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水利旅游成為旅游業的一支新生力量。以黑龍江省甘南縣太平湖水庫為研究對象,首先通過“一核、一帶、兩軸、多功能片區”的整體布局,構建了主要包括景觀功能區劃、景點規劃、內外交通規劃在內的水庫景觀生態規劃體系,展開了對太平湖水庫的生態旅游規劃。再將核心旅游區分為7大區域,并著重對區域內的植物園和農耕園進行了規劃;同時也對湖濱景觀帶進行了合理的規劃設計。通過雨水收集等方式對庫區的陸域水環境進行改善。最后計算景區日環境容量為18 900人次。
關鍵詞:太平湖水庫;功能區劃;生態旅游規劃;雨水收集;甘南縣
中圖分類號:S7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5-3711-06
當今在世界各國,旅游已被當作資源綜合利用的一個重要內容,不論發達或發展中國家,都十分重視天然或人工水域景觀的旅游開發[1]。我國是世界上水庫分布比較多的國家之一,水庫資源眾多,為水庫生態旅游規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據水利部資料統計,我國共修建了大小水庫近10萬座。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水庫旅游萌發以來,全國已經有100余處較為著名的水庫旅游風景區,其中北京密云水庫、浙江杭州千島湖、北京十三陵水庫、廣東深圳水庫、湖南東江水庫等都是水庫開發旅游的成功案例[3]。北京密云水庫風景區已成為北京市民消夏避暑的好去處,千島湖進入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十三陵水庫為首都市民旅游觀光的首選,深圳水庫成為深圳、香港兩地的重要度假地,東江水庫則被國家旅游局列為“青山秀水游”重點景區。庫區的山清水秀以及宏偉大氣為越來越多的游客所青睞[4]。本研究根據黑龍江省甘南縣太平湖水庫的資源現狀,堅持旅游資源特色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將太平湖水庫打造成一個具有觀光、度假、休閑、保健和科普等多功能綜合性的大型生態旅游庫區,以期為太平湖水庫生態旅游開發提供參考。
1 太平湖水庫概況
太平湖水庫位于黑龍江省甘南縣境內,嫩江右岸小支流黃蒿溝上,控制流域面積683 km2,總庫容1.165億m3,是為查哈陽灌區補充水源,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養魚,多年調節的綜合利用水庫。
2 旅游規劃整體布局與分區
對太平湖水庫旅游度假區的規劃可以歸納為 “一核、一帶、兩軸、多功能片區”。規劃總面積約為30 km2。
2.1 “一核”:生態核
以生態環境較好的植物園、農耕體驗園、百果園為生態核心建設區,并以此環境為依托,組織功能分區和規劃布局。
2.2 “一帶”:觀光帶
依托庫區沿岸培植的密林帶打造岸上生態觀光帶,依托庫區寬廣的水體資源打造水上娛樂休閑帶,形成帶狀結構。
2.3 “兩軸”:動軸和靜軸
動軸與城市相鄰,帶來了城市的活力與靈動,以郊野娛樂區、青少年活動區等靈動的動態旅游活動區為主。
靜軸與水面相鄰,主要以觀光、度假等閑適的靜態旅游活動為主。見圖1。
2.4 “多功能片區”
一個旅游區要做好各方面的協調工作,其內部應合理布局,而且與其關聯的各方因素應該統一協調,方能獲得長足的發展[5]。在規劃時,應依據“重點突出、空間連續、要素綜合、地域特色及持續發展”的原則,對旅游區進行功能區劃分[6]。將太平湖旅游區分為六大功能區,即核心旅游區、綠地集水區、密林涵養水源區、濕地景觀區、水上風情體驗區、湖濱漫游區。其中核心旅游區、綠地集水區、密林涵養水源區為重點生態建設區。見圖2。
3 內外交通道路規劃
3.1 外部交通道路規劃
外部交通主要以公路為主。111國道從庫區西側通過,拉甘公路、齊查公路縱貫境內,公路四通八達。
交通規劃:設甘南縣城——太平湖水庫觀光、度假旅游區專線旅游班車,以核心旅游區的車輛換乘中心為終點,以甘南縣汽車站為起點。
3.2 內部交通道路規劃
太平湖水庫內部交通道路系統按游覽交通要求,劃分出主干道、次干道、游覽步道三種等級。
主干道:主要為各景點之間的聯系通道,路面寬度8~13 m不等,路面主要為水泥路面。主要以汽車通行為主,形成庫區交通體系的完整骨架。其余連通景點之間的路改造成路面寬8 m的水泥路面。
次干道:通往各景區的主要景點,路寬5~6 m不等,路面為水泥路面。主要以游覽車輛(電瓶車)為主。
游覽步道:為各區內的散步、游賞步道。路線的安排根據各景區的地形地貌,因景而設,以滿足觀賞、游憩及散步的功能,路面材料主要以卵石、碎石相嵌路面,重點植被保護地帶設木棧道或以原生態的自然樹皮為主的路面,寬度1.5~3.0 m不等。見圖3。
4 核心旅游區
4.1 核心旅游區規劃結構
結合太平湖水庫風景區的地理位置、功能要求、資源特點,合理布局各功能片區,形成豐富多樣并各具特色的景觀效果。將核心旅游區分為7大區域,該區位于太平湖水庫壩址以上,面積約7.2 km2,是太平湖水庫風景區的核心部分。以自然景觀為主、人工景觀為輔,將其規劃為旅游度假區的形式,建有各種觀光、休閑、度假、服務設施,集中體現整個旅游區的度假功能[8]。見圖4。
七大片區為生活文化體驗區、休閑娛樂體驗區、科普教育體驗區、 地域風情體驗區、 生態養生體驗區、特色景觀體驗區、探險體驗區,其相關景點項目見表1、圖5。
4.2 植物園
4.2.1 現狀分析 植物園位于整個庫區的東側,規劃總面積56 hm2。規劃區內的土壤為肥沃的黑鈣土質,區內地形起伏變化豐富多彩,有多處小丘和凹地,周圍交通便利。
區系水源充沛,植被豐富,以水曲柳、毛赤楊、蒙古櫟、槭樹、白楊為主,間或種植一些觀花灌木。其為植物園規劃提供了較好的自然植被基礎,是建園的最佳選址。
4.2.2 規劃性質 遵循原有地形特征,保護原有的自然植被,形成自然林木景觀,主要種植東北特色的自然植被,營造群落生態景觀,構建融合生態、休閑、游覽、科普教育為一體,且獨具東北園林特色的綜合性觀賞植物園[9]。
4.2.3 總體構思 整個植物園在總體規劃上采用自然式的設計手法,營造具有東北特色的專類觀賞性的景觀,同時還做到了四季有景可觀。合理進行功能分區,組織游賞路線,以滿足游客的休憩、觀賞需求,最大程度地發揮景觀的生態功能。
4.2.4 規劃布局 以道路和植物劃分空間,將植物園規劃成16個展區,展區之間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從而構成了游賞系統。見圖6。
4.2.5 節點設計——農耕園 久居城市的人們渴望田園生活。農耕園位于植物園的西南側,占地面積約10 hm2,是植物園中最大的規劃區域,分為室外體驗區、觀光溫室、菌類培育房。其中室外體驗區為游客提供“土地認領”項目,游客支付少量的錢便可租到一塊屬于自己的農田,租期為一個生長期。游人可在此體驗田園生活的樂趣,并可根據自己的意愿前往度假村照料自己的土地,豐收的成果為游人自己所有,此外庫區可為游客代理果實郵寄業務,為游客提供便捷服務。“土地認領”項目可令游客在環境優美的鄉村擁有屬于自己的真正的“開心農場”,同時有助于庫區與游客之間建立相對穩定的關系。觀光溫室內有室內景園和花卉栽培區,并為游客提供飲品,觀光溫室外設有茶座,為游人提供優雅的休閑環境。太平湖水庫在其他地區有專業的生產基地,庫區內部的菌類培育房供產品展示及銷售所用,成為庫區的一項高品質產品(圖7)。
5 湖濱景觀帶
湖濱景觀帶包括部分水上風情體驗區和部分特色景觀體驗區,規劃面積約24 hm2,包含有玉荷岸、玉水別墅、下沉廣場、迎賓花園、矩陣廣場、玉貝碼頭、萍水相逢、生態小島、登高望遠、水上小筑等多個景點。每一個景點都是經過巧妙安排、精心設計而成,所有景點之間既有必要的聯系,又有各自的特色。見圖8。
5.1 玉貝碼頭
玉貝碼頭位于特色景觀區之內,由于水庫內部限制機動車通行,游人可乘坐水庫所提供的電瓶車代步,還可獨自劃船觀賞度假村的特色風光。作為船只主要停靠的場所,玉貝碼頭的外觀被設計成貝殼形狀。玉貝碼頭的設計富有現代感,為度假村整體風光增加靈動之氣。貝殼的形狀本身有著朝向性,張開的方向為目的地的方向,寓意著由此處可以通向夢想中的世外桃源。見圖9。
5.2 玉水別墅
作為太平湖水庫的住宿區域之一,玉水別墅坐落在別墅群之中,臨近水邊,景色優美,別墅前方的玉荷岸與別墅相互呼應,游客在此可享受精致的住宿條件。玉荷岸中開滿一朵朵美麗的荷花,這令人充滿無限遐想的美麗風光讓游客享受度假休閑的好時光。見圖9。
5.3 登高望遠
登高遠望為水上活動區的三島之一,有“回顧過往,展望未來”之意。站在5 m高的平臺上,游客可以眺望遠處美景。見圖9。
5.4 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為一觀賞水榭,水榭的三面由浮橋通向不同景點,寓意著來自不同方向的人匯聚于此,把酒歡歌。在親水植物的簇擁下,萍水相逢將游客帶到如詩如畫的意境中,令人流連忘返。見圖9。
6 雨水收集
水是人類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資源之一,雨水的收集利用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雨水的收集利用與景觀結合,代替傳統的雨水管理方式,將逐步成為景區景觀規劃設計的亮點[11]。
6.1 項目背景
太平湖綠地集水區位于水庫常水位線205.10 m以上,設計最高洪水位線208.10 m以下。該區面積為4.7 km2。綠地集水區主要是利用池塘、洼地予以設置滯留池、儲水池,同時再結合生態調節池、凹式綠地等集水方式來達到集水的目的[12]。
6.2 項目概況
滯留池和儲水池作為雨水控制結構,除了具有集水功能外,還可以維持水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水若能有效地連續供應,開放的水域還能提供親水及視覺美化的效果。滯留池的功能就是暫時儲存雨水,再以一定的流量排向綠地。過剩的雨水暫時儲存在滯留池中,在一定的時間(一般是24 h)內排完。儲水池與滯留池原理一樣,惟一的區別在于儲水池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在雨水下泄量不超值的情況下將過剩的雨水排掉,儲水池又俗稱濕池,濕地由深淺不同的沼澤組成。在綠地集水區設置有滯留池和儲水池,目的在于創造蜿蜒的水道增加雨水與植物的接觸,從而起到雨水滯留和過濾的作用。由于淺沼澤(儲水池)型濕地用地面積大,也適合多種植物生長,在淺沼澤的四周種植有防護林,更能夠起到蓄水防護的功效。見圖10。
7 景區環境容量計算
風景區環境容量是指在特定空間一定時間內所能容納可進行正常旅游活動的人數。控制風景區內游人的容量有助于保護風景資源和風景區內的生態環境,同時還能提高游賞質量。
根據太平湖水庫風景區各分區的特征,分別采用不同的模式計算環境容量。對于面狀風景點采用面積容量法,個別情況采用線路容量法。對于地形起伏的區域采取線路容量法。水面環境容量的確定采用面積容量法,以船只作為單位,即先計算水面能容納船只的數量,再根據船只容納游客的人數,得出水面的環境容量。
7.1 生態旅游環境容量計算模式
1)游覽路線容量法。采用公式C=M×D/m
式中,C表示日環境容量(人次/日);M表示游道總長度(m);D表示日周轉率;m表示每位游客占用合理游道長度(m/人)
2)游覽面積容量法。采用公式C=A×D/B
式中,C表示日環境容量(人次/日);A表示可游覽面積(m2);D表示日周轉率;B表示人均占用的游覽面積(m2/人)
7.2 日環境容量測算
分別對太平湖水庫旅游區內各功能區環境容量進行測算,得出日旅游環境容量為18 900人次(表2)。
7.3 年環境容量測算
采用公式C年=C日×N×K
式中,C年表示年環境容量(人次/年);C日表示日環境容量(人次/日);N表示全年適宜旅游天數(d),可取150 d;K表示有人系數,可取0.6。
通過測算,太平湖水庫旅游區年環境容量為1 701 000人次。
8 結論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對水庫旅游青睞有加,水庫旅游已經成為旅游業的一種新生力量。我國水庫旅游正處于一個快速的發展階段,但總體的發展水平還不高。太平湖水庫應充分利用庫區資源開發旅游,結合自然地理區位特征、生態環境優勢、旅游資源天賦特征和發展規律進行開發規劃,保證水庫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根據太平湖水庫的自身優勢及環境特點,從分區規劃、景點規劃、交通規劃等方面展開對太平湖水庫的生態規劃,構建了核心旅游區、湖濱漫游區等6個功能區,同時也規劃設計了植物園和湖濱景觀帶等多處景點。
2)通過雨水收集的方式改變庫區陸域面積的水環境,合理有效地收集利用雨水,加強庫區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緩解水資源緊張、污染加劇及洪澇災害、地下水位降低等矛盾。
3)運用線路法和面積法計算景區日環境容量為18 900人次;年環境容量為1 701 000人次。
參考文獻:
[1] 廖 培,高 恒.庫區旅游空間布局模式研究——以向家壩旅游開發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03-105.
[2] 應麗云,黃顯勇,毛明海,等.論浙江省水利旅游區的布局形式[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02,29(4):5-10.
[3] 趙黎明,黃安民.旅游規劃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45-52.
[4] 陳子年.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J].湖南水利水電,2005(4):12-15.
[5] 陳海珍. 黑龍江省甘南縣音河水庫生態旅游規劃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0.36-45.
[6] 范業正,胡清平.中國旅游規劃發展歷程與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2003,18(6):25-30.
[7] 胡長龍.園林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45-147.
[8] 張建濤,衛 紅.城市景觀設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135-137.
[9] 況 平,夏義民.風景區生態規劃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園林,1998,12(5):8-11.
[10] 雷 昆.對我國濕地公園建設發展的思考[J].林業資源管理,2005,23(2):23-26.
[11] 胡向紅,劉正剛.利用水庫資源創造生態景觀[J].中國水利,2003(4):76-77.
[12] 白 杉,周 潔.水利旅游大有可為[J].水利天地,2003,27(1):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