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云南高原粳稻區海拔高,水的沸點較低,普通米飯硬度大、食味性較差等問題,開展粳稻軟米新品種選育研究。根據育種目標,用軟米品系云粳優3號作母本,抗稻瘟病高產品系云粳優10號作父本進行雜交,經過5年8代系譜選擇,育成了國內第一個粳型優質香軟米新品種云粳20號。該品種早熟、品質優、產量較高、抗稻瘟病、輕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等,其米飯香濃、柔軟可口、外觀油潤光澤、冷不回生、商品性好。為配合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出了相關配套高產栽培技術。該品種適宜在云南省海拔1 500~1 800 m稻區及周邊省份相似生態型稻區種植。
關鍵詞:粳稻;優質;香軟米;云粳20號;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0-4864-03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New Fragrant and Soft Rice Cultivar Yunjing No. 20 with Good Quality
ZHU Zhen-hua,YUAN Ping-rong,ZHAO Guo-zhen,SU Zhen-xi,KOU Shu-yan,ZOU Qian,
LIU Wei-hua,CHEN Yu-min
(Food Crops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650205,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high altitude, low water boiling point, high hardness and bad taste of regular rice in highland japonica rice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breeding of soft japonica rice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breeding object, the first fragrant and soft japonica rice cultivar Yunjing No. 20 with good quality in China was bred by five-year and eight-generation systematic selection using soft rice line Yunjingyou No. 3 as female parent and Yunjingyou No. 10 with high yield and blast resistance as male par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Yunjing No.20 with good quality and high yield, was early-maturing, resistant to blast, slightly sensitive to bacterial leaf blight, and tolerant to moderate cold. The cooked rice had fragrant odor and fluffy texture, glossy appearance, soft texture of cooled rice, and well commod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is cultivar,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The cultivar is suitable for the altitude ranged from 1 500 m to 1 800 m in japonica rice planting area of Yunnan province and provinces with similar ecotype surrounding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 japonica rice; good quality; fragrant and soft rice; Yunjing No. 20; breed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
云南高原粳稻主要種植于海拔1 500~2 700 m的地區,稻區內立體氣候特點突出,生態條件差異較大[1,2]。由于該稻區氣候條件的特殊性,外引品種不能直接在生產上應用,必須靠自育解決當地粳稻品種問題[2]。在品種選育過程中,為了解決溫飽問題,長期以高產為主,對品質不夠重視。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稻米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優質米市場的需求和提高稻米的市場競爭力,在確保云南省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水稻育種目標逐步由高產轉向高產與優質并重。高原粳稻豐產穩產性好,但多數品種的米飯蒸煮食味品質較差、口感較硬[3,4]。稻米直鏈淀粉含量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質的主要決定因素,其含量高,則米飯硬、黏性小、光澤差;相反,米飯軟黏、光澤好。因此,直鏈淀粉含量己成為稻米食味品質改良的主要指標[5,6]。我國云南地區特有的秈稻軟米品種直鏈淀粉含量較低,在10%左右[6]。針對云南高原粳稻區海拔高,水的沸點相對較低,普通米飯硬度大、蒸煮食味性較低海拔的差等問題,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積極開展粳稻軟米新品種選育研究,成功選育了國內第一個粳型香軟米新品種云粳20號。該品種于2011年3月通過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滇審稻2011020號;2012年5月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品種權號為CNA20080002.7。因該品種飯香味濃、外觀油潤、柔軟可口、冷不回生、商品性好等特點而深受消費者好評和企業的青睞。昆明滇中糧貿公司、宜良香樂優質米經貿公司將該品種作為訂單農業的主導品種。因此,該特色香軟米品種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1 材料與方法
1.1 親本特征及系譜
母本云粳優3號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軟米粳稻品系,父本云粳優10號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抗病優質香米粳稻品系。系譜見圖1。
1.2 選育經過及方法
2001年海南冬繁時進行雜交,得到F0代。2002年夏在玉溪種植F1代,去除假雜種,混收,同年在海南進行冬繁種植F2代。2003年夏在玉溪種植F3代,約3 000株,從中選取58株,經外觀品質鑒定、香味品嘗,將品質好且具香味的優良單株同年冬季在海南種植F4代。2004年夏在玉溪種植F5代,同時進行葉瘟病鑒定,同年冬季在海南種植F6代。2005年夏在玉溪種植F7代,同時鑒定外觀品質、耐寒性、稻瘟病抗性,并參加品比試驗。2005—2006年兩年品比試驗平均產量9 828 kg/hm2,比對照品種超級稻楚粳27號減產,但差異不顯著。稻米外觀混濁,飯香味濃,柔軟可口,冷不回生,于2006年定名為云粳20號。2007—2008年參加云南省中部粳稻區域試驗,2009年進行多點生產試驗及相關配套生產技術研究,試驗結果表明,該軟米品種具有早熟、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等特性,綜合性狀表現突出。
2 品種的特征特性
2.1 農藝性狀好
國內首個粳型香軟米新品種。屬中粳中早熟型常規水稻品種, 全生育期165~170 d。葉色濃綠,株形緊湊,分蘗力強,劍葉挺直,莖稈粗壯,抗倒伏性強。株高90.1 cm,穗長17 cm,每穗總粒數130粒, 結實率80%左右,千粒重23.64 g,谷殼黃色,無芒,熟色好,落粒適中。
2.2 稻米品質優
稻米外觀混濁,介于糯米與黏米之間的珍珠色澤,米飯香味濃郁,油潤柔軟,口感好,冷不回生。根據云南省區試送樣檢測,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分析:糙米率84.3%,精米率75.8%,整精米率66.6%,堊白率12%,堊白度1%,透明度2級,糊化溫度7.0,膠稠度79 mm,直鏈淀粉含量10.9%,蛋白質含量10.0%,粒長4.7 mm,長寬比1.7。
2.3 豐產性較好
2007—2008年參加云南省中部粳稻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產量8 000 kg/hm2。2009年參加云南省種子管理站組織實施的多點生產試驗,產量8 540~12 060 kg/hm2,平均產量9 730 kg/hm2,比對照品種合系41號增產9.2%。2010年參加玉溪紅塔區大營街鎮測土配方施肥試驗,云粳20號產量高達11 290 kg/hm2。2011年云南省楚雄市種子管理站在蒼嶺鎮丁家屯村進行27個水稻新品種展示示范,其中云粳20號產量為12 843 kg/hm2,在所有試驗品種中位居第一,比對照品種楚粳28號增產17.3%。綜合各點生產試驗示范情況,該品種豐產性較好。
2.4 對稻瘟病抗性強
2007—2008年參加云南省水稻區域試驗品種抗病性評價,由云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進行室內接種鑒定,兩年鑒定結果顯示,對稻瘟病的抗性級別為2級,對白葉枯病的抗性級別為7級。田間鑒定稻瘟病抗性級別1級,抗性綜合評價為強,輕感白葉枯病。
2.5 耐寒性中等
2007—2008年參加云南省水稻區域試驗品種耐寒性評價,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特性鑒定組鑒定,分別在海拔1 900 m(昆明)和海拔2 400 m(阿子營)試點進行耐寒性鑒定研究,結果顯示,在昆明點表現較強,而阿子營點稍弱,綜合評價為中等。
2.6 適宜種植區
該品種適宜于云南省海拔1 500~1 800 m的溫暖粳稻區及周邊省份類似地區種植推廣。現已在云南省昆明市、玉溪市、保山市、楚雄州、大理州以及四川省涼山州等地區種植,并作為特色優質米開發利用。
3 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由于云南特有的高原立體氣候,因而不同生態類型稻區的栽培措施應因地制宜。為有效發揮該品種的高產潛力,必須注意以下幾個關鍵性栽培技術問題。
3.1 種子消毒,適時播種
惡苗病是云南高原粳稻區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播種前曬種1~2 d,用施寶克浸種48~60 h,可預防惡苗病等病害。根據各種植區的實際情況和氣候特點確定播種期,一般在3月10~30日播種,達到適期秧齡移栽。
3.2 薄膜育秧,培育壯秧
育秧期氣溫低和倒春寒天氣是云南高原粳稻區水稻育秧苗期主要育秧障礙之一。采用普通平鋪薄膜育秧方式在秧苗移栽時一般存在葉齡不足,生長量、分蘗不夠等問題。為彌補育秧期溫度低和防御倒春寒等難題,應采用拱架薄膜育秧方式以調溫防凍、促生長、促分蘗,達到培育壯秧、適齡移栽的要求。為有效培育帶蘗壯秧,宜扣種稀播,秧田播種量濕潤育秧為675 kg/hm2左右,旱育秧為375 kg/hm2左右。
3.3 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適時移栽,旱育秧最佳移栽秧齡35~40 d,濕潤育秧40~45 d、葉齡4.5~5.5葉。條栽密植,淺水淺插。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土壤肥力狀況,因地制宜,靈活掌握,旱育秧栽插密度30.0萬~37.5萬穴/hm2,濕潤育秧37.5萬~45.0萬穴/hm2,基本苗每穴2~3苗,確保有效穗數375萬~405萬/hm2、每穗實粒數110~120粒、結實率85%左右、千粒重24.0~24.5 g。
3.4 精確施肥,科學灌溉
增施農家肥,采取控氮、減磷、增鉀、補缺素的施肥原則。改變以往只重視基蘗肥不重視穗肥,施肥“一炮轟”,即基蘗肥∶穗肥=10∶0的傳統做法,實行前氮后移,降低前期基蘗肥的用量,增加穗肥用量。按照基蘗肥氮∶穗肥氮=6∶4的比例施用,穗肥氮分促花氮肥和保花氮肥施用。根據水稻的需肥特點以及當地土壤供氮量確定目標產量,云粳20號目標產量12 000 kg/hm2的純氮用量為180 kg。移栽時分別施用氮肥(尿素)、磷肥(過磷酸鈣)、鉀肥(KCl)114.75、750.00、37.50 kg/hm2作為基肥;施用尿素114.75 kg/hm2作為分蘗肥,于移栽后7 d拌除草劑一起施入;施用尿素90 kg/hm2作為促花肥,配比施用37.5 kg/hm2鉀肥,于倒四葉時施入;施用尿素63 kg/hm2作為保花肥,于倒二葉時施入,但要看苗情和天氣條件施用,如果苗情長勢旺或陰雨天氣多,應酌情施用保花肥。掌握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規律,為水稻正常生長發育創造良好條件,做到淺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夠蘗曬田,幼穗分化期保持適當水層,灌漿期干濕交替。
3.5 綜合防治,確保豐收
根據各生態區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預測預報,適時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在稻瘟病高發區(玉溪、保山等地),分蘗盛期和抽穗期用75%三環唑防治稻瘟病2~3次,同時用50%吡蟲啉防治稻飛虱2次。在孕穗期至破口期用井岡霉素防治稻曲病1~2次。適時收割,確保豐產增收。
4 小結
云粳20號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選育的國內第一個粳型香軟米新品種,具有早熟、品質優、產量較高、抗倒伏、抗稻瘟病、輕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等等綜合性狀。稻米外觀混濁、半透明,色澤似珍珠,直鏈淀粉含量為10.9%,米飯香味濃郁,油潤柔軟,口感好,冷不回生,適宜于云南省海拔1 500~1 800 m的高原粳稻區及周邊省份類似地區種植推廣。云南自育的秈型水稻軟米品種在國內享有盛名,如八寶香、滇屯502、云恢290等[7],而粳型香軟米品種卻沒有,人們對自育的粳型香軟米品種認識極少,優質香軟米新品種云粳20號的選育成功將為云南粳稻優質米市場開辟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稻作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116-122.
[2] 蔣志農.云南稻作[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5-11.
[3] 朱振華,蔣志農,趙國珍,等.云南高原粳稻品質性狀因子及品種聚類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8,30(2):194-198.
[4] ZHU Z H, KIM K Y, YUAN P R,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conditions on grain quality and RVA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Japonica rice from Yunnan of China and Korea[J].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2012,13(7):1415-1421.
[5] 張小明,石春海,富田桂. 粳稻米淀粉特性與食味間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水稻科學,2002,16(2):157-161.
[6] 朱昌蘭,沈文飚,翟虎渠,等.水稻低直鏈淀粉含量基因育種利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2004,37(2):157-162.
[7] 后棟材,盧義宣.云南特種米開發[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