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對8所涉農“211工程”高校三期建設的結果與趨勢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211工程”三期建設整體帶動效應明顯;在重點學科建設、人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和項目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四條重要經驗;在學科的結構布局、人才隊伍和經費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對未來建設的構想集中體現在“特色發展,重點突破”作為重點學科建設的路徑,教師隊伍建設突出國際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建設的落腳點,效益優先作為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針對教育主管部門和相關高校的建設者如何協同辦好中國一流的高等農業教育提出了兩點思考。
關鍵詞:涉農高校;“211工程”建設;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8;S-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5-3697-04
“211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的重點建設工程,其總體目標是要使一批學校和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學校和學科的先進水平[1]。涉農“211工程”高校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國家科教興農戰略中發揮著引領作用。截至2012年,各涉農“211工程”高校相繼完成了三期建設任務并接受了國家有關部委組織的總結驗收。在國家大力實施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推進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建設,以及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的大背景下[3],考察這些學校是否實現了國家預定的“重點突破”的目標,探索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以及對未來建設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結合涉農高校“211工程”三期建設報告,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4],試圖對其建設結果與趨勢進行細致的分析。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
由于獲批進行“211工程”三期建設的涉農高校共有8所,分別是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和西南大學。因此本文選取了這8所高校的三期建設報告作為研究的樣本。
從文本結構來看,各研究樣本主要由“211工程”三期建設的成功做法、經驗、存在的問題,“211工程”四期的建設思路、建設目標、建設重點等三部分組成,部分樣本對“211工程”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1.2 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一方面,利用WORD文件“編輯”菜單中的“查找”功能,統計相關方面的關鍵詞在不同文本中所出現的頻率;在同一文本中,同一含義的關鍵詞或者短語若出現多次,僅記錄一次。另一方面,對各研究文本逐一進行對比研究,特別關注了語義相同或相近的表述,以進一步挖掘和梳理相關信息,從而修正相應的頻次。在此基礎上,根據關鍵詞在不同文本中出現頻次的高低,來描述和分析相關方面的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211工程”三期建設整體帶動效應明顯
從8所涉農高校的建設報告來看,對建設成效的描述涉及學科水平、科研成果、人才隊伍、學生質量、社會服務等多個方面,主要高頻詞為“取得突破或重大突破”、“成效顯著或成效明顯”和“完成建設任務或目標”。根據2012年全國學科評估結果的統計[5]:8所涉農高校中排名全國第一的學科數量為10個,占全國高校排名第一學科數(114個)的8.8%;排名前5的學科數達到53個。8所涉農高校有學科領域進入基本科學指標(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前1%的高校數為5所,占樣本數的62.5%。特別是中國農業大學由2008年的2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前1%增加到2012年的7個學科領域。可見,通過三期建設8所涉農高校均取得了顯著效果,學科水平和辦學質量明顯提升,部分學科領域特別是涉農優勢學科在國際上已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但同時在涉農高校間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現象,部分高校學科的整體實力有待提升。
2.2 涉農高校“211工程”三期建設經驗
2.2.1 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突出頂層設計、重點突破和需求導向 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是“211工程”三期建設的主體內容,在經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在8所涉農高校關于重點學科建設方面的經驗總結論述所占比重也最大。這與國家提出的“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建設是核心” 的工作思路是一致的。統計顯示,在重點學科建設方面“頂層設計”、“重點發展或重點突破”是出現頻次最高的兩個關鍵詞。“頂層設計”本意是指自高端開始的總體構想,源于系統工程學領域的自頂向下設計(Top-down design),現已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其廣義的含義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的角度對某項任務或者某個項目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統籌規劃,以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6],具有頂層決定性、整體關聯性、實際可操作性等主要特征[7]。涉農高校堅持這一理念,學科建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得到提高,也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效果。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出發,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建設模式分為平衡發展模式與重點突破模式兩種類型[8]。在8所涉農高校中均提到“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策略或“堅持以重點學科為根本、突出學科優勢和特色”等建設模式,且均優先支持解決“三農”重大問題的重點學科,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開展研究。而以“均衡發展”或“平衡發展”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則沒有發現有研究樣本提出相應的建設模式。這表明,以優勢特色學科為重點,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實施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已成為主要涉農高校重點學科建設的主要路徑選擇。
2.2.2 隊伍建設項目突出人才“第一資源”的戰略地位 國家“211工程” 三期建設的指導思想中提出,突出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水平,造就一大批學術領軍人才。從國家在“211工程”三期資金投入方向看,隊伍建設的比重并不大,也非建設的主體內容,但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創新團隊建設的項目在8所涉農高校普遍開展。以“人才隊伍為核心”、“人才隊伍為關鍵”、“學術大師”、“創新隊伍”等為關鍵詞檢索,發現這些關鍵詞在8所涉農高校文本中均多次出現,如華中農業大學提出堅持以高端人才引領重點學科項目建設,引領師資隊伍建設,把引進、培養學術領軍人才和中青年優秀學科帶頭人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核心;南京農業大學著力構筑學科人才高地,堅持把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學科建設的中心轉向以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為主。可見,緊密結合重點學科建設,著力培養學術領軍人物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以學科為基點打造匯聚人才的高地已經成為主要涉農高校普遍采取的戰略措施。
2.2.3 創新人才培養突出培養模式的改革 增強創新人才的培養能力,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培養環境,提高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博士生的培養質量是“211工程”三期建設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的主要任務。8所涉農高校都通過“211工程”三期建設深化研究生培養的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創新人才的培育機制,激發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活力。檢索發現,“培養模式改革”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具體體現在,涉農高校圍繞創新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進行了積極探索,通過產學研合作、舉辦學科交叉實驗班、開展跨學科的課程學習與科研合作等多種模式培養創新人才。如中國農業大學把“211工程”建設項目與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有機結合,通過建設研究生公共實驗室、選拔優秀博士生出國學術交流等方式,推動研究生培養口徑的拓展和培養質量的提升。可見,將學科建設成果有效地轉化為人才培養資源,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已經成為主要涉農高校的共識。
2.2.4 體制機制創新突出項目管理效益 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建立有利于學科發展和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提高建設的效率和效益是“211工程”三期建設的動力。檢索發現,在8所涉農高校的文本中,關于體制機制改革的高頻詞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過程管理、績效管理、責任機制等方面。其中出現最多的高頻詞匯是“管理制度”,代表性的做法是,通過完善組織管理、項目管理、專項資金管理、設備管理等制度,提高管理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學自主開發了“211工程建設專項資金信息管理系統”和“大型儀器共享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專項資金預算申報和管理部門審批流轉、儀器設備購置以及經費核算、大型儀器預約等均在網上完成,信息系統的應用對“211工程”三期建設的資金監管、服務水平和建設任務的高質量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 對“211工程”三期建設不足的反思
2.3.1 學科結構的不合理已成為制約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 檢索發現,有5所高校從不同方面談到了學科布局的優化調整問題,占總數的62.5%,出現的主要高頻詞集中在學科結構、學科布局、不協調、不平衡、融合不夠。其中,出現最多的高頻詞是“學科結構”,主要表述為“重點學科發展不平衡”。由此不難看出,多數涉農高校已意識到學科結構是制約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優化調整學科結構也是適應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構轉型要求的需要。根據系統論的理念[9],各高校的學科應該具有良好的學科生態,是有機的整體,由不同層次的學科組成,高層次帶動低層次,低層次支撐高層次,只有各層次的學科達到合理狀態,才能使學科的效益達到最大化。
2.3.2 學科隊伍建設滯后已成為制約學科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所統計的高校中,有5所高校從不同方面談到了學科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不足,占總數的62.5%,可見學科隊伍建設已經成為制約涉農高校學科發展的關鍵因素。表述學科隊伍建設的主要高頻詞有:高層次人才缺乏、創新團隊較少、技術支撐隊伍不足、人才的引進培養亟待加強等。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為“高層次人才”,其次為“培養和創新團隊”,在總結中的主要表述為圍繞高層次人才,加強創新團隊建設,這充分說明高層次人才在團隊建設和在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性。統計中還發現,“培養”的出現頻次明顯高于“引進”,這說明高校對于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建設逐步趨于理性,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由過去的“引進為主”向“引進與培養并重”、“注重培養”轉變。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農業大學把高水平技術支撐人員隊伍建設作為學科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3.3 學科經費的相對不足已不是學科建設的主要矛盾 學科建設的經費相對不足主要體現在國家經費投入不足和配套資金來源不足兩個方面,主要表述為經費的總體投入不足和連續性投資欠缺。從選取高校來看,共有3所高校提出經費不足的問題,占所選樣本總數的37.5%。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首次達到4%。國家投入的快速增長使制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費問題有所緩解,經費投入的相對不足已不是主要矛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與綜合性大學相比,行業類高校特別是農林高校獲得的國家經費投入依然不足,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也造成學科經費的投入差距在不斷擴大。
2.4 對“211工程”四期建設的構想
經過“211工程”前三期的建設,涉農高校對“211工程”建設的認識更加清晰,對自身的定位更加準確。從對四期建設的構想來看,以重點學科建設為核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創新人才培養為根本,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的項目建設思路基本形成。
2.4.1 “特色發展,重點突破”是重點學科建設的路徑選擇 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重要講話中指出,重點學科建設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基礎[10]。從統計結果看,8所涉農高校均從不同層面論述要把重點學科建設作為“211工程”四期建設的核心。從所論述的重要發展途徑來看,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分別是:重點突破、特色發展、學科交叉、內涵發展。這說明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突出重點建設,走“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學發展之路已被涉農高校作為新時期發展的戰略選擇。
2.4.2 強化“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建設已形成共識 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高校發展的根本和基礎早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識,從統計結果看,有7所涉農高校在論述中關注師資隊伍建設,關注度僅次于重點學科建設,占所統計高校的87.5%。在對師資隊伍建設論述統計的高頻詞中發現,“國際化”出現頻次最高,幾乎所有關注師資隊伍建設的高校都從不同層面提到了教師隊伍建設的國際化。教師隊伍建設的國際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引進國際人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人才、用國際標準評價和考核人才等。
2.4.3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建設的落腳點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人才培養質量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統計顯示,5所高校在論述中提到了人才培養建設的設想,占統計高校的62.5%。人才培養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依次為質量、創新和國際化。在具體論述中表述為以提升質量為核心,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創新能力強的人才;在具體實施途徑上主要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培養條件、建立高水平師資隊伍、依托重大項目培養等途徑實現。
2.4.4 效益優先是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 教育部在《高等教育專題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更新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健全質量評價體系,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完善現代大學制度[11]。有4所高校論述了有關體制機制創新的設想,占統計樣本總數的50%。其中出現頻次最多的關鍵詞依次為:完善、協調、評估、考核,主要論述為加強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完善學科管理機制、資源共享機制、效益評估機制、評價考核機制等,逐步建立健全具有本校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和效益。
3 問題與思考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11工程”三期建設帶給各涉農高校的影響是巨大的,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又留下了值得反思的問題,對教育主管部門和相關高校的建設者在如何協同辦好中國一流的高等農業教育問題上所引起的思考也應當是深刻的。從“211工程”三期建設的實踐出發,涉農“211工程”高校要建設一流農科和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筆者認為要重視兩個方面的強化:
1)教育主管部門要強化對高等農業教育的重點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12]。這決定了在我國辦高等農業教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財力始終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堅持以“211工程”建設為載體,以重點學科建設為核心,以“特色發展、重點突破”為主要路徑,繼續實施高等農業教育的重點建設對于加快建設一流農科和世界知名大學的步伐,提高涉農高校支撐現代農業建設的能力顯得十分必要。這正如有些高校管理者提出的,可在前三期定位的基礎上,將“211工程”四期建設定位為“可持續”,堅持長效投入。同時,鑒于“211工程”三期建設在重點學科建設領域中農林領域僅占5%,而農林學科的公益性和依托產業的弱勢性又決定了自我造血功能不強,建議國家在“211工程”的后續建設中加大對行業性大學特別是涉農高校的投入。
2)涉農“211工程”高校要強化自身的內涵發展。各涉農高校在反映發展成就時較多地運用了學科排名、科研成果數量、人才數量等顯性指標。這些顯性指標固然重要,因為它們至少可以較為直觀地體現國家重大教育工程的實施所帶來的效益。但是,僅靠這些外顯指標,似乎還不足以讓這些高校及其學科實現一流,三期建設所留下的學科結構有待調整優化、有國際影響的學科領域和創新成果缺乏、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領域的領軍人物不多、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任重道遠等問題提醒著我們,我國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建設還處于爬坡階段。堅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應當成為我國涉農“211工程”高校走向一流的戰略選擇。具體來講,未來應該在制度文化建設、農科教結合[13]、更加重視建設的長期效應等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 郭新立.中國高水平大學建設之路——從211到2011計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jrzg/2012-02/01/content_2056357.htm.
[4] 李紅惠.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研究——基于“985”高校2010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的文本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5):72-73.
[5] 2012年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3bffd2a3d1f34693daef3e1f.html.
[6] 劉松柏.“頂層設計”的魅力和價值[N].經濟日報,2011-06-22(13).
[7] 于施洋,王璟璇,楊道玲,等.“電子政務”頂層設計:基本概念闡釋[J].電子政務,2011(8):2-7.
[8] 翟亞軍.大學學科建設模式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9] 魏宏森.系統論-系統科學哲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10] 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304a9fbf705cc17552709dc.html.
[1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教育專題規劃》的通知(教高[2012]5號)[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4/20/c_123013129.htm.
[1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12-11/09/content_15900669_3.htm.
[13] 李忠云.湖北省農科教結合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