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探討重組雞白細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與細胞因子誘生劑聯合使用對雞γ-干擾素(Interferon-γ,IFN-γ)和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表達的影響,應用不同濃度的雞IL-18重組菌和IL-18蛋白與2-脫氧葡萄糖(2-D-G)和植物血凝素(PHA)組成復合制劑,分別經口服、肌肉注射途徑免疫雛雞,檢測免疫后不同時間雞血清中IFN-γ和IL-2含量。結果顯示,肌肉注射含重組雞IL-18蛋白的復合制劑能夠明顯提高雞體內IFN-γ和IL-2含量,隨IL-18蛋白量的增加,IFN-γ和IL-2含量有升高趨勢,且以注射后第7~14天 IFN-γ和IL-2含量最高,分別為43 ng/L和70 ng/L,至少在第28天仍能維持較高水平;經口服途徑免疫,含雞IL-18重組菌的復合制劑也能明顯提高雞體內IFN-γ和IL-2含量,免疫后第7天,IFN-γ和IL-2含量最高,分別為50 ng/L和62 ng/L,之后稍有下降,隨IL-18重組菌量的增加,IFN-γ和IL-2表達含量變化不大。結果表明,重組雞IL-18與細胞因子誘生劑組合,經口服或注射途徑免疫,均能顯著提高雞IFN-γ和IL-2含量,為新型免疫增強劑和抗病毒制劑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雞;白細胞介素-18(IL-18);復合制劑;γ-干擾素(IFN-γ);白細胞介素-2(IL-2)
中圖分類號:R3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9-4733-04
雞白細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基因cDNA于2000年由Schneider等[1]首次克隆并在大腸桿菌中成功表達。中國于2003年克隆到了長約500 bp的編碼雞IL-18成熟蛋白基因[2]。2004年,河南科技大學動物疫病與公共安全實驗室從雞新城疫Ⅰ系病毒接種的雞胚脾細胞中擴增到了雞IL-18全基因[3],并進行了真核表達和免疫增強作用的研究[4,5]。IL-18具有誘導Th1細胞和NK細胞產生γ-干擾素(IFN-γ)[6],促進CD4+、CD8+細胞增殖,增強Th1細胞及NK細胞、CTL細胞毒活性[7]等多種生物學功能。在抗感染[8]、抗腫瘤[7]、抗寄生蟲[9]等方面都具有顯著作用,是目前研究和開發的熱點。
植物血凝集素是從菜豆屬和金雀花中提取的凝集素,能夠顯著促進脾淋巴細胞增殖[10],促進淋巴細胞釋放諸如IFN-γ[11]和IL-2[12]等細胞因子,可作為輔助免疫增強劑使用。2-脫氧葡萄糖(2-D-G)作為葡萄糖的異構體類似物,與病毒的親和力遠遠大于葡萄糖,且病毒對兩種異構體無法識別,致使病毒無法利用其完成三羧酸循環,能量代謝受阻,病毒糖蛋白和囊膜合成受阻,無法正常生長和復制,因此,2-脫氧葡萄糖可用于禽類病毒病預防和治療的輔助性成分。
鑒于目前國內對于IL-18應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L-18蛋白或融合蛋白對疫苗免疫增強作用,而配合其他免疫增強輔劑對雞體IFN-γ和IL-2誘導表達的研究尚不多見。本試驗參照植物血凝素(PHA)最小有效劑量[10]和生產實踐中2-脫氧葡萄糖的使用量,配合不同含量重組雞IL-18,制成復合制劑免疫雛雞,研究其對IFN-γ和IL-2誘導表達的影響,為新型具有免疫增強和抗病毒制劑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與試劑 含雞IL-18基因重組表達載體的pET28a-ChIL-18的表達菌,由河南科技大學動物疫病與公共安全實驗室構建[13];PHA購于北京鼎國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2-D-G購于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雞IFN-γ ELISA試劑盒(ADL)、IL-2 ELISA試劑盒(ADL)均購于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其他試劑為分析純。
1.1.2 試驗用雞 7日齡非免疫雛雞由非免疫雞胚孵化。
1.2 方法
1.2.2 試驗動物與分組 7日齡個體大小相近的非免疫雛雞330只,隨機分為口服試驗組(A)、注射試驗組(B)和對照組(C,其中C1為空白對照組,C2、C3為口服對照組,C4、C5為肌肉注射對照組),A、B每組各90只,C組150只。按表1進行免疫。
1.2.3 雞體IFN-γ和IL-2含量測定 按表1處理后第7、14、21、28天,各組隨機取7只雞,心臟采血,分離血清,試劑盒測定IFN-γ和IL-2含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口服試驗組IFN-γ和IL-2含量
口服試驗組分別于免疫后第7、14、21、28天,各組隨機取7只雞,心臟采血,分離血清,試劑盒測定IFN-γ和IL-2含量,結果如圖1、圖2。
由圖1可知,口服組免疫后7 d,C2、C3組與C1組IFN-γ含量有明顯差異,A1、A2、A3組與C1、C2、C3組IFN-γ含量差異明顯,增加IL-18含量對提升雞群體內IFN-γ含量無明顯效果;免疫后14 d,A1、A2、A3組與C1、C2、C3組IFN-γ含量有明顯差異并至少可延續到第28天,而A1、A2、A3組間無明顯差異;說明IL-18與輔劑配合使用有明顯效果,經口服途徑增加IL-18效果不明顯。
由圖2知,口服組免疫后7 d,A1、A2、A3與C1、C2、C3組IL-2有明顯差異,試驗A1、A2、A3組間無明顯差異,說明口服途徑提升IL-18含量對雞群體內IL-2含量無明顯影響;免疫后第14天,A1組與C1組有明顯差異,A2、A3組與C1組有明顯差異,A1、A2、A3與C2、C3組差異明顯,說明該階段雞群血清中IL-2含量仍顯著高于未免疫組,且其能較長時間維持在高水平狀態。
2.2 肌肉注射試驗組IFN-γ和IL-2含量
肌肉注射試驗組分別于免疫后第7、14、21、28天,各組隨機取7只雞,心臟采血,分離血清,試劑盒測定IFN-γ和IL-2含量,分別見圖3、圖4。
由圖3可知,肌肉注射免疫后第7天,C4、C5組與C1組有明顯差異,B1、B2、B3組與C4、C5組有明顯差異;免疫后14 d,B1、B2、B3組間無明顯差異;免疫后第21天,肌肉注射B3組與各組均有明顯差異,說明提升IL-18含量具有明顯增強雞IFN-γ誘導表達的效果。
由圖4可知,肌肉注射免疫后第7天,B1、B2、B3組與C1、C4、C5組有明顯差異,而B3組也與B1、B2組有明顯差異,說明肌肉注射途徑增加IL-18可以明顯提高雞群血清中IL-2含量;乃至處理后第28天,B3組與B1、B2組仍有明顯差異,表明B3組可明顯提升機體內IL-2含量,且其能較長時間維持在較高水平狀態。
3 小結與討論
IL-18是近年發現的一種細胞因子,具有促進T細胞增殖分化、誘生IFN-γ等生物學功能。由IFN-γ介導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較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早數小時至數天,能為抵御病毒侵害提供快速而強大抵抗力[14];IFN-γ在機體內含量的高低預示著動物的免疫水平狀況。IL-2的主要作用是促進T、B淋巴細胞、NK細胞分化成熟并激活其生物學活性,比較IFN-α、IL-1α、IL-2和IFN-γ對疫苗的免疫增強作用,表明IL-2與IFN-γ的免疫增強效果較強[15]。
IL-18作為天然活性蛋白,克服了使用傳統藥物副作用大的缺點,是一種新型免疫增強劑。PHA和2-D-G也是常用的細胞因子誘生劑和抗病毒制劑,PHA可刺激T細胞增殖分化產生大量效應T細胞和細胞毒T細胞,效應T細胞分泌產生干擾素殺傷病毒,細胞毒T細胞可直接殺傷病毒;PHA同時可刺激B細胞轉化為漿母細胞然后增殖分化為漿細胞,漿細胞產生大量的非特異性抗體來中和病毒。2-D-G作為葡萄糖的異構體類似物,干擾病毒能量代謝,可用于禽類病毒病防治的輔助性藥物。由于PHA或2-D-G小劑量單獨使用效果不佳,增加劑量成本過高甚至產生毒副作用[16],這就決定PHA和2-D-G常作為輔劑使用[10,17]。
本試驗利用不同劑量的重組雞IL-18菌體和純化蛋白與PHA最小有效量[10]和生產實踐中2-脫氧葡萄糖最小使用量進行組合,分別經消化道投送和注射途徑免疫,兩種途徑在免疫早期都能夠明顯提高雞體內IFN-γ和IL-2水平。利用菌體消化道投送,隨著IL-18菌體含量的增加,雞體內IFN-γ和IL-2的水平變化較小,維持的時間也相對較短。雖然目前對復雜蛋白原核表達產物活性存有爭議,但菌體消化道投送途徑表現出IL-18對雞體內IFN-γ和IL-2具有明顯的誘生作用。有資料表明[18],在胸腺、肝臟、脾臟、腎臟、胰腺、枯否細胞和活化的巨噬細胞中均可檢測到IL-18的mRNA,但在小腸上皮細胞的胞質中有大量的IL-18,表明小腸上皮細胞可能是IL-18最主要的來源,并對IL-18具有翻譯后的加工能力。推測含IL-18的菌體在消化道被裂解后,菌體表達的IL-18可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并進行加工修飾而體現出免疫增強活性。
經注射途徑免疫,隨著IL-18蛋白含量的增加,雞體內IFN-γ和IL-2的水平隨之升高,試驗組組間差異明顯,且維持的時間相對較長,并且IFN-γ和IL-2表達峰值也較口服途徑稍高。表明增加IL-18蛋白含量,不但可進一步提升對雞體細胞因子的誘生作用,而且與PHA和2-D-G協同作用也更明顯。大腸桿菌表達的IL-18蛋白表現出的誘生活性,與雞體對重組IL-18蛋白的識別有關。
IL-18作為天然的免疫調節劑和疫苗免疫增強劑,本身無免疫原性,不會引起自身免疫疾病,與PHA和2-D-G聯合使用,克服了單獨使用成本高、副作用大等缺點,可作為一種新型復合免疫調節制劑。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有望為新型免疫增強和抗病毒制劑的開發和應用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SCHNEIDER K, PUCHLER F, BACUBRLE D, et al. cDNA cloning of biologically active chicken interleukin-18[J]. Journal of Interferon Cytokine Research,2000,20(10):879-883.
[2] 潘蔚綺,劉勝旺,孔憲剛,等.編碼雞IL-18成熟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與序列測定[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03,25(2):114-117.
[3] 張春杰,李銀聚,吳庭才,等.羅曼雞胚脾細胞白介素-18基因的克隆與序列分析[J].中國獸醫學報,2004,24(4):358-360.
[4] 張春杰,程相朝,李銀聚,等.雞IL-18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及其對IBD滅活苗免疫增強作用的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4, 20(9):617-621.
[5] 程相朝,趙德明,吳庭才,等.雞IL-18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及其對新城疫疫苗增強作用的研究[J].畜牧獸醫學報,2005,36(5):476-481.
[6] CHARLES A D,DANIELA NOVICK, ADRIAN J P , et al. Overview of interleukin-18: more than an interferon-γ inducing factor[J]. 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1998,63(5):658-664.
[7] WANG Q,YU H,JU D,et al. Vaccination with IL-18 gene-modified, superantigen-coated tumor cells elicts potent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J].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2011,127(12):718-726.
[8] KAWAKAMI K, KOGUCHI Y,QURESHI M H, et al. Reduced host resistance and Th1 response to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 interleukin-18 deficient mice[J].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00,186(1):121-126.
[9] DUPRE L, KREMER L, WOLOWCZUK I, et al. Immunostimulatory effect of IL-18-encoding plasmid in DNA vaccination against murine Schistosoma mansoni infection[J]. Vaccine,2001,19(11-12):1373-1380.
[10] 侯玉芳.PHA的提取及其復合中藥多糖的免疫初步探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9.
[11] 劉曉娟,錢績虎,茅建寧.PHA與PMA對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產生IL-4、IFN-γ水平的研究[J].南通醫學院學報,2004,24(4):375-376.
[12] 王珊珊,肖樂意,周 華,等.PHA誘導豬淋巴細胞與脾細胞IL-2的產生[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1992,132(2):116-118.
[13] 劉一塵,張春杰,程相朝,等.雞IL-18成熟蛋白基因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及多克隆抗體的制備[J].河南農業科學,2009(2):110-113.
[14] WEN Z, ZHONG Z, DARNELL J E. Maximal activation of transcription by Stat1 and Stat3 requires both tyrosine and serine phosphorylation[J]. Cell,1995,82(2):241-250.
[15] SCHIJNS V E, CLAASSEN I J, VERMEULEN A A, et al. Modulation of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s by exogenous cytokines: effects of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1α, interleukin-2 and interferon-γ on the immunogenicity of an inactivated rabies vaccine[J].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1994, 75(1):55-63.
[16] 許巧麗.植物血凝素的藥效學研究及安全性評估[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17] 劉艷艷,秦 光,李繼昌.PHA復方制劑對雞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增強作用[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2,43(6):32-35.
[18] MUNETA Y, YOSHIHARA K, MINAGAWA Y, et al. Bovine IL-18 ELISA: detection of IL-18 in sera of pregnant cow and newborn calf, and in colostrum[J]. J Immunoassay Immunochem,2005,26(3):20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