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資源稟賦的富硒產業集群是陜南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點,也是陜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富硒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從產業集群的角度研究陜南富硒產業集群形成的主要條件和競爭優勢,并客觀分析陜南富硒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挑戰。在此基礎上,從規模擴張、產業鏈延伸、科技創新、品牌提升和區域文化創新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陜南富硒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戰略對策。
關鍵詞:富硒;產業集群;競爭戰略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4-3447-04
近年來,富硒產品成為人們戰勝和預防疾病、追求健康的時尚選擇,富硒產業也因此被譽為農業朝陽產業得到快速發展。陜南是中國最大的天然富硒區,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導下,已經初步形成了集富硒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和富硒農業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集聚態勢。當前,面對國內富硒產品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如何充分利用陜南獨特的富硒資源優勢,加快推動富硒產業集群發展,發揮集群效應已經成為陜南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課題。
1 陜南富硒產業集群形成的主要條件
1.1 土壤硒含量高,富硒資源豐富
硒是一種微量元素,當土壤中的硒含量富集到大于0.4 mg/kg時即為富硒土壤,可廣泛應用于富硒農產品的生產。由于獨特的地質地理環境,使陜南土壤平均含硒量遠遠高于周邊其他地區。有關研究證明,巴山地區土壤含硒量高于秦嶺,并由西向東逐漸增高。其中安康境內大巴山東段的成土母巖含硒量為漢中的1.69倍,商洛的2.63倍。特別是大巴山東段早古生代的某些復雜巖層,含硒量達2.5~6.9 mg/kg,富硒地層厚度達40~50 m,長度達400~500 km。且濃度適中,易于被植物吸收,是中國少見的最宜開發利用的富硒區域[1]。
1.2 地理位置優越,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陜南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境內風景秀麗,資源富集,景色宜人,交通便捷。經過多年的發展,陜南富硒產業已經形成了較好的基礎,富硒產品品種豐富,品質優良,富硒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旅游發展勢頭良好。以安康為例,目前,該市已建成富硒產品基地2.87萬hm2,培育富硒產品加工企業127家,初步形成以煙草、富硒茶、魔芋、飲用酒、植物油為主,絞股藍系列保健飲品、木瓜系列產品、礦泉水、臘肉制品、豆制品為輔的食品工業群體。
1.3 創新氛圍濃厚,產品研發成果顯著
陜南各地依托龍頭企業,積極搭建陜西省內、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平臺,通過合作開發、學術交流、企業創新實踐,初步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在產品研發方面,安康有38項富硒產品研發項目被列入省科研計劃,有85個產品獲準使用富硒食品標志。近3年,安康累計爭取陜西省科技項目資金支持近2 000萬元,市級富硒食品產業專項資金400余萬元,獲得國家專利57件,開發新產品50余個,取得科技成果17項。目前,安康正積極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尋求合作,共同建設中國(安康)富硒產品研發中心,組建國家級實驗站和博士后流動站。
1.4 政府重點扶持,產業發展環境良好
為了充分發揮陜南資源優勢,推進特色產業發展,陜南各地政府陸續制定和出臺了促進富硒產業相關的規劃和政策。2007年漢中制定了高產密植生態茶園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富硒茶的目標。同年,安康成立了富硒食品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富硒食品培育工作領導機制。2009年安康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富硒食品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發展富硒食品產業,打造“中國硒谷”的戰略目標。富硒食品產業被列入安康市“十二五”發展規劃六大支柱產業之一,予以重點培育和發展。根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陜南富硒特色產業已成為陜西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扶持。
2 陜南富硒產業集群發展的競爭優勢
集群競爭優勢可概括為靜態的資源優勢、成本優勢和外部經濟優勢及動態的創新、創業競爭優勢[2]。基于陜南獨特的富硒資源而形成的產業集群,其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成本優勢和外部經濟優勢等方面。
2.1 資源優勢
硒是人體必需的一種營養元素,也是地球上一種極其稀缺的元素。據統計,全世界42個國家和地區缺硒,中國有72%的地區處于缺硒和低硒生態環境之中。位于秦巴山深處的陜南是世界上富硒面積最大、富硒地層最厚、最宜開發利用的富硒區域。在這一區域生長的動植物含有充足的硒元素,可以滿足人們的硒需求。因此,獨特的資源優勢是陜南富硒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在市場機制下,這種資源優勢將直接吸引著富硒產業發展相關的技術、人才、物資和各種配套機構在地理上進行集聚,形成集群發展態勢。
2.2 生態優勢
陜南地處秦巴山區中心地帶,北依秦嶺,南接巴山,山巒疊嶂,河流密布,環境優美,氣候濕潤,森林覆蓋率高,工業污染少,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生態資源豐富,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有“生物資源庫”之美譽的自然保護區和多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區域內漢江、嘉陵江等多條河流穿行其間,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是中國中部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地。
2.3 成本優勢
陜南農業人口眾多,勞動力供給較為充裕,勞動力搜尋、獲取和使用成本較低;陜南經濟以傳統的農業經濟為主體,初級農產品價格較低,區域內專門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眾多,能集中對富硒產品進行初制加工和精深加工,比起單個企業自行加工更加經濟和專業,從而節約了生產成本;因地理鄰近,使企業更易于協作,交易行為更加快捷,從而使得交易費用降低。
2.4 外部經濟優勢
近幾年,陜南富硒產業發展迅速,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鏈整合不斷加強,產生了較好的規模經濟效應。在政府和企業的大力推介下,陜南富硒產業正在省內、外不斷吸引新的投資,并通過與本地企業和省內、外的企業合作,使大量生產要素開始進入集群所在地,并在原有富硒農產品和產業發展基礎之上,開發出富硒保健品、富硒飲品、富硒特色食品、富硒飼料添加劑、硒微肥、富硒中藥材等多個種類,有力地拓展了上下游產業,延伸了產業鏈和價值鏈。此外,伴隨著配套企業和服務性企業的大量組建,陜南富硒產業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產業格局開始形成。
3 陜南富硒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挑戰
3.1 集群化程度低
盡管陜南富硒產業已初具規模,并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從集群成熟度來看,陜南富硒產業集群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產業集群更多表現為地理上的集中,集群內富硒產品同質化程度高,龍頭企業少,企業間競爭大于協作,很多企業之間基本沒有形成上下游分工協作體系。由于競爭激烈,導致企業彼此封閉獨立,生產經營較為分散,缺乏建立正式、非正式的要素流動機制,使產業集群變成孤立的、內向的系統,各種知識、技術、信息的傳播和溢出效果被削弱。
3.2 產業鏈不完整
富硒產業鏈是從富硒產品生產、加工、研發、營銷到物流的緊密關聯系統。當其中某一個環節的效益發生變化時,會導致產業鏈中的其他關聯產業相應地發生倍增效應。從整個陜南富硒產業發展現狀來看,目前區域內從事富硒產品生產和加工的中小企業多,龍頭企業少,輔助產業內龍頭企業則嚴重缺乏,輔助材料、設計、營銷、廣告、物流、售后服務等領域還沒有出現龍頭企業,從而導致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較低,產業競爭優勢不強。
3.3 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陜南富硒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受觀念、資金和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富硒農產品生產和富硒食品加工環節,處于富硒產業價值鏈上的低端環節。企業在新技術、新工藝研究經費方面投入不足,很多富硒資源(包括種養產品、土壤、水體)還沒有進行產業化開發。大多數企業生產設備陳舊,生產技術落后,產品科技含量低,開發創新能力不強。
3.4 集群品牌建設滯后
雖然陜南富硒產業在區域品牌培育上有所突破,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其品牌建設遠遠滯后于規模的擴張。區域產業集群品牌建設存在定位模糊、建設行為主體模糊、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品牌發展缺乏規范性和統一性以及服務支撐體系不健全,品牌培育管理水平較低等諸多問題[3]。以陜南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紫陽富硒茶”為例,雖然紫陽茶被評為消費者最喜愛的100個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品牌估價10億元,躋身全國20強,位居西北第一位,并成功申報為中國馳名商標[4]。但是,與國內其他區域茶葉品牌相比,無論是在產值,還是公眾知曉度上都有明顯差距,市場競爭力整體較弱。
3.5 集群文化缺失
陜南地處中國南北交匯區的秦巴腹地,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形成了相對比較封閉的心態,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墨守成規的思想束縛,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惰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還比較嚴重。由于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對市場經濟缺乏全面的認識和理解,使本地域處在一個傳統農業文化與市場經濟文化的沖突中。面對產業集群的發展,人們出于對風險的擔憂,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心理和觀念:既想嘗試,又怕失敗;既要發展,又缺少合作勇氣,導致對外合作缺少行業凝聚力和談判能力。
4 提升陜南富硒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戰略對策
目前重慶江津,四川萬源,甘肅蘭州,青海平安和樂都,寧夏銀川,安徽石臺,貴州開陽,山東棗莊陸續發現了富硒區,其中重慶江津,四川萬源,甘肅蘭州,青海等西部地區都已將富硒產業列為特色產業加以培育扶持。與此同時,國內富硒產業發展較早的湖北恩施、江西豐城、浙江上虞等地也都在加快富硒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面對嚴峻的競爭形勢,陜南必須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和富硒產業特性,以市場為導向,以規模擴張為基礎、產業鏈延伸為手段,科技創新為動力,品牌提升為支撐,文化創新為保障,有效實施產業升級與轉型。以加快富硒產業集群發展,實現陜南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地可持續發展。
4.1 規模擴張戰略
根據引大聚強的原則,進一步擴大產業發展規模。一方面,在對外招商中積極引進大型企業,著力引進關聯度大的龍頭型項目、帶動力強的基地型項目、產業鏈長的綜合性項目,重點吸引西北地區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進駐陜南,發展產業集群。另一方面,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建立大型富硒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基地,逐步形成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的富硒產業帶;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進行聯合,形成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群,加快富硒產業集群成長壯大。
4.2 產業鏈延伸戰略
從富硒產業發展的內部交融來看,富硒產業與各行業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富硒產業集群的發展,與農產品深加工、貿易、旅游和物流等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富硒產業集群的構建離不開相關輔助產業群的強大支撐。因此,推進陜南富硒產業集群,必須注重產業鏈建設。在發展傳統富硒種養業的基礎上,延伸加工業和富硒農村旅游業,尤其是要積極拓展精深加工業,提高富硒農產品附加值。同時,加快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借助社會力量,將富硒產品開發的增值鏈向保健品行業延伸,形成凸現地域綠色、生態優勢的“保健產業”。最終通過富硒產業上、中、下游的配套銜接,打造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布局合理、有競爭力的富硒產業鏈。
4.3 科技創新戰略
富硒資源開發是一個龐大的產業發展體系,涉及到食品、飲品、保健品、藥品等眾多領域,需要有強大的科技支撐。為此,要進一步整合科技資源,確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形成企業主導的產業技術研發創新和產學研用合作的體制機制,積極建設扶持企業創新的產業載體和服務平臺,完善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法規體系,以科技創新驅動集群創新能力提升和產業集群的優化升級。
4.4 集群品牌提升戰略
陜南富硒產業集群的活力,實質上在于品牌的魅力,即通過品牌的打造和推廣樹立健康的產業集群整體形象,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為此,必須制定陜南富硒集群品牌發展戰略規劃,確定陜南富硒產業集群品牌的定位。借助廣告、公關活動、人員促銷、重大節日、會議以及網絡傳播等多種品牌傳播手段,塑造具有陜南特色的富硒產業集群品牌。
4.5 文化創新戰略
文化是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的不竭源泉,在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根源性的推動作用。美國克利加州大學教授安納利·薩克森寧教授[5]研究指出,美國硅谷成功的真正奧秘,是因為硅谷有一個良好的有利于創新、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文化生態環境。陜南富硒產業集群的發展同樣也需要良好的文化環境做支撐。為此,要以陜南當地的文化資源為依托,弘揚陜南現有文化中積極和先進的部分,改造和摒棄落后的部分。同時與時俱進,吸收積極的時代元素,培育一種鼓勵創新、創業的區域文化,為陜南富硒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在價值觀念上,崇尚創新、創業、創優;在思維方式上倡導開放、共贏、合作;在行為規則上,推崇誠實、敬業、守信;在制度規范上,保護知識、產權、利益,在精神環境上,尊重創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為陜南富硒產業集群發展創造出既具有吸附力,又具有“營養”供給力的優質“母體”。
參考文獻:
[1] 肖永綏,許春霞,方學良,等.陜南富硒茶的分布與開發利用[J].1989(9):278-281.
[2] 饒揚德,伊俊勇.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分析[J].企業活力,2005(4):22-23.
[3] 成黨偉.陜南富硒農產品區域產業集群及品牌發展戰略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1(17):108-109.
[4] 張 梅,秦宗道.紫陽富硒茶成功申報為中國馳名商標[N].陜西日報,2012-05-06.
[5] 安納利·薩克森寧.地區優勢——硅谷和128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