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物聯網技術與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特點,尋找出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與物聯網的結合點,構建物聯網技術下湖南省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型,并對其生產基地模型、商務流通模型、可追溯模型進行了設計。提出了完整的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型,為湖南省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物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4.3;S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5-3687-03
基于各類物體上的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二維碼、傳感器網絡、GPS、北斗、攝像頭等設備,通過不同的接口、無線或有線介質和互聯網絡聯接,從而賦予主體智能,實現人和物、物體和物體間的溝通和對話,這種將物體聯接起來的網絡被稱為物聯網。物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化建設主要的發展方向。
湖南省是國家農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設試點之一,是繼山東省之后的第二個示范建設省。在以長株潭為核心的區域經濟不斷快速發展的同時,居民消費水平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觀念也在不斷更新。農產品作為日常生活必需品,健康、新鮮、多樣、安全日益成為居民關注的焦點。近年來,農產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農產品供應鏈各節點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越來越暴露出農產品供應鏈的脆弱性。基于這一背景研究利用物聯網技術,加強對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確保農產品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1 物聯網技術與農產品供應鏈結合點
物聯網基于智能計算平臺,智能計算平臺核心技術是云計算智能操作系統。基于智能計算平臺的物聯網技術可以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完美結合(圖1)。物聯網層針對農產品從基地到超級市場,通過在簽約農產品基地的傳感器設備和視頻、產品的可識別標簽、物流車輛,將基地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空氣、水、溫度、農藥、化肥、蟲類等信息,物流過程中實時信息、超級市場的實時信息,通過有效的有線或無線網絡實時反饋,通過物理層資料服務器及應用層的實時監控平臺及時有效地保證農產品從基地到消費者各環節的質量[1]。
物聯網層的有序是基于可信云計算平臺在泛在網絡的可信操作。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各節點與物聯網完美結合也是基于可信云計算平臺、可信云數據中心、可信存儲服務器的運作。其核心技術是可信云操作系統。比如現階段支付寶就是一個典型的可信云操作系統平臺,電子商務用戶可以通過可信終端阿里旺旺進行可信操作[2]。
2 物聯網技術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型設計
物聯網技術的興起讓各類農產品信息管理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專家咨詢系統和智能管理系統以及基于現代交換技術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交易網站與技術服務平臺、農產品監控平臺成為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主要通道。
2.1 物聯網技術下農產品生產模型
農產品生產的物聯網技術和方法并不是新東西,比如無土栽培營養液控制技術、人造光合作用技術、植物生長環境(CO2濃度、溫濕度、氣壓、風速)調控技術、智能灌溉技術等,現代農產品生產的物聯網技術和方法無處不在。
如圖2所示,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基地設施內的高精度環境控制設備(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可信云計算終端、控制設備等)實現農產品連續生產的高效農業系統。通過對基地內植物生育的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營養液等環境條件進行自動控制,使基地內農產品可以不受外界條件制約進行省力型生產。通過對LED光源技術的應用,結合傳感器技術,農產品生產基地可以在沒有陽光時采用LED光源進行光照,實現精細化管理。可以通過視頻傳感器監視農產品生產情況,掌握農產品發芽期、生育期,掌握農產品健康生產實時情況,有效保證光照、水利灌溉以及營養液的使用[3]。
2.2 物聯網技術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型
建立完善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需要可信的云計算平臺,可信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云系統設計需要通過可信云安全技術將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完整結合,實現可信農產品電子商務云的商務活動過程。凡涉及商務領域的咨詢洽談、下單定購、資金付款、意見征詢、交易管理、電子報關、電子納稅等全部通過可信網絡電子商務云進行。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3G智能手機平臺,iPhone、iPad、iMac等在市場上的銷售業績離不開可信云計算的服務支持。隨著Apple TV、Google TV的推出,面對云端架構的傳統的WWW即將淡出,可信云操作系統平臺將成為主流,互聯網將進入非WEB新時代。
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云端TV”難以逆轉,在液晶電視上安裝Android操作系統,支持Chrome網頁瀏覽器、Flash動畫,觸摸屏成為可信云用戶終端操作界面,將為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提供便利、快捷、高效的服務。如圖3所示,以互聯網為基礎,以可信云計算平臺、交易平臺為依托,可信云用戶(包括消費個體用戶、企業用戶、批發商用戶)與可信云用戶之間完成農產品商務活動[4]。
2.3 物聯網技術下的農產品可追溯管控模型
農產品可追溯制度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證。湖南省農產品生產基地需要進行統一條碼編號,對每一單位的農產品進行全國或全省標準化編碼,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貼上標簽,為物流網技術下產品跟蹤、識別提供信號源。可追溯制度可以召回有安全隱患的食品,對責任基地企業追究責任,實現農產品安全零容忍。
國家標準局可建立農產品統一產品標識標準編號。設計產品標識碼一共32位: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1、2位為省份編號,3、4位為公司編號,5、6位為公司基地編號,7、8、9位為產品名稱編號,10、11位為產品等級編號,12、13位為保質期時長編號,14~24位為產品串行編號,25、26位為檢驗碼,用于真偽查驗,其余6位為保留編號。
圖4為農產品可追溯模型。從圖4可以看出,農產品在基地經過包裝、編碼、掃描識別上傳網絡,進入農產品云計算信息平臺,就開始了其流通之旅,其相關信息、各環節主體都可以通過網絡查驗。其編碼信息就是產品的惟一ID,可以在云計算平臺惟一識別,其所有環節將存入信息數據庫,可供各節點單元查詢,實現其可追溯性。可追溯制度可以規范農產品食品安全管理的信用機制,杜絕不安全食品、假商標、假標識、假包裝等,盡可能減少其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在源頭上對農產品實行上市準入制度,上市后實行可追溯制度,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嚴格的安全檢測制度和抽檢制度,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5]。
3 小結
隨著以長株潭區域為核心,輻射全省的農業信息化工程建設的逐步推進,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結合物聯網技術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平臺。這些技術的實現關鍵在于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農產品云計算信息平臺的建設。正如專家所稱,如果沒有云計算操作系統平臺,一切都是“浮云”。因此,應大力加快農產品云計算操作系統平臺的建設,逐步推進物聯網技術在信息化工程中的應用,有效實現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的監管,是湖南省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發展道路之一。
參考文獻:
[1] 趙曉飛. 我國現代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5-22.
[2] 劉召云,孫世民,王繼勇.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進展及趨勢[J]. 管理科學文摘,2008(3):284-286.
[3] 彭 劍,王劍波,肖華茂.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長株潭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運作模式[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8):4976-4977, 4980.
[4] 葉成利,蒙少東. 農產品(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文獻綜述[J]. 農業經濟問題,2007(增刊):200-205.
[5] 彭 劍,肖華茂,王劍波. 信息化環境下的長株潭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運作風險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7):1712-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