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利益主體和行政區劃界限的制約,邊界共生旅游資源整體效益的發揮和旅游品牌的樹立受到嚴重影響。大別山區域是一處典型的跨鄂、豫、皖三省的邊界共生旅游資源,在簡介其旅游開發現狀基礎上,基于博弈論分析了邊界共生旅游資源開發機制。結果表明,加大違規處罰力度的管理方式是最理想選擇,此時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達到最大值;并針對性地提出了開發模式。
關鍵詞:大別山;邊界共生;旅游資源;博弈論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5-3719-05
由于自然景觀的形成與行政區劃的形成既不同源又不同步,眾多山水風景區跨越了省級行政邊界。這些邊界共生帶由于較少受到外界的干擾,依然保留著原生態的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和濃郁的民俗風情,可謂旅游資源富集、特色鮮明、發展潛力厚實的“資源前沿區域”和旅游資源密集帶[1]。邊界共生旅游資源是指分布于兩個或兩個以上行政區域邊界上的一個完整的旅游資源[2]。按照空間范圍,可分為縣市際邊界共生旅游資源、省際邊界共生旅游資源、國際邊界共生旅游資源[3]。以山水為載體,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時,山水又是良好的行政區劃邊界,而行政區劃也是長期歷史演變的結果。因此,山水形成的文化區域與歷史積淀的行政區劃往往不完全重合,從而導致邊界共生旅游資源的產生。
旅游資源在空間賦存上具有客觀的整體性,在開發上具有主觀的選擇性現實中,這種“整體性”往往被“選擇性”所打破,行政區劃及其利益訴求的差異使邊界共生旅游資源的開發陷入“囚徒困境”。一方面,由于歸屬于不同行政區劃的同一類別旅游資源的共生性,不同行政區域各自為政的開發現狀導致景點建設近距離重復,造成財力、物力和資源嚴重浪費;另一方面,出于對旅游資源歸屬的不確定感,各行政區容易過分追求眼前的既得利益,急功近利,盲目開發,導致旅游資源過度開發,造成旅游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旅游資源的破壞,而在旅游資源維護方面卻表現為互相推卸責任,或采取事不關己的態度,進一步加速了邊界共生旅游資源與生態環境不可修復性的破壞。因此,如何開發邊界共生旅游資源,是理論與實踐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于邊界共生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較少。蔡雪潔等[3]以安徽省牯牛降邊界共生景區為例,對該景區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客觀診斷,分析了旅游協作開發的現實意義,探討了行政管理、企業經營和旅游產品等3個層面的旅游協作開發模式,并提出了品牌共享、塑造整體形象、可持續開發的戰略措施。姜坤等[4]在深入分析大別山區域背景、旅游資源稟賦、開發現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政府、企業、社區3個層面介入,提出了大別山“邊界共生”旅游合作開發新模式。曾群洲等[5]以江西省大余縣為例,運用博弈論研究了邊界共生旅游產品開發機制,并提出了區域聯合開發的模式選擇。
本研究以大別山區邊界共生旅游資源為對象,首先“把脈”開發現狀,然后基于博弈論分析了邊界共生旅游資源開發機制,針對理論分析的結論提出了邊界共生旅游開發模式,以期有利于促進大別山區邊界共生旅游產品開發與可持續發展。
1 共生理論
共生是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于1879年提出的一個生物學概念,指不同種屬的生物一起生活,相互依存的現象。美國微生物學家瑪葛莉絲認為,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機制,厭惡任何生物獨占世界是大自然的本性,因此地球上絕不會有單獨存在的生物。依照共生生物雙方的利弊關系,其分類如表1所示[6]。隨著共生理論的不斷發展,學者們將其應用到各個學科領域,如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建筑學和政治學等。從經濟學意義上說,共生是指經濟主體之間存續性的物質聯系[7]。
2 大別山區邊界共生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2.1 大別山區位與交通
大別山區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行政區劃涵蓋3省、6市、36個縣(市),人口2 300多萬,總面積5.8×106 hm2,其中山地約占15%,其余多為低山丘陵。山間谷地寬廣開闊,并有河漫灘和階地平原,是主要的農耕區。大別山區屬北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溫光同季,雨熱同季,具有典型的山地氣候和優越的森林小氣候特征。
快速、便捷的交通網絡對于連接大別山區與旅游客源市場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合武鐵路、合武高速安徽段、武廣高速、六潛高速相繼開通后,大別山區交通條件得以大大改善。大別山區的安慶、六安、信陽和黃岡等地近年來公路交通發展迅速。如表2所示,安慶、六安和信陽等3市的等級公路里程數大于等外公路,2006年兩類公路建設力度大幅提升,后期亦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2002-2006年,黃岡市等級公路建設少于等外公路,其他年份則相反;4市合計的總特征與前面3市的一致。規劃與建設中的岳六高速、合武高速湖北段以及高等級交通主干道網絡,將進一步對大別山區交通起到很好的輻射作用。
2.2 大別山區邊界共生旅游資源概況
2.2.1 豐富的物種資源 大別山森林植被因海拔差異較大,在低山丘陵區廣布板栗、油桐、油茶、豐店烏桕、漆樹等經濟林木,在低海拔帶有杉木、柳杉、馬尾松、栓皮櫟、青岡櫟、楓香、黃檀等,在高海拔區有黃山松。大別山是中國六大物種基因庫之一,有銀杏、青錢柳、香果樹等多種國家珍貴保護植物。大別山還是中國茶葉主產區,其中皖西六安瓜片、霍山黃芽、豫南信陽毛尖、信陽紅茶、鄂東北漢綠、岳西縣翠蘭都是有名的品種。
2.2.2 獨特的地質遺跡 大別山地質構造基礎是古生代華力西中期的秦嶺大別山褶皺帶,主要由前震旦紀地層和侵入巖構成,以花崗巖、片麻巖等為主,麻城市以東部分受燕山運動影響更為顯著。山地經褶皺后,曾一度準平原化;現在的山地輪廓為此后的斷層運動所形成,而且斷層運動仍在進行,1923年霍山大地震就是例證。
2.2.3 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大別山一帶自古人杰地靈,助楚莊王稱霸天下的一代名相孫叔敖、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相春申君、開漳圣王陳元光、宋朝宰相史學界泰斗司馬光、“大宋活字神”畢升、明代文豪“前七子”領袖何景明、民族英雄鄭成功、“醫圣”萬密齋、清代狀元植物學家吳其浚等英才豪杰都誕生在這里,構成了獨具魅力的人文地理。
2.2.4 紅色文化的搖籃 “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中原突圍、黃麻起義、六霍起義等,重要的歷史事件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址、遺跡和紀念物,如大別山烈士紀念館、革命博物館、紅軍紀念堂以及當時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等,成為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別山區還誕生了1位共和國元帥、2任國家主席和300多位開國將軍。
2.3 大別山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大別山旅游開發始于20世紀90年代,一些旅游景區發展勢頭良好,取得較好的收益。六安國家地質公園以自然風光、古文化為主題的旅游資源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和開發,基本形成以天堂寨生態森林游為龍頭,以萬佛湖休閑度假游和壽縣古文化為兩翼,以淠史杭水利工程和其他山林生態觀光游為骨干,形成各景區相互溝通又各具特色的產業格局[8]。紅安縣的紅色旅游產業從2004年開始,借助國家政策的東風逐步發展起來。該縣七里坪鎮紅色旅游開發龍頭企業,即紅平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對長勝街、香山湖和將軍故居等旅游資源進行重新整合與開發,集中資源建設精品旅游線路,其中對天河漂流是該公司的第一個重點開發項目,被打造為“紅安縣探險第一漂”[9]。羅田縣全力建設以天堂寨景區為龍頭的旅游支柱產業,該景區先后被評為省級旅游度假區和國家級4A景區。
安慶、六安、信陽和黃岡等4市的旅游規模如表3所示。由表3可見,近十年來,安慶市除2004年的國內旅游人數有一個異常增量外,國內旅游人數和收入逐年遞增,2000-2006年接待入境游客在0.5萬人次左右,之后逐年遞增,而國際旅游收入在2000-2003年維持在較高水平,2004年陡然下降到低谷,隨后逐年緩慢上升。六安市國內旅游人數和收入以及接待入境游客除2003年外呈逐年遞增,但國際旅游收入波動較大,在2004-2005年最高,2000-2003年較低,2006年之后更低。信陽市和黃岡市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數以及相應旅游收入都大致逐年遞增。4市合計除了國際旅游收入在2005年前處于較高水平,2006年降到低谷,之后緩慢上升,其他三項都逐年遞增。
3 基于博弈論的開發機制分析
邊界共生旅游資源屬地的特殊性決定了旅游產品開發牽涉到諸多行為主體的利益,如多地的政府部門、旅游開發商和社區居民等,下面將采用現代博弈論方法,分析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關系,找出自由放任狀態下的均衡點及其向理想狀況轉變的辦法。
為簡單起見,假設有A、B兩個行為主體,它們可以分別是兩地的政府部門、旅游開發商或社區居民等,即A、B的博弈,既可以代表兩地政府部門之間的博弈,或兩地旅游開發商之間的博弈,也可以代表某地政府部門與旅游開發商之間的博弈,或旅游開發商與社區居民之間的博弈等。由于每個行為主體都追求以既定的成本獲得最大效益的目標,在一個利益共同體的框架下,他們唯有通過合作與不合作的行為選擇來實現這一目標。
首先,考慮“無政府”狀態的博弈。在自由放任的條件下,某行為主體策略選擇的收益與另一主體的策略選擇有關,因而存在4種收益可能。收益矩陣如圖1所示,僅單方合作時的合作者與雙方都不合作時各方的相對收益不同,將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因此,考慮兩種情形。在圖1a中,不論初始點在哪里,均衡點都是(3,3)。圖1b的均衡點是(15,5)或(5,15),合作的收益是5,不合作的收益是15;不論初始點在哪里,如(3,3),只要一方首先改變策略,就能提高自己的收益,因此,肯定有一方不能長期堅守收益3,先采取行動,獲得收益5,而堅持不合作的那方則獲得15。
其次,考慮有管理條件下的博弈。如果引入第三方管理機制,由于僅單方合作時的合作方與雙方都不合作時各方的相對收益不同對結果沒有影響,即在有管理條件下,圖1兩種情形的均衡點相同,不妨采用圖1a做后續討論。對不合作方實施處罰的力度不同將對結果產生影響,因此,這里僅考慮對不合作方扣除2個或6個單位收益兩種不同的情況,如圖2所示。圖2a表示扣除2個單位收益的情形,如果初始點在(10,10),首先采取不合作行動的一方的收益變為13,合作方變為2,而且合作方將堅守“合作”的狀態,因它如果選擇不合作,收益將下降為1;如果初始點為(1,1),首先選擇合作一方的收益提高為2,保持不合作那方的收益為13;故此情況的均衡點為(13,2)或(2,13)。圖2b表示扣除6個收益的情況,不論初始點在哪里,均衡點都是(10,10)。
圖1a的情形說明無管理的競爭將導致社會總收益受損,損失額度為14;對于圖1b的情形,無管理的競爭雖然不影響社會總收益,但有失社會公平,因它獎勵了行為惡劣者,懲罰了行為良善者。由圖2可見,如果處罰的力度不夠,即圖2a的情形,將導致社會總收益損失5個單位,而且“懲善揚惡”踐踏了社會公平;圖2b代表處罰有力的情形,社會總收益最大,而且捍衛了社會公平。因此,圖2b即加大違規處罰力度的管理方式是最理想選擇,此時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達到最大值。
4 大別山區邊界共生旅游資源開發模式選擇
根據上述各行為主體的博弈分析,大別山區邊界共生旅游資源開發模式選擇需遵循有管理、對違規者加重處罰的原則。具體而言,可采取以下模式:
1)加大監管力度。建立完善的各層級監管和執法體系,擔當起維護大別山旅游資源良性、可持續開發的職能。監管者角色可以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各級、各地政府部門,也可能是民間組織或機構,還可能是旅游者。因此,最重要的是保持信息渠道的暢通,使得監管者能夠及時、準確地掌握某些異常現象,一旦發現違規行為,如地方政府只顧當地利益,惡意損毀周邊地區的資源、破壞其聲譽或阻礙其發展;旅游開發商憑借自身勢力,侵犯社區居民的財產權利,或對侵占社區居民利益給予的補償遠不及真實的損失,或不與社區居民分享收益等,應對開發商實施量刑適當的處罰;而對于情節嚴重者更應加大處罰力度,使得開發商的違規成本遠大于收益,讓其認識到循規蹈矩才能夠實現收益最大化,這還對潛在違規者起到了震懾作用。
2)聯合開發邊界共生旅游資源。由于大別山區在資源、市場、品牌、信息、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共生性和相互依賴性,聯合開發必定帶來規模效應。由于旅游景點分布分散、位置偏遠以及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區域合作開發顯得尤為重要。如偏遠的紅色旅游區,因不具備區位優勢,只有通過聯合開發,共同打造旅游區品牌,才能增強旅游區的開發能力和對游客的吸引力,同時,還能避免開發方式上的單打獨斗以及開發結果的千篇一律。大別山旅游要從全景區的戰略高度進行統籌規劃,在整體布局、景點建設、旅游線路選擇上進行協調,建立區域間的聯合開發機制,實現資源共享、旅游線路對接、市場互動、客源互送、效益共贏,共同打造大別山旅游品牌[10]。
3)疏通區域內部交通網絡。大別山區域旅游資源的聯合開發,依賴于區域內部道路通達程度。大別山外圍的交通條件已大大改善,但內部各縣之間聯系缺乏相應的通道,嚴重影響了可到達性所帶來的客源互送效應。大別山區應采取“大交通”戰略,加強統籌規劃,進行國道改建、省道和縣級公路升級,形成具有較強運輸能力、運輸效率的省際和縣際公路網絡系統,逐步建立鐵路—公路綜合聯運網絡,協調并發揮鄂、豫、皖三省交通聯動機制,實現區域內的共贏[11]。
4)整合旅游六要素。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購、娛等六要素,該產業的關聯性極強,六要素互為因果關系。旅游業的發展將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它也需依托相關產業才能更好地成長。因此,跨3省6市的大別山旅游資源開發應實施大旅游戰略。具體要做到以下五點:一是3省各縣市結合各自資源優勢,發揮協同效應,聯合培育龍頭型旅游企業及精品線路;二是基于三星級及以上酒店組成旅店集團,解決旅游高端市場的食住問題,提升旅游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三是規模以上的休閑娛樂場所組成娛樂類企業,或娛樂型大型主題公園;四是各地特色農產品生產企業聯合發力,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宣傳力度,提高農產品以及特色紀念品生產加工水平,滿足游客的購物需求;五是組建大型旅游客運集團,提供優質、安全、快速、便捷的運輸服務,實現各類軌道交通的無縫對接[11]。
5)發展特色旅游產品。在廣袤的大別山區,由于各地旅游資源既有同質性又各具特色,不必相互模仿、跟風趨同。一方面實現各區域旅游產品特色化、差異化,避免重復建設帶來的惡性競爭,以及排斥效應對旅游經濟產生的負面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各地區的旅游發展潛力。大別山集自然山水的綠色資源、革命歷史的紅色資源、悠久歷史的文化資源為一體,適合發展差異化旅游產品。如河南新縣,安徽金寨,湖北羅田等紅色資源豐富,適合開發紅色教育旅游;而商城、英山、霍山、岳西等縣自然風光較好,可開發生態觀光型旅游;另外具有古文化資源的黃梅、霍邱等縣應以提升文化內涵為重點發展文化旅游[12]。
5 結語
中國自然遺產豐富,其中邊界共生旅游資源眾多,相應的利益爭奪與責任推諉導致的生態破壞現象頻現。因此,對邊界共生旅游開發機制的研究尤為必要。本研究介紹了大別山區旅游資源開發現狀,采用博弈論方法著重分析了邊界共生旅游資源的開發機制。結果表明,加大對違規者的處罰力度是最優選擇,此時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達到最大值;基于此提出了加大監管力度、聯合開發邊界共生旅游資源、疏通大別山區域內部交通網絡、整合旅游六要素和發展特色旅游產品等對策措施。
參考文獻:
[1] 王 凱.旅游開發中的“邊界共生”現象及其區域整合機制[J].開發研究,2004(1):42.
[2] 宋 秋.論邊界共生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合作問題[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22(1):96-98.
[3] 蔡雪潔,李佳佳.邊界共生旅游資源協作開發初探——以安徽省牯牛降景區為例[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8,20(1):107-110.
[4] 姜 坤,章錦河,王 浩.大別山“邊界共生”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 2007,19(2):133-136.
[5] 曾群洲,陳 艷.邊界共生旅游產品開發機制研究——以江西大余為例[J].中國商界,2009(10):216-217.
[6] 共生[EB/OL].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74295. htm.
[7] 金融共生理論[EB/OL].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7144699.htm.
[8] 張樹萍,周 剛.安徽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旅游開發[J]. 皖西學院學報,2007,23(5):122-124.
[9] 張春鋒, 聶 坪.大別山地區紅色旅游開發淺議——以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為例[J].經濟師,2008(8):265,267.
[10] 楊安寧,楊玉秀,楊志平.紅色旅游開發的幾點建議——以大別山紅色旅游區為例[J].市場論壇,2006(10):99-101.
[11] 程廣華.大別山區域旅游合作與發展戰略研究[J]. 皖西學院學報,2010,26(3):85-88.
[12] 王慶斌,楊效忠,屈桂春.大別山區域旅游競合模式研究[J].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25(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