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農戶異質性,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對陜西省吳起縣退耕還林農戶收入進行理論與實證分析。研究表明,農戶文化程度、參與退耕還林的意愿、對退耕還林影響評價、退耕補貼收入、種養收入、非農就業收入和家庭非農就業人數對退耕農戶人均收入有顯著正向影響;家庭勞動力人數、耕地塊數與面積、退耕地塊數與面積和農戶離最近鎮距離對退耕農戶人均收入有顯著負向影響。最后提出了加大勞動技能培訓投入、優化退耕補貼和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的政策建議,以保障退耕區農戶的收入。
關鍵詞:退耕還林;收入;農戶異質性;多元線性回歸;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7-4300-04
Research on Farmers’ Income in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Based on Farmers’ Inhomogeneity:A Case Study of Wuqi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FENG Xiao-xue,LI Hua
(Research Center of Resource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farmers’ inhomogeneity,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his paper analyses farmers’ income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on RFTF of Wuqi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study shows that farmers’ education, willingness and valuation on RFTF, subsidy cash, planting and raising income, farmers’ non-agricultural income and employment have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farmers’ per capita income; the labor force, the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farmland and returning farmland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village and town have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farmers’ per capita income. This paper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secure a steady source of farmers’ income, such as increasing labor skills training input, optimizing subsidy cash and developing high-yield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
Key word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RFTF); income; farmers’ inhomogeneit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Shaanxi
收稿日期:2012-10-11
基金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基本科研業務基金項目(Z109021128)
作者簡介:馮曉雪(1986-),女,陜西寶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資源經濟與環境管理,(電話)15991710741(電子信箱)
fengxiaoxue13@yahoo.com.cn;通訊作者,李 樺(1974-),女,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資源經濟與環境管理。
退耕還林工程是一項涉及國家、地方和農民的系統性工程,廣大退耕農戶既是這項工程末端的實施主體,又是最直接的受益個體,是整個工程實施的基礎力量,因此,農戶對工程的實施態度和參與程度是退耕還林實施成敗和成果保持的關鍵性基礎因素[1,2]。農民具有明顯的“經濟人”屬性,退耕還林對其而言就是一種投資行為,所以,讓農戶通過退耕還林工程充分實現其經濟利益,是激發退耕農戶參與熱情和鞏固退耕成果的關鍵[3]。
對于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收入影響這一問題的研究,多數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退耕還林對農戶收入的總體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并且改善了農戶的收益結構[4-7]。這一大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已實施多年,國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那么,退耕農戶的收入情況如何,以及新時期退耕農戶收入的影響因素具體有哪些,都是政府和廣大農戶所關注的[8-10]。本研究通過對陜西省吳起縣退耕農戶的抽樣調查,對所得到的調研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以農戶收入為主旨,立足于退耕農戶的異質性來研究退耕還林農戶的收入。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回歸分析[11]是研究變量間的非確定關系,構造變量間經驗公式的數理統計方法。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是當多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是線性關系時所進行的回歸分析,其模型的一般形式為:
Y=b0+b1X1+b2X2+…bnXn+μ
影響退耕區農戶收入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基于農戶異質性對這些因素進行分類,然后運用多元線性回歸來研究其對農戶收入的影響[12]。
從理論分析出發,考慮調查問卷中數據的可獲得性,本研究從農戶資源稟賦、退耕信息、社區經濟3個方面對退耕農戶的異質性進行分類描述(表1)。
1.2 數據來源
吳起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示范縣”,吳起縣轄5個鎮7個鄉,164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6萬人,人口密度為33人/km2。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對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退耕農戶經營情況進行的抽樣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農戶個體特征、家庭人口結構、種植業、養殖業和非農就業等收入情況,退耕林地數量等地塊特征,農戶生活及經營的相關支出,以及農戶對退耕還林相關政策的了解與認識情況。共發放問卷235份,調查結束后對問卷進行了集中檢驗,共獲得有效問卷218份。
2 實證分析
2.1 農戶異質性描述統計分析
從表2可知,被調查農戶中,男性占大部分,達到77.1%;農戶受教育水平整體偏低,小學及以下的有53.7%,而高中及以上只占10.5%;農戶中自己或親戚(曾)擔任村干部的占26.1%;勞動力人數占家庭人數比重主要集中在40%~70%,達到了樣本數的45.0%;農戶土地塊數主要集中在5~10塊,達到52.8%;有50.0%農戶的耕地面積在0.67 hm2以下,1.33 hm2以上的占14.2%。
從農戶參與退耕還林意愿可以看出(表3),我國的退耕還林工程受到了廣大農戶的支持,表示愿意的達到了81.7%,并且有79.8%的農戶認為退耕信息透明;62.4%的農戶的林地在5塊以上,農戶林地面積主要集中在1.33~3.33 hm2;對于退耕還林政策的評價,認為其對家庭收入有促進作用的只占25.2%,表明退耕還林的經濟效益有限;退耕還林補貼的兌現率很高,全部兌現的達到92.7%,沒有兌現的為零;退耕還林補貼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較低。
表4采用了百分數的形式,樣本農戶離最近鎮的距離主要集中在3~10 km;非農就業人數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非農收入的多少,從表4可以看出非農就業人數為零的家庭占到了20.0%,這個數據可能與樣本的選擇有關,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從數量方面來考慮,當地農戶的非農就業偏低;非農就業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較高,對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發揮著更大的作用;種養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介于退耕補貼收入與非農就業收入之間。
2.2 農戶異質性對退耕農戶收入影響分析
從回歸結果看(表5),樣本的R值為0.869,R2值為0.747,調整后的R2值為0.600,可認為因變量可基本用回歸方程中的自變量來解釋,因為影響退耕農戶人均收入的因素很多,很難在調查問卷中包含所有因素,所以導致R2值略低。F檢驗值為9.506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模型的整體線性關系是顯著的,方程擬合程度好。
從表5的多元線性回歸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農戶文化程度、參與退耕還林的意愿、對退耕還林影響評價、退耕補貼收入、種養收入、非農就業收入和家庭非農就業人數對退耕農戶人均收入有顯著正向影響。農戶文化程度越高,非農就業的選擇就越廣,工作質量和報酬越好,因此收入相對較高;農戶參與退耕還林的意愿以及其對退耕還林影響的評價都反映了農戶對退耕工程的態度,直接決定著退耕工作的進展,從而影響退耕補貼收入;農戶非農就業收入、退耕補貼收入、種養收入是其3大主要收入來源,其中非農就業收入影響最大,它每增加1%,人均收入增加0.585%,退耕補貼收入每增加1%,人均收入增加0.198%;家庭非農就業人數越多,獲得的非農就業收入就越多,從而影響到家庭收入狀況。
2)家庭勞動力人數、耕地塊數與面積、退耕地塊數與面積和農戶離最近鎮的距離對退耕農戶人均收入有顯著負向影響。家庭勞動力人數每減少1%,人均收入增加0.230%,一般意義上,隨著家庭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家庭產出應隨之增加,但如果家庭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都從事一些低收入作業時,將直接影響收入的人均值;無論耕地還是退耕地,其地塊數和面積的增大,都預示著家庭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產出比較少的土地上,從而最終影響家庭收入;農戶與城鎮距離的遠近會影響農戶獲得非農就業機會、了解農業資訊等,從而影響家庭創收。
3 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從農戶資源稟賦、退耕信息、社區經濟3個方面對退耕農戶異質性進行分類描述,分別進行了農戶異質性的描述統計分析和農戶異質性對退耕農戶收入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農戶文化程度、參與退耕還林的意愿、對退耕還林影響評價、退耕補貼收入、種養收入、非農就業收入和家庭非農就業人數對退耕農戶人均收入有顯著正向影響;家庭勞動力人數、耕地塊數與面積、退耕地塊數與面積和農戶離最近鎮的距離對退耕農戶人均收入有顯著負向影響。
為了保持和提高退耕農戶的退耕收益,維持和改善退耕農戶的生產和生活水平,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應該采取以下對策:
1)加大對退耕農戶的技能培訓。開展多元化的勞動技能培訓,彌補農戶文化素質偏低的短板,使閑置的非農勞動力學到一技之長,以便創造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使家庭取得更多的非農就業收入,最大程度地減少家庭勞動力人數對家庭收入的負向影響。
2)優化農戶的退耕補貼,這要同時考慮退耕數額和退耕期限兩個方面。不同退耕區經濟狀況、自然環境、文化傳承的不同,直接導致退耕農戶生活成本、退耕林木生長期限、退耕成果鞏固情況的不同。退耕補貼對退耕農戶收入的影響顯著,因此,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各個退耕地區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優化退耕補貼,對維護退耕農戶收益和鞏固退耕成果大有裨益。
3)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種養收入對退耕農戶家庭收入影響顯著,而退耕區農戶的種養收入主要表現為種植收入,因此,建設穩產高產田地,一方面可以增加退耕農戶的種植收入,彌補退耕還林造成的耕地面積減少;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勞動力,使其通過其他方式給家庭創收。
參考文獻:
[1] 黨晶晶,付少平.退耕還林工程對陜北農村發展的效應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6):275-277,282.
[2] 李 樺,姚順波,郭亞軍.退耕還林對農戶經濟行為影響分析——以全國退耕還林示范縣(吳起縣)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6(10):37-42.
[3] 韓洪云,史中美.中國退耕還林工程經濟可持續性分析——基于陜西省眉縣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0(4):85-91.
[4] 黎 潔,李樹茁.退耕還林工程對西部農戶收入的影響:對西安周至縣南部山區鄉鎮農戶的實證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10, 24(2):57-63.
[5] 申 強,姜志德,王繼軍.退耕還林(草)工程對吳起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212-215.
[6] 王春梅.退耕還林的成本—效果分析和經濟影響評價——以敦化市為例[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2):549-553.
[7] 吳 穹.退耕還林工程經濟影響評價與分析——以湖北省秭歸縣為例[J].林業經濟,2011(6):34-40.
[8] 于金娜,姚順波.退耕還林農戶生產效率的影響——以吳起縣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09,29(5):434-437.
[9] 支 玲,張 媛,林德榮,等.基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視角的西部退耕還林影響評價——以陜西省宜川縣為例[J].林業經濟,2010(1):99-106.
[10] 支 玲,張 媛,李廣宇.西部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影響評價[J].林業經濟,2010(3):81-86.
[11] 盧紋岱.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M].第3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12] 趙麗娟,王立群.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對農戶收入和就業的影響分析——以河北省平泉縣為例[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1, 10(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