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區域農業規劃中土地資源、水資源、飼草料資源等3種重要農業資源的供給量、需求量測算及平衡分析方法,并以《寧夏吳忠市孫家灘農業綜合開發區總體規劃(2011-2015年)》為例,應用平衡分析方法進行了3種農業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關鍵詞:區域農業規劃;資源;供需平衡;分析方法
中圖分類號:F3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9-4629-05
隨著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發展,并且堅持科學發展、規劃先行的要求,近年來各地紛紛加大了區域農業規劃的編制、頒布和實施力度,這些規劃對農業發展起到了引導、調控、支撐和保護等重要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快速、高效和持續發展[1]。
區域農業規劃是對一定區域范圍內未來一定時期內農業發展所作的總體規劃設計[2]。其主要內容是在研究分析區域農業發展基礎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未來一定時期內區域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結構布局,明確提出未來一定時期內區域農業發展的重大任務、重要對策、重點項目[3],并對未來一定時期內區域農業發展的投資效益、環境影響、資源平衡等方面進行科學分析,以確定所編制的農業規劃的可行性[4]。
區域農業規劃的范圍通常以行政區劃為界,如全國農業規劃、省域農業規劃、縣域農業規劃、鎮域農業規劃、村域農業規劃等;如果需要,也可以針對某些有共性的區域進行農業規劃,如某流域農業規劃、某開發區農業規劃等[5]。區域農業規劃中的資源平衡分析,主要是分析所規劃的區域范圍內與發展農業相關的資源條件——重點是土地資源、水資源、飼草料資源、勞動力資源等[6]是否能夠滿足規劃期內農業發展目標的需求,以保障規劃實施中的資源可行性。
1 資源平衡分析方法
區域農業規劃中資源平衡分析需要利用規劃范圍內《土地利用規劃》、《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和《鎮村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成果,以便切實掌握規劃范圍內的土地資源、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等的現狀和未來變化情況。如果缺乏這些規劃成果,應采用統計年鑒、統計公報、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權威資料和地方行政部門提供的權威數據以及必要的分析測算,全面掌握規劃區域內農業資源的情況。
1.1 土地資源平衡分析
土地資源平衡分析的目的是檢驗規劃區是否有足夠的土地資源來支撐規劃期內農業產業的發展。進行土地資源平衡分析,需要了解規劃區內各種土地的利用現狀,研究規劃期末各種土地的變化情況,以便掌握規劃范圍內的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業用地的現狀和變化情況。在編制農業規劃中,通常將農業用地分成耕地、其他農業用地兩種類型分別進行土地平衡分析。
1.1.1 耕地資源平衡分析 編制規劃期末耕地利用規劃表,并根據規劃期末的耕地面積計算出耕地復種指數,分析耕地的復種指數是否在合理的范圍內。規劃的耕地復種指數過高表明耕地利用過度,規劃難以實施,過低則表明耕地利用不足,土地產出率難以保證。
耕地復種指數不僅與當地的光、熱、水、土等自然條件有關,也受到種子肥料、作業方式、耕作制度等種植技術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耕地的復種指數雖然能夠提高,但變化不大。因此,規劃的耕地復種指數不宜與現狀耕地復種指數相差過大。
規劃期末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就是規劃中確定的各種農作物播種面積之和。我國從2006年開始實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即非農業建設經批準占用耕地,占用者應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負責開墾與所占用耕地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7]。因此,一般規劃期末的耕地總面積變化不會太大。
1.1.2 其他農業用地平衡分析 編制規劃期末其他農業用地利用規劃表,并根據規劃期末的其他農業用地面積增減情況,分析其他農業用地增減面積是否在合理的范圍內。其他農業用地增加過多,土地開墾難度大,規劃實施困難,其他農業用地減少過多,農業增收有可能難以保證。
1.2 水資源平衡分析
水資源平衡分析的目的就是核實規劃區是否有足夠的水資源來支撐規劃期內農業用水的需要。進行水資源平衡分析,首先要測算出規劃期末可供應給農業利用的水資源總量,同時測算出規劃期末農業需要使用的水資源總量,然后對比兩者大小就能夠判斷水資源供需是否平衡。在各種用水中,農業灌溉用水所占比例最大[8],當出現供應不能滿足需求時,一方面可考慮調整規劃中的農業產業結構,減小生產規模,通過減少灌溉面積降低農業灌溉用水量[9];另一方面可考慮強化水利工程和節水灌溉措施,通過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降低灌溉定額來減少農業灌溉用水量[10]。
實際規劃編制工作中,為簡化計算并方便表達,水資源平衡分析測算一般都采用列表計算法。
1.3 飼草料資源平衡分析
進行飼草料資源平衡分析的目的是明確規劃區內自產的飼草料供應量與規劃區內養殖業發展的飼草料需要量之間的差距,并分析這種差距是否合理。雖然飼草料資源可以從規劃區以外的其他地方得到,但區域農業規劃中還是應該注重種養結合,以降低養殖成本,推進高效發展[11]。
2.1.2 開發利用規劃 根據孫家灘土地利用現狀和規劃期末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提出孫家灘耕地開發利用規劃見表2。到2015年,孫家灘其他農業用地種植規劃利用見表3。
2.2 水資源平衡分析
2.2.1 可供水量現狀 孫家灘農業可供水量現狀見表4,規劃期末孫家灘地區不可能有新增的水資源。當前孫家灘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總量不足;二是農業用水日趨緊張;三是農業用水效率偏低。孫家灘農業灌溉絕大多數采用的仍然是渠道引水+地面灌溉的傳統方式,高效農業節水技術應用不足,灌溉水利用系數偏低,提高孫家灘農業用水效率仍然有潛力可挖。
2.2.2 農業用水量測算結果 依據規劃確定的農業產業規模,分別按照現狀用水和高效用水兩種方式測算規劃期末農業灌溉用水量。
現狀用水方式是指基本保持現有農田水利和農業灌溉方式不變時的用水量。現狀用水方式下,規劃期末孫家灘農業灌溉用水量測算結果見表5,現狀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數取0.53。高效用水方式是指強化農田水利并推廣普及管灌、微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后的用水量。高效用水方式能夠大幅度降低灌水定額,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規劃期末孫家灘農業灌溉用水量測算結果見表6,規劃期末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數取0.68。規劃期末孫家灘的農村居民生活和畜牧養殖用水量的測算結果見表7和表8。
2.2.3 平衡分析 根據當地水利專項規劃,規劃期末孫家灘地區農業供水不可能新增水量,只能基本保持現狀供水量,因此規劃期末孫家灘農業可供水總量就是表4中的現狀總供水量。據此,農業用水的平衡分析見表9(表中其他用水量取灌溉、畜牧和生活三者用水之和的10%),可見,繼續沿用現狀農業用水方式,規劃期末農業用水將嚴重短缺。要實現規劃期末的農業產業發展目標,必須強化農田水利并大力推廣普及農業節水灌溉,才有可能保證孫家灘地區農業用水的供需平衡,確保規劃實施中水資源的可行性。
2.3 飼草料資源平衡分析
2.3.1 飼草料自產量 根據本規劃確定的種植業發展規模,參照相關農作物的谷草比,估算出規劃期末孫家灘各種飼草料的年自產量為:精飼料1 260 萬kg、青干草6 000 萬kg、青貯飼料21 000萬kg、秸稈1 500萬kg。
2.3.2 飼草料需求量 根據本規劃確定的畜牧產業發展規模,參考相關畜禽的飼喂定額,估算出規劃期末孫家灘發展畜牧養殖飼草料的年需求量為:精飼料29 900萬kg、青干草16 000 萬kg、青貯飼料43 000萬kg、秸稈17 400萬kg。
3 小結
當前,加強區域農業規劃編制中的資源平衡分析顯得尤為重要,但國內對區域農業規劃中農業資源的平衡分析方法缺乏針對性研究。為此,從規劃角度分別探討了區域農業規劃中土地資源、水資源、飼草料資源等3種重要農業資源的供需平衡分析方法,并以《寧夏吳忠市孫家灘農業綜合開發區總體規劃(2011-2015年)》為例給出了3種農業資源平衡分析的實例。文中所提出的農業資源平衡分析方法依據充分、簡明實用、精度能夠滿足規劃層面的要求。希望今后更多的同行關注和創新區域農業規劃中的資源平衡分析方法,使我國區域農業規劃更科學、更實際、更可行。
參考文獻:
[1] 張寶文,楊 堅.區域農業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28(2):1-6.
[2] 周燦芳.我國區域農業規劃研究進展[J].廣東農業科學,2010(6):301-304.
[3] 周燦芳,曹 陽,余華榮,等.區域農業規劃方法與實踐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07(12):136-139.
[4] 羅其友.區域農業基礎理論探討[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6, 27(5):11-15.
[5] 陸耀邦.縣域農業發展規劃的編制與應用[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6,27(1):60-62.
[6] 喬家君,許 萍,王宜曉.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綜述[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2(4):71-74.
[7] 吳次芳. 土地利用規劃[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1.
[8] 劉增進,張鈺婧. 土地整理中的水資源平衡分析[J].人民長江,2009,40(11):51-53
[9] 郭元裕. 農田水利學[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7.
[10] 何芳軍,張建華,索 赟.淺談土地整理規劃設計中的水資源平衡分析——以遼寧省某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4):7548-7550.
[11] 曲福田,劉書楷. 區域農業生態經濟規劃的基本理論問題[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24(6):16-19.
[12] 康曉林,項學敏,周笑白,等.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研究——以大連市旅順口區為例[J].江蘇環境科技,2005,18(增刊1):67-69.
[13] 田宜水,孟海波. 農作物秸稈開發利用技術[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14] 劉繼軍,賈永合.畜牧場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