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交易成本的視角審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產生與快速發展的成因,指出依靠組織化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是當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關鍵詞:交易成本;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驅動力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7-4304-02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of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from the View of Transaction Costs
WANG Qing
(Business College,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The causes of the gener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re scanned from the view of transaction costs.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reduc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through organized way w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y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transaction costs;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driving force
收稿日期:2013-03-08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Q20122705);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g425)
作者簡介:王 慶(1980-),男,湖北天門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生態經濟方面的研究,(電話)15997397579(電子信箱)
ham2571@163.com。
1937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1,2]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認為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過程中,各類經濟活動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由此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于市場交易“沒有成本”、“交易成本為零”的暗含假設。在科斯看來,交易成本至少應該包括搜尋交易者的費用、談判的費用、簽訂契約以及督促契約履行實施的費用,也就是為了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以及促成交易順利完成所需的費用。基于這一觀點,威廉姆森把交易成本分為事前的交易成本和事后的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主要包括簽訂契約、規定交易雙方的權利、責任等所花費的費用,事后交易成本包括簽訂契約后,為解決契約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從改變條款到退出契約所花費的費用[3]。邁克爾·迪屈奇[4]則把交易成本定義為3個因素:調查和信息成本、談判和決策成本以及制定和實施政策的成本。盡管目前交易成本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從這些學者對交易成本的界定可以看出,交易成本是生產領域之外進行市場經濟活動所需要花費的費用。
1 交易成本存在的成因
奧利弗·E·威廉姆森[5]對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給出了理論上的解釋,認為交易成本的存在主要取決于3個方面:人的有限理性、機會主義行為和資產專用性的程度。由于個人知識結構的不完備性、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個人認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信息的不對稱性等原因,使得市場經濟主體在收集、加工和處理大量市場信息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交易主體的行為不可能是絕對理性的,各種交易活動的理性只能有限地達到。作為經濟人的行為主體,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總是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但也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使得有些交易者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或某種有利的地位來欺詐對方,產生“自我利益的狡詐追尋行為”。機會主義行為更多地采取微妙的欺騙形式,它與信息不完全、信息披露扭曲有關,尤其與誤導、曲解、隱瞞、使人迷惑和造成其他混亂等故意行為有關[6]。機會主義行為的存在,降低了經濟行為主體的信用度,增加了交易雙方簽約前的搜尋、談判費用,也增加了簽約后的監督、實施費用,從而導致了交易活動的復雜性,增加了市場交易活動的風險和成本,直接影響了市場交易的效率。資產專用性是指在不犧牲生產價值的條件下,資產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6],實際上是某一資產對市場的依賴程度的反映,即資產的專用性程度的高低,意味著資產在不同行業間轉移成本的高低。這種情況下,交易雙方會由于各自資產專用性程度的不同而在交易活動中處于不同的地位,資產專用性程度高的一方會由于資產重新配置成本高的特點而在交易中處于劣勢。一般認為,當資產專用性較弱時,宜市場交易;當資產專用性很強時,內部組織有優勢,宜采用企業制度[7]。所以經濟組織的邏輯應該是,在交易頻率很高時,不完全契約和資產專用性最終導致企業的合并或縱向一體化。
2 基于交易成本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分析
交易成本理論為中國當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個分析視角。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塑造了中國廣大農村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經營組織形式,中國農業近30年的發展既是一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也是一個自給半自給農業向商品化、市場化農業轉變的過程。廣大農戶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的數量、規模和頻率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戶的交易成本成為農業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工驅動內生增長理論認為,農戶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產生了額外的交易成本,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交易成本對農戶本身及經濟運行的影響越來越大,為了降低交易成本,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內生地要求專業化組織的形成和發展。這也意味著,當市場的交易成本太高時,出現一種組織形式將其“內部化”為管理費用便有了經濟上的必然性。
根據科斯等學者的觀點,正是基于減少交易成本的考慮,企業或組織才有存在的必要;交易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并決定著企業的規模。企業和市場都擁有配置生產要素的機制,只不過市場是以價格機制配置資源,企業則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企業取代市場是用企業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功能“內部化”了外在的市場交易,是為了節約交易成本;但企業在“內部化”市場交易的過程中會產生管理費用,規模越大,管理費用越多。科斯指出,企業擴大時在企業內部組織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會上升,收益可能會減少,因此,企業的擴大必須堅持這樣的一個臨界點,即保持企業內部的管理成本等于或小于在市場上完成這筆交易所需要的交易成本。作為配置資源的兩種不同的機制主體,企業和市場可以相互替代,企業對市場的替代取決于二者的平衡點。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民在購買生產資料、生產和銷售農產品等各個方面單家獨戶分散進行的局面,對于降低農戶的市場交易成本,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起著重要作用。可以假定存在m個農戶,農用生產資料市場和農產品銷售市場共有n個,如果每個農戶分散與各個市場進行交易,則農戶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的總交易次數為m×n。如果m個農戶聯合組成一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則在購買生產資料和銷售農產品方面,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會和n個市場發生n次交易,m個農戶再通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獲得生產資料和銷售農產品,需要進行m次交易,因此,通過農民的聯合,市場交易次數變為:m+n。構建函數F=f(m,n)=m×n-(m+n),當m﹥2,n﹥2時,函數F﹥0恒成立。也就是說,只要農戶聯合的人數多于兩個人,那么,在減少交易次數方面都是有效率的。何坪華等[8]對湖北、江西、江蘇、浙江和安徽等5個省的24個村359戶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民市場交易成本的調查發現,我國農戶的市場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市場信息費、市場信息失真或滯后導致決策失誤的損失、簽訂交易合同的費用、上市購銷商品的人工費和差旅費、產品運輸費、銷售收費及罰款、商品的質量檢驗費、催收貨款的費用、人情關系費用、違約及受欺詐損失、防止交易糾紛的費用、處理交易糾紛的費用等12項。這些交易成本與交易次數的乘積就構成了總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與交易次數總是呈正相關的。
因此,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來減少農戶的交易次數,必然也會減少農戶生產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參與合作的農戶越多,交易次數減少得就越多,節約交易成本的效果就越明顯。當然,正如企業的規模有邊界一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也有一個適度規模的問題。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管理費用會逐步增加,組織與成員之間、成員與成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帶來的偷懶、搭便車和道德風險等機會主義行為傾向也會導致管理費用的增加。為此,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必須控制發展的規模,以保證通過合作帶來的交易成本的節約能夠補償組織內部產生的管理費用的增加。從理論上來說,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其市場邊際交易成本與組織內邊際管理成本相等時達到最佳規模。
3 小結
從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來看,要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有兩種途徑:一是生產領域的聯合;二是流通領域的聯合。農民在生產領域的聯合將會動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產權基礎,大規模集體勞動導致勞動監督成本過高又會面臨人民公社失敗的困境,因而難以成功。而流通領域的聯合則避免了觸動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產權制度,既調動了家庭經營的積極性,又解決了個體生產的市場局限性,極大地降低了“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交易成本,因而成為當前推動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重要內在驅動力。根據相關統計[9],到2011年底全國經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52.17萬家,社員4 100萬戶,占農民總戶數的16.4%。經過多年的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已經成為廣大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載體,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s,1937,4(16):386-405.
[2] (美)科 斯,(美)阿爾欽,(美)諾 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M].劉守英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1.
[3] 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4] (美)邁克爾·迪屈奇.交易成本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5] (美)奧利弗·E·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論企業簽約與市場簽約[M].段毅才,王 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6] WILLIAMSON O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 New York:Free Press,1985:47.
[7] 牛德生.資產專用性理論分析[J].經濟經緯,2004(3):18-21.
[8] 何坪華,楊名遠.農戶經營市場交易成本構成與現狀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1999(6):40-44.
[9] 中國品牌農業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品牌整合與營銷新趨勢[EB/OL].http://www.cgapa.org.cn/2012/356422247.html,2012-7-16.
(責任編輯 劉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