45-48.
[2] 沈建輝,曹衛星,朱慶森,等.不同育秧方式對水稻機插秧苗素質的影響[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3,26(3):7-9.
[3] 樊雪松,秦廣建,葛 琴,等.水稻機插秧育壯秧技術要點[J]. 現代農業科技,2006(10):29.
[4] 高廣金. 種糧必讀[M].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5] 于林惠,丁艷鋒,薛艷鳳,等.水稻機插秧田間育秧秧苗素質影響因素研究[J]. 農業工程學報, 2006,22(3):73-77.
[6] 鄒建祥.水稻機插秧雙膜育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6):39.
[7] 沈建輝,邵文娟,張祖建,等.水稻機插中苗雙膜育秧落谷密度對苗質和產量影響的研究[J]. 作物學報,2004,30(9):90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