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成了水楊醛對硝基苯甲酰腙席夫堿及其銅(Ⅱ)配合物,通過紫外、紅外、質譜和原子吸收等譜學方法對所合成的化合物進行了表征。研究了水楊醛對硝基苯甲酰腙席夫堿及水楊醛對硝基苯甲酰腙席夫堿合銅(Ⅱ)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并采用熒光光譜法研究了水楊醛對硝基苯甲酰腙席夫堿合銅(Ⅱ)配合物與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結果表明,水楊醛對硝基苯甲酰腙席夫堿與銅(Ⅱ)以2∶1的摩爾比配位,水楊醛對硝基苯甲酰腙席夫堿合銅(Ⅱ)配合物成平面正方形結構。水楊醛對硝基苯甲酰腙席夫堿合銅(Ⅱ)配合物對大腸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均表現出了一定的抑菌活性,且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更好, 對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有熒光猝滅作用。
關鍵詞:水楊醛對硝基苯甲酰腙席夫堿;銅(Ⅱ);水楊醛對硝基苯甲酰腙席夫堿合銅(Ⅱ)配合物;合成;生物活性
中圖分類號:O614.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9-4642-03
席夫堿及其金屬配合物具有較好的抑菌、抗癌和抗病等藥理性質[1]。近年來,席夫堿及其金屬配合物被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催化、材料等領域,成為配位化學研究的熱點[2]。酰腙類化合物因其含有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和試劑
1.2 方法
2.3 生物活性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在大腸桿菌中抑菌圈直徑7 mm,在金黃色葡萄球菌中抑菌圈直徑13 mm。配合物對這兩種不同細菌均表現出了一定的抑制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現出了更好的抑菌活性。
2.4 配合物對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分析
由圖4可知,配合物與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混合后的熒光發射光譜峰均發生了藍移,且對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均有熒光猝滅作用。隨著配合物濃度的增加,對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的熒光猝滅作用增強。說明配合物對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有熒光猝滅作用[13]。
3 小結與討論
。
2)通過研究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發現所合成的配合物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表現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現出了更好的抑菌活性。
3)配合物對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有熒光猝滅作用,隨著配合物加入量的增加,對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的熒光猝滅作用增強。
本研究對水楊醛對硝基苯甲酰腙席夫堿合銅(Ⅱ)配合物的合成與性質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試驗依據,但對配合物的抑菌機理以及與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的作用機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奇龍,朱興城,徐 紅,等.吡啶酰胺基苯胺類化合物的水楊醛席夫堿及其銅(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晶體結構[J]. 無機化學學報,2012,28(6):1151-1156.
[2] 徐 剛,董文麗,任凌燕,等.雙水楊醛縮乙二胺合銅(Ⅱ)席夫堿金屬配合物的合成及應用[J]. 應用化學,2013,30(1):88-92.
[3] PRAKASH A, ADHIKARI D. Application of schiff bases and their metal complexes-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em Tech Research,2011,3(4):1891-1896.
[4] 王 慧,甘國慶,瞿 陽,等. 2,4-二羥基苯甲酰腙C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與DNA的相互作用研究[J].無機化學學報,2012,28(6):1217-1221.
[5] 麻寶成,馬興銘,閆 蘭,等. 4種含羧基酰腙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抑菌活性[J].應用化學,2005,22(9):1021-1023.
[6] 何水樣,軍 利,楊 銳,等.水楊醛水楊酰腙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波譜研究及生物活性[J].有機化學,2003,23(12):1387-1392.
[7] 高學喜,王文軍,劉云龍,等.一種新型酰腙配體及其Sn配合物的熒光特性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2,32(1):147-151.
[8] 吳校彬,郝衛東.乙酰二茂鐵苯甲酰腙的合成及其電化學性質和抑菌活性[J]. 化學世界, 2012,53(5):286-289.
[9] 孫綱春,曲建強,王流芳,等.4-(3-吲哚基)-3-丁烯-2-酮苯甲酰腙Schiff堿過渡金屬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J]. 無機化學學報,2005,21(7):1069-1072.
[10] 吳瓊潔,陳小華,蔡碧瓊,等.含5-氯水楊醛Schiff堿配體的鎳和銅配合物的合成及晶體結構[J]. 無機化學學報,2012,28(1):201-206.
[11] 孟令芝,龔淑玲,何永炳. 有機波譜分析[M].第三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12] 賈文平,楊健國,李 芳,等.2′-(4-氟基苯亞甲基)-3,5-二羥基苯甲酰腙Ni(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晶體結構及光譜性質[J]. 無機化學學報,2008,24(4):627-630.
[13] WANG L, QIN W, TANG X,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fluorescent indicators for Mg2+ and Zn2+[J]. J Phys Chem A,2011,115(9):1609-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