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問題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與重視。論述了構建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均方差法確定權重,建立灰色綜合評價模型;并基于2006-2010年的相關數據,對湖北省的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綜合評價與分析。結果表明,湖北省的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在逐年上升,但是存在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
關鍵詞: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均方差法;灰色綜合評價模型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4-3443-04
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是指在農業區域內各科技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農業區域科技創新結構優化與功能發揮程度的反映,其強弱是衡量區域科技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尺度[1]。客觀、科學地評估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對于一個區域明確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采取合理的科技創新戰略,保持和提高競爭優勢,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2]。目前已有一些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王亞偉等[3]采用改進的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河南省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評價和分析。張鑫等[4]采用多指標可拓綜合評價法對上海、廣東、江蘇等12個省市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綜合評價與比較分析。唐炎釗[5]提出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模糊綜合評估模型,并對廣東省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綜合分析。楊艷萍[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中原城市群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與比較分析。李宗璋等[7]借助SPSS 10.0統計軟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對中國25個省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做出了評價與分析。楊竹莘等[8]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八大區域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評價與分析。還有部分學者采用神經網絡方法、層次分析法等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估與分析[9,10]。上述方法都需要行業專家對問題的各層權重進行賦值,因而會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為操作。因此,本研究首先構建了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灰色綜合評價模型,對該模型中的權重采用均方差分析法來確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權重人為性的問題,同時也簡化了評判方法,并利用該模型對湖北省2006~2010年的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價與分析。
1 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是指對農業區域科技創新過程中本身所蘊含的能量進行評價。建立科學的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是對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的基礎工作和基本前提,也是做好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關鍵[11]。在嚴格遵循評價指標選取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實用性和可比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并針對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特殊性,通過閱讀大量文獻資料和結合農業的發展狀況,主要從農業區域科技創新的投入能力、農業區域科技創新的發展能力、農業區域科技創新的產出能力以及農業區域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4個方面構建了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具體指標以及它們的計算公式見表1。
2 灰色綜合評價模型的基本原理
灰色綜合評價是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一種綜合分析方法。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灰色關聯分析理論作為指導,來比較各備選方案的優劣程度。灰色綜合評價模型的建立主要遵循以下步驟[12]。
2.1 確定最優指標集V*
2.2 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2.3 確定評價矩陣R
2.4 確定指標的權重矩陣A
3 湖北省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與結果分析
3.1 實例分析
3.2 結果分析
根據關聯度大小可知,湖北省2010年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優于其他年份。
本研究以關聯度大小為參考,湖北省農業區域科技創新的綜合能力、投入能力、發展能力、產出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結果如表3所示。
從圖1可以直觀地看出2006-2010年湖北省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趨勢,分析如下。
1)對構成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各要素而言,一方面,投入能力、發展能力和產出能力的關聯度持續上升且相差不大,且在2006-2009年期間,這3個指標的關聯度上升平緩,2009-2010年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近年來,湖北省采取了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大高科技人才培養的力度等措施,使其這5年來的農業區域科技創新投入能力、發展能力和產出能力穩步上升。但是,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聯度卻有著一定的波動,2006-2007年變化不大, 2007-2008年有了大幅度上升,而 2008-2010年關聯度急速下降,這與湖北省沒有利用好可用且有限的資源息息相關。
2)從綜合能力上看,2006-2010年的關聯度上升比較平穩。綜合能力是投入能力、發展能力、產出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從上圖可以看出,由于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急劇下降,即使投入能力、發展能力和產出能力上升,綜合能力也沒有很大提升。所以,湖北省應該注重全面能力的提升,從而大幅度提高其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4 結束語
本研究利用建立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灰色綜合評價法和縱向比較法,選取湖北省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與實際情況比較一致,說明本研究所建立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較為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通過上述分析,農業區域科技創新應該是在有限的物質資源條件下,提高農業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農村現狀,而不是為了一時的發展而超前無限使用子孫的資源。其能力水平的高低決定某一地區長遠的經濟競爭力和發展前景,因此,為了力爭能在全國農業科技甚至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領域占有重要位置,湖北省應該給予可持續發展能力于更多的關注和重視。本研究不足的地方在于沒有將湖北省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與其他省市進行縱向比較,因而無法知道湖北省的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大概處于什么水平,這也是下一步要加強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方秀文.廣東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綜合分析與評價[J].中國科技論壇,2001(5):25-30.
[2] 唐炎釗,方 旋,鄒珊剛,等.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灰色綜合評估——廣東省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1.22(2):69-74.
[3] 王亞偉,韓 珂.基于改進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估——以河南省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3):119-124.
[4] 張 鑫,陶化冶,隋金雪,等.基于可拓的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3):42-45.
[5] 唐炎釗.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模糊綜合評估模型及應用研究——2001年廣東省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2):37-43.
[6] 楊艷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主成分分析與評價——中原城市群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J].技術經濟,2007.26(6):15-19.
[7] 李宗璋,林學軍.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方法探討[J].科學管理研究,2002.20(5):8-11.
[8] 楊竹莘,張軍濤.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灰色關聯綜合評價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7.37(9):17-22.
[9] 馮岑明,方德英.基于RBF神經網絡的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方法[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4(10):140-142.
[10] 鄭雨蘋,張良強,鄭建鋒,等.福建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實證評價與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58-63.
[11] 張 靜.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與效率研究——基于區域比較視角的研究[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12] 吳祈宗.系統工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13] 邱 東.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的系統分析[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