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河南省1997-2012年相關統計數據,對河南省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和農民收入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河南省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對農民收入增長有顯著正效應,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河南省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農民收入;實證分析;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C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9-4812-04
河南是農業和人口大省,是中國糧食的主產區。和其他農業省份一樣,河南有其農業大省的劣勢:農村人口多,耕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力度不夠,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不高。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正因為農村人口多,其潛在的可供開發的人力資源就比較豐富。因此,從人力資本投資和農民收入關系的實證分析入手,充分利用多種教育渠道,有效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增加農民收入,對河南省農村經濟乃至中原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理論背景
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萌芽和發展時期。從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弟的《政治算術》,到后來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及阿羅于1962年提出的“邊干邊學”理論,無一不認為在所有投資中,對人的投資最劃算、最有價值,但卻都沒有形成理論體系。直到20世紀50年代研究農業經濟發展問題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創立人力資本理論并確立“人力資本”概念,人力資本理論才開始作為獨立的經濟學理論在研究領域出現。
舒爾茨[1]認為,“人力資本是相對于物質資本或非人力資本而言的,是體現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來提供未來收入的一種資本,是人類自身在經濟活動中獲得收益并不斷增值的能力”。他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強調:“在傳統農業中的重要因素——農民的投資(智力投資)是改造傳統農業成功的關鍵[2]。根據舒爾茨對人力資本的解釋,農村人力資本基本上可以定義為通過教育、培訓、健康投資和勞動力遷移、流動等形式而凝結在農村勞動力身上的資本量[3]。
2 理論模型和指標解釋
2.1 理論模型
對教育和收入關系的研究模型中,前蘇聯學者雅各布·明瑟的“明瑟模型”是經典的計量回歸模型,是利用回歸模型來估算教育和工齡的邊際收益率的。該模型的表達式為:
式(1)中,Y為個人年收入,S表示受教育年限,E表示勞動力的工齡,ε為誤差項。
2.2 模型假設
本研究的基本理論假設是:農村居民人力資本對農村居民收入有影響;農村居民的人力資本存量與受教育年限相關;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與其受教育年限的長短相關。
本研究以“明瑟模型”作為人力資本的理論模型來測度教育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
2.3 模型建立
由于本研究主要考慮河南省農村教育投資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因此借鑒了“明瑟模型”及其研究思路,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簡化“明瑟模型”,嘗試建立“河南省農村教育投資與收入關系模型”。采取如下表達形式:
式(2)中,Y為河南省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X為河南省農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α為常數項,β為回歸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
2.4 指標解釋
2.4.1 河南省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農村居民當年從各個途徑掙得的總收入減去當年總支出。
2.4.2 河南省農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根據目前河南省的教育體系,將其層次分成6級并假定相應級別的受教育年限。第1級為不識字或少識字程度的,其受教育年限為2年(其雖未受過教育,但考慮到其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技能故設定此年限);第2級為小學程度,其受教育年限為6年;第3級為初中程度,受教育年限為9年;第4級為高中程度,受教育年限為12年;第5級為中專程度,受教育年限為13年;第6級為大專及大專以上程度,受教育年限為16年。
平均受教育年限計算公式為:(不識字或少識字程度的人數×2+小學程度的人數×6+初中程度的人數×9+高中程度的人數×12+中專程度的人數×13+大專及大專以上程度的人數×16)/家庭勞動力總人數。
2.5 數據選取
本研究涉及的變量是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表1)、平均受教育年限(表2),研究的數據來源于1997-2012年《河南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及《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等[4-6]。
3 關系檢驗、模型計算與回歸分析
3.1 相關關系檢驗
為了更好地檢驗農村居民收入和其受教育程度(人力資本投資)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以及相關性的大小,本研究對以上選取的變量進行了檢驗(表3)。
由表3可知,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有正相關關系且十分顯著,表明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對農民收入增長有明顯且積極的影響,證明現階段農村教育對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產生了非常積極的效果,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3.2 模型的計算及回歸分析
根據上述模型,將表1、表2的數據資料用軟件SPSS19.0進行回歸分析,參數估計結果如圖1和表4。
由圖1可知,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和受教育程度呈線性相關。
由表4可知,調整后的R2值為0.89,表明方程的擬合效果較好;F檢驗值也是顯著的,P值為0.00,說明所建立的模型通過整體顯著性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且變量系數也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變量的選取解釋性較好。綜上,此模型可用以檢驗河南農村人力資本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4 結論及政策建議
4.1 結論
人力資本投資是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河南省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為正效應。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其他因素穩定的情況下,農村勞動力教育年限增加1%,農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1.07%。
4.2 政策建議
4.2.1 積極投入,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第一,各級政府要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機制。農村義務教育是一種具有強制性、均衡性和免費性特征的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是政府的責任,必須依賴政府發展。因此,政府應當承擔起加大農村教育投資力度的責任,使教育不斷均衡發展。
第二,保證各層次教育均衡發展。目前,在國家政策的大力引導下,河南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狀況良好,但職業教育和相對高層次的教育發展則比較滯后,河南農村教育的發展并不均衡。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形成的這種教育體系是不科學的。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離不開各種教育類型,如果僅僅是重視了其中的一個教育類型,那么其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在搞好農村義務教育的同時,應該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職業教育以及更高層次的教育中去,以促進農村教育的全面發展,促進農村教育體系的全面完善。
第三,努力改善農村地區辦學條件,大力加強農村教育師資建設。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是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各學校要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擴大優秀師資隊伍。一方面,政府可以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另一方面,為農村教師提供更多進修和培訓的機會,以提升農村教師的教學水平。
第四,因地制宜地積極培養鄉土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輻射功能。鄉土人才是農村開發、應用和推廣科學技術,把科學技術成果變成現實生產力的帶頭人,是活躍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具有一定農業技術特長的新型農民。這些鄉土人才生在農村,和當地群眾聯系緊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更有感染力和輻射力。對于這些人要積極培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4.2.2 合理配置農村人力資源,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應在二元結構消解過程中實現,二者是同步的、互動的、相伴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一方面可以提高當地的勞動生產率,相應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合理轉移并不是簡單的移動,而應是經過了各種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了綜合素質后的合理轉移,這就為轉移出去的農民工增收奠定了基礎。此外,外出務工的農民返鄉時還會帶回資金和技術,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要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配套措施也必不可少,否則可能會使轉移流于形式,成為空談。首先,要繼續貫徹執行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繼續保障農村的社會生活,為從整體上提高河南勞動力素質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其次,要繼續改善河南農村醫療保健服務設施,改善河南農村衛生基礎設施,盡快理順農村衛生工作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積極推進衛生資源重組,切實解決資源缺乏和重復建設并存的問題,提高資源利用率。
4.2.3 加速城鎮化進程 目前河南省城鎮化進程主要受5個因素制約:整合力度不夠,資金缺口依然較大;人口轉移面臨巨大挑戰;資源短缺與利用效率低下并存;全球氣候問題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劇;眾多矛盾交織帶來的社會建設壓力較大。今后的工作主要以這5個方面為突破口。
1)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進一步完善城鄉開發空間布局,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提升軸帶發展實力,加快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加快縣城和重點中心城鎮建設,穩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逐步形成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的城鎮化發展新格局。
2)妥善處理“三化”協調發展關系。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者之間存在著互動協調發展的內在機制。工業化程度低,城鎮化就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農業現代化就缺乏先進物質裝備;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緩慢,工業化就缺乏必要的載體和厚實的基礎。因此,推動河南新型城鎮化發展,要處理好“三化”協調發展關系,就必須著力推進“三化”全面提速、協調發展,加快形成以新型城鎮化為支撐、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的“三化”協調發展新格局。
3)積極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任務,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城鎮化進程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一定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重要抓手,全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4)強化產業支撐,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大力推進產城融合。產業是立城之本,強城之基。城鎮的發展、功能的提升,都離不開產業的支撐和帶動。加強河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一定要把產業發展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推動產業鏈式發展,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發展層次,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調發展。
5)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順應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強化生態環境建設,加強城鎮管理,不斷提升城鎮承載能力。
6)創新城鎮化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投融資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切實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美]西奧多·W·舒爾茨,著;梁小民,譯.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 [美]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3] 白菊紅,袁 飛.農民收入水平與農村人力資本關系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3(1):16-18.
[4] 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統計年鑒(1997-2012)[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2012.
[5] 中國統計局.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7-2012)[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2012.
[6]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