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指導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改善日益惡化的農村生態環境。在對農業循環經濟內涵界定的基礎上,結合陜南地區農業的自然、經濟狀況,設計一套比較科學的農業循環經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且構建出農業循環經濟績效的綜合評價模型,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實證評價與分析,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提供一些研究基礎。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指標體系;模糊綜合評價法;陜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0-5099-05
Studies on the Measurement Indicator System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WANG Jing
(Management Depantment,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Shaanxi,China)
Abstract: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is a significant way to build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can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improve the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build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based on the deeply understanding of the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theories and conditions of the natural and economic of southern Shaanxi. A set of methods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cyc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empirical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of their operational state are proposed to study and practice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Key words: agricultura recycling economy; statistie index system;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outhern Shaanxi
農業的發展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關鍵,雖然近些年來陜南地區農業有了快速的發展,但是“三農”問題仍不容忽視,特別是農業自然資源的浪費、過度開發和污染現象日益嚴重,解決不好將影響到陜西省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截至目前,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指標來評估陜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程度,運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農業生產、發展模式,實現生態環境的和諧,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本研究在農業循環經濟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運用了科學的方法對陜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進行績效評價。
1 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
目前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概念國內外還沒有比較明確、統一的界定,農業循環經濟的實質是用循環經濟理論來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強調各產業之間資源的合理流動與科學配置,使農業產業價值得到更大幅度的增長。同時,農業與自然生態環境緊密相連,農業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農業資源的投入——農產品生產——再生資源利用”的循環流程。該模式的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要求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自然資源,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因此農業循環經濟的標準模式就應該體現物質循環和價值增量的全過程,更好地概括出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和外延(圖1)。
2 農業循環經濟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
農業循環經濟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同區域經濟相聯系,要與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特點相結合,盡量在指標的選取和設計方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1 陜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測度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參考企業在績效評價方面的做法,并與農業循環經濟自身的特點相結合,在農業循環經濟測度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上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科學性原則。農業循環經濟指標體系設計首先應當充分體現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和實質。所以測度指標的定義不僅要明晰、全面,還要能夠反映和衡量事物的主要特征。評價的方法和模型要科學。
2)可操作性原則。設計農業循環經濟績效評價測度指標體系的最終目的,是要考察農業循環經濟實際的發展程度和隨之產生的經濟效益。在設計績效評價指標的時候既要考慮到農業循環經濟績效的共性指標,同時又要結合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針對性指標。
3)綜合性、全面性原則。農業循環經濟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農業循環經濟的各個方面,從而能夠科學、全面地評價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況。所以指標體系不僅有一層指標,還設計了二層指標體系的多級指標,目的就是在評價的時候能夠全面而系統。
4)滾動性原則。經濟環境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農業循環經濟作為一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經濟模式,同樣也必須要在這種動態變化環境中做出相應調整,從而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2.2 陜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測度指標體系的設計
首先,農業循環經濟既然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那么經濟效益的好壞就是考核這種經濟模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次,考慮到農業產品的一次性消耗的特點,廢棄物能否得到妥善處理和再次利用,也會直接影響到生態環境。因此,農業循環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不僅要體現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原則,同時,廢棄物的處理水平也應該作為農業循環經濟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本指標體系充分考慮了經濟、社會、環境這三個大的方面,設計了包括經濟效益水平指標、資源減量化指標、資源循環利用指標和資源環境安全指標在內的指標體系,比較全面地考慮了農業生產中的各個環節(表1)。
3 農業循環經濟績效水平的綜合評價分析
3.1 綜合評價方法的選用
目前對于多指標系統的評價,無法直接根據單個指標的結果比較其優劣性,必須采用某種綜合的評價方法和模型,將多指標系統整合后轉化成為單一的結果,然后針對單一的分析結果再進行比較,才能得出結論。本研究將選取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農業循環經濟績效水平進行系統、綜合的評價分析,從而推斷出該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狀況。
模糊綜合評價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首先是以模糊數學為基礎,利用模糊關系作為合成的原理,將一些不容易定量化的因素予以定量,最后再進行綜合評價的一種分析方法。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最終評價結果是一個模糊向量,是被評估對象針對指標采用的各個級別的模糊子集的隸屬度,所以構成的是一個模糊向量,而不只是一個具體的點值,因此和其他評價方法相比,能提供的信息更為豐富。本研究在諸多的評價方法中選用了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農業循環經濟進行綜合評價,這是因為農業循環經濟本身也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一個綜合系統,其中許多因素的影響程度也是主觀性判斷,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這一特征。模糊綜合評價法考慮到了各因素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人們在評價過程中的主觀性判斷;而且能夠有效地處理評價過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問題,最后把定性評價與定量計算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使評價的最終結果更加科學、可靠。
3.2 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操作步驟
1)確定評價因素集合U={u1,u2,u3,…,un}。其中ui(i=1,2,3,…,n)是評價的影響因素,n是同一級別指標因素的個數,該集合構成了評價的整體框架。
2)確定被評估對象等級的評價標準集合V={v1,v2,v3,…,vm}。其中vj(j=1,2,…,m)是評價等級的標準值,m代表的是等級個數。這一集合則給出了影響因素中某一因素評價結果的選擇范疇。假如把評價的結果劃分為{v1,v2,v3,v4,v5}其中v1為差、v2為一般、v3為較好、v4為好、v5為很好。
3)確定評價的隸屬度矩陣。如果要對影響因素中的n個因素進行綜合評價,其最終的結果則是一個n行m列的矩陣,既為評價的隸屬度矩陣R。R={Ri1,Ri2,Ri3,…,Rij},i=1,2,…n;j=1,2,…m。該隸屬度矩陣中的每一行是對每一個因素的最終評價結果,而確定的矩陣則表示了依照評價等級標準集合V對評價因素集合U進行全部評價應該獲取的全部評價信息。用該方法對農業循環經濟進行績效評價,具體方法如下:
設評價指標因素集U={u1,u2,u3,…,un};評價標準V={v1,v2,v3,…,vm};vj和vj+1為相鄰兩級標準,則vj級隸屬度函數為:
rj=1-rj-1 vj+1≤ui≤vi■ vj+
根據式(1),計算出因素評價指標ui隸屬于評價等級標準vj的隸屬度rij,因此就生成隸屬度矩陣R
R=r11 r11 … r1mr21 r21 … r2m… … … …rn1 rn1 … rnm (2)
4)得出評價最終結論。最后根據最大隸屬度的原則,確定被評價對象所對應的評價等級,從而給出最終評價結論。本研究中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分為了3個級別,因此模糊評判集合為:{v1,v2,v3},v1為差、v2為一般、v3為良好。
4 陜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績效水平的綜合評價實證分析
本研究中樣本選擇的是陜南地區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參考了《中國農業統計年鑒(2010年)》的一些數據以及國家環保總局規定的中國生態農業指標取值說明,根據陜南地區的區域特點以及有關資料,結合、制定了指標評價等級的標準。并將收集的具體數據匯總于表2。
根據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具體計算步驟分別計算出評價指標的隸屬度,并將隸屬度進行匯總從而得到了模糊綜合評價的整個隸屬度矩陣(表3)。
假如以B1準則層為實例計算Bk(k=1,2,3,4)指標層所包含的下一級各個指標,對于它的模糊綜合運算結果,依據公式、運行矩陣運算工具,求得:
B1=(0.109,0.189,0.351,0.351)0 0.48 0.52
0 0.44 0.56
0 0.95 0.50
0 0.92 0.15
=(0,0.821,0.179) (3)
根據計算結果顯示該實例項目在“經濟效益水平”方面屬于“一般”水平的有82.1%的比例,屬于“良好”水平的可能有17.9%的比例。按照以上的方法步驟依次計算Bk(k=2,3,4) 指標層所包含的各個下一級指標因素相對于Bk指標的模糊綜合運算結果,得出的結果則為:B2=(0.056,0.127,0.717);B3=(0,0.332,0.668);B4=(0.052,0.427,0.521)。最后,對B層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A=(w1,w2,w3,w4)B1B2B3B4B5
=(0.160,0.278,0.467,0.095) 0 0.821 0.179
0.056 0.127 0.717
0 0.332 0.668
0.052 0.427 0.521
=(0.023,0.372,0.615) (4)
由運算結果可以看出,陜南農業循環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屬于“差”等級的有2.3%的比例,屬于“一般”水平的有37.2%的比例,屬于“良好”水平的有61.5%的可能。在評價結果中三個等級的隸屬度中,“良好”等級的所占比例最大。因此,根據模糊綜合評價法中最大隸屬度原則陜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項目發展水平總體是“良好”(圖2)。
陜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績效水平的準則層中經濟效益指標B1中“一般”占了82.1%、“良好”只占到17.9%。陜南地區也建立了一些生態示范區,如漢中的漢臺生態示范區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7.4%,在陜西省內都屬較高水平。而且漢中的沼氣的普及率達到了11.7%,使以沼氣為紐帶的“種—養—沼—種”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能很好地在實踐中被推廣應用。然而,從整體上看,陜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仍較為緩慢,結果也表明陜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績效水平為“一般”。準則層中資源減量化投入水平指標B2“良好”占到71.7%。這表明,陜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較好地達到了農業循環經濟的減量化、資源化的基本要求,但還應在農藥的施用、農產品加工環節的能源消耗等方面多注意采用新技術以節能和節約資源。準則層中的資源循環利用指標B3“良好”率為66.8%,說明在加工業廢棄物利用、廢水循環利用以及糞污總固體分解等工作上有了一定成效,但還應加強研究和新技術運用,使資源循環利用的效果更好。針對這種現狀,漢中市的一些企業率先開展建設清潔生產項目,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準則層中資源環境安全指標B4“一般”占到42.7%、“良好”占到52.1%,結果表明雖已初步達到了“環境友好”的要求,但這和陜南地區在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上本身就占有優勢是分不開的,在以后的生產中還應保持與生態環境的平衡。
5 結論與建議
從綜合評價來看,陜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與中國、陜西全省農業循環經濟的平均發展水平相比,發展水平還較低,這與陜南地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戰略是不相稱的。針對上述問題,從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特提出以下建議:①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的法治制度和激勵機制建設,這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②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上,陜南地區政府部門應在財政上給予大力的支持,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力度,并對相關科研、建設項目予以獎勵和稅收上的優惠;③完善農業循環經濟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先進技術的應用,實現農業科研成果快速向實際經濟效益的轉變,為農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④合理規劃投入農業循環經濟的人力、物力、財力水平,科學分析投入、產出間的關系,宏觀把握各種資源的配比,保障農業循環經濟的長久穩定運行;⑤建立科學的核算體系,落實節能責任;⑥應加強政府生態服務職能,加大宣傳力度,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共識,從而使農業循環經濟的績效水平不斷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 黃賢金.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評價[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 楊 琰,孟全省.陜西省農業循環經濟效率評價[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17):204-206.
[3] 馬其芳,黃賢金,彭補拙,等.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其實證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6):891-899.
[4] 劉 剛,張春艷.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初探[J].生態經濟,2011(10):117-120.
[5] 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陜南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