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河北省2005年和2010年兩個時段的漁業結構變化進行了對比研究。通過對部門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偏離分量的計算,并結合河北省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確立主導產業、深化產品加工、培育水產苗種、發展休閑漁業和構建物流體系等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偏離—份額法;河北省;漁業結構;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8-4555-04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開發漁業資源、發展漁業經濟已成為中國各個地區發展戰略的重點。2006年11月,河北省第七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努力構建沿海經濟發展強省。2008年,河北省人民政府頒布《河北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0年,河北省水產局以改善水域生態環境、高效利用漁業資源為核心,組織制定了《河北漁業“四百工程戰略”實施意見》。本研究采用偏離—份額法對河北省的漁業結構進行分析,以期對該省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1]。
1 分析方法與數據選取
偏離—份額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由美國經濟學家Daniel和Creamer相繼提出,后經埃德加·胡佛和Dunn等學者總結并逐步完善,它的基本原理是把區域或城市經濟的變化看作一個動態的過程,以所在區域或整個國家為參照系。由于結構的變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要確定一個考察期,一般為5~10年。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的變動G分解為份額分量N和偏離分量S,偏離分量S又可分解為結構偏離分量P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以此評價區域經濟結構優劣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找出區域內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部門,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結構調整的原則[2]。
G=N+S=N+P+D
在分析河北省的漁業結構時,以全國作為參照系,以全國漁業平均增長水平為基準;用b0、bt分別表示初始期、結束期河北省漁業經濟總產值,用bi0、bit分別表示初始期、結束期河北省漁業不同部門的產值;B0、Bt分別表示初始期、結束期全國的漁業經濟總產值,Bi0、Bit分別表示初始期、結束期全國的漁業不同部門的產值;ri、Ri分別表示河北省和全國漁業各部門產值的增長率。
2 分析過程
對河北省水產品加工業產量進行偏離—份額分析,首先確定參照系為全國的漁業經濟產值,原始數據如表1所示。
根據表1,進行偏離—份額法分析后,所得結果如表2所示。
3 分析結果與結論
根據表1可知,2010年在河北省漁業經濟中所占比重居前幾位的分別是:養殖業、捕撈業、水產品加工、水產苗種、水產流通、休閑漁業。結合偏離—份額分析法分析的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養殖業和捕撈業。根據表1可知,養殖業和捕撈業的產值之和在河北省漁業經濟總值中占到了80.68%,對河北省漁業經濟的增長貢獻著巨大的力量。結合表2分析,發現養殖業和捕撈業的結構偏離分量Pi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i都大于0,說明河北省養殖業和捕撈業具有一定的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并且發展速度快于全國平均速度(尤其是養殖業,河北省增長速度為108.38%,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7.53%)。養殖業和捕撈業的快速發展與河北省的政策支持是分不開的。近年來,河北省減少了近海捕撈,增加遠海作業;實施伏季休漁,鼓勵增殖放流;在養殖業方面,不斷地開發新的養殖模式,2009年,滄州發展了魚、蝦、貝立體混養等健康生態養殖模式,秦皇島則進行海洋牧場的開發,發展立體生態養殖,表層以扇貝、貽貝和梭子蟹吊籠養殖為主,底播魁蚶等經濟貝類和海參等海產珍品。這些舉措的實施促進了河北省養殖業和捕撈業的快速發展。
2)水產品加工。水產品加工在河北省漁業經濟總產值中占到了9.29%。根據表2可知,2010年與2005年比較,河北省水產品加工業產值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增加(Gi=62 503.22萬元),但是其結構偏離分量(Pi=-74 866.864 0萬元)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i=-17 270.936 9萬元)都小于0,說明河北省水產品加工業在產業結構和競爭力方面都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河北省水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加工產品品種單一化,受加工產品(多為貝類)收獲的季節性影響,導致加工企業季節性開工,企業競爭力弱;加工工藝也多為簡單冷凍等初級加工,產品的附加值得不到體現,制約了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3)水產苗種。2010年水產苗種產值在河北省漁業經濟總產值中占3.40%。水產品苗種的結構偏離分量Pi>0,說明水產苗種在河北省漁業的發展中具有一定的產業優勢,但是由競爭力偏離分量Di<0可知,在2005~2010年的發展過程中,這一優勢地位逐漸被削弱,競爭力水平較低。由于育苗風險過高(如昌黎縣扇貝苗種在2007年出苗較多,而2008年則出苗量較低甚至顆粒無收),所以即使從事育苗經營,也是通過兼業經營來分散風險,育苗規模較小。河北省的主導產業——貝類養殖所用的苗種多數從山東、遼寧買進。比如僅河北省昌黎縣一年從山東購進扇貝苗種就需支出1.5億元。苗種業發展的滯后與迅速發展的養殖業的需求增長越來越不相稱。
4)水產流通。水產品具有易腐性,無論是活體運輸還是冷藏、冷凍品運輸都對水產品流通環節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由表2中的數據可知,水產流通中Pi、Di、Gi均小于0,說明水產流通在河北省漁業經濟中并不具備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且水產流通業產值出現了下降(Gi=-44 929萬元)。目前,河北省水產品的流通主體數量多、規模小、經營分散、專業化水平較低等問題突出,省內水、陸、空交通便利的潛力沒有被很好地發揮出來。
5)休閑漁業。休閑漁業是傳統漁業產業鏈的延伸,具有經濟效益高、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等優良特性,不少地區已將發展休閑漁業作為漁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表2中,河北省的休閑漁業結構偏離分量Pi>0,說明該省休閑漁業發展的基礎較好,具備一定的產業優勢,然而,其競爭力偏離分量Di<0,且Pi+Di<0,近年來河北省休閑漁業的產值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出現了下降,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全國休閑漁業在此期間的增長速度達到了157.86%。可見,在轉變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中,河北省雖然起步較早,但是發展速度不僅較慢,甚至出現了停滯和倒退。
4 對策建議
4.1 確立主導產業,提升產業結構
進一步發揮河北省養殖業和捕撈業的帶動作用,充分利用各地優勢,做到優勢互補、差異化發展。以扇貝為例,秦皇島市的扇貝養殖在全省具有絕對優勢,因此應加大該市的扇貝養殖業的發展力度,強化扇貝作為海水養殖的主導產業,以扇貝養殖基地為支撐,健全扇貝產業全產業鏈,做大做強扇貝產業,努力將其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并以扇貝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3]。唐山市和滄州市的遠洋捕撈業發展較好,相比較而言他們具有明顯優勢,因此,政府應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重點支持唐山和滄州的遠洋捕撈業發展,使河北省遠洋捕撈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趕超國內的發達省市,增強河北省漁業經濟發展的實力。滄州市在鹽堿地養殖、鹽田汪子養殖領域的創新為河北省漁業發展挖掘了較大的潛力,如果能夠進一步研究和推廣這些新技術,充分利用河北省大量的鹽堿地進行海水養殖,必將提高河北省養殖業發展水平,增加漁業資源,在河北省漁業經濟發展中打造新的亮點。
4.2 深化產品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
重點扶持一些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鼓勵引進新的加工技術,開展水產品的精深加工、低值魚類和加工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開發新的水產保健品和美容水產品等多種方式,增加水產品的附加值。以政府的協調和支持為基礎,以企業創新能力的配置為核心,形成跨越行政區劃、空間界限、具有特色區域品牌、世界先進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漁業經濟發展的產業集群,增強河北省水產品的競爭能力,提高漁業水產的經濟效益。
4.3 培育水產苗種,延伸產業鏈條
推動水產苗種良種化是保證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傳統育種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的交融,正在從深度與廣度上共同推進漁業經濟的發展。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家紛紛將經濟海洋生物(魚、蝦、貝)的遺傳育種研究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建立了不同海洋生物、不同密度的遺傳連鎖圖譜[4]。中國正在鼓勵和支持建立漁業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戶”、“水產批發市場+專業合作社+養殖戶”的一體化經營組織形式。堅持海洋捕撈業、海水養殖業、水產品加工業和海產品專業化市場建設梯次推進,培育“苗種繁育—生態護養—精細養殖—精深加工—海洋生化—產品運銷”的循環漁業產業鏈條,使漁業增長方式從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和集約型轉變。
4.4 發展休閑漁業,轉變增長方式
休閑漁業是集垂釣、觀賞、旅游、度假、娛樂、餐飲以及漁業漁村生活體驗為一體的,以滿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一種現代漁業發展模式[5]。“京津1小時圈”的建設為河北省休閑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沿海地區,充分結合休閑旅游產業開發,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在漁港建設方面,可結合資源稟賦,加強集捕撈、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漁港建設,滿足現代社會的多元化需求,由單純的傳統漁港建設向現代漁港建設轉型,從而帶動河北省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5 構建物流體系,形成水產物流網
水產品物流主要有鮮活水產品物流和冷鏈物流。為了提高鮮活農產品流通效率,政府實施了鮮活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建設工程,建立了綠色通道網絡。為了保持水產品的鮮度和質量,還需要冷鏈物流,以保證水產品從產地收獲或捕撈開始,經過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直到最終消費,始終將其保持在規定的低溫環境下,從而確保水產品品質安全,減少損耗。充分利用河北省水路、陸路、空運交通便利的條件,建立以河北省為中心的水產品加工業物流基地,實現水產品加工業物流網建設。樹立國際、國內、區內3個層次的大市場,從河北省整體角度規劃發展市場,形成一個開放有度、競爭有序、結構合理、統一高效的“水產品資源—水產品加工—水產品消費”的水產品加工物流體系。
參考文獻:
[1] 唐正康.基于偏離份額模型的海洋產業結構分析——以江蘇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2):97-100.
[2] 張潤清,楊建鋒,趙邦宏.河北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3] 劉文超,曾昭春,張潤清.秦皇島市貝類產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J].水產科技情報,2011(4):166-171.
[4] 張顯良.中國現代漁業體系建設關鍵技術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5] 韓立民.漁業經濟前沿問題探索[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