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鄂西北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產業存在品種結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生產力水平低、產業發展水平不均衡等問題,提出了鄂西北未來應加強組織領導、加大甘薯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力度、加大對甘薯品牌創建力度、完善甘薯推廣體系建設等甘薯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產業;現狀;對策;鄂西北
中圖分類號:S531;F30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2-5415-02
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在鄂西北十堰市栽培歷史悠久,與玉米、龍須草齊名,共稱“鄖陽三大寶”。近年來,隨著農產品加工業的蓬勃發展與人民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甘薯這一傳統充饑度荒作物又煥發出新的現代市場生機,正從傳統意義上的粗糧轉化為需求量日益增加的保健食品,同時演變為一種十分重要的可再生的生物能源作物[1]。因此,重新認識甘薯生產狀況對于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創新甘薯產業鏈、促進鄂西北現代農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 鄂西北甘薯產業現狀
1.1 歷年生產規模與水平
甘薯屬鄂西北地方傳統栽培作物,在糧食作物中種植面積居第三位,總產量居第四位。十堰市現常年種植甘薯面積27 000 hm2左右,總產接近6.0億kg,最高年份種植面積超過了67 000 hm2。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由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甘薯面積逐年調減,但是通過科技興農,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生產水平仍有所提高。與1980年甘薯面積47 800 hm2比較,2002年面積減少到30 300 hm2,但總產仍達到5.8億kg,比1980年總產增加11%。2003年面積一度減少到22 300 hm2,后逐年回升,截至2011年,全市甘薯面積為25 800 hm2,單產22 687.5 kg/hm2。2011年與1949年相比,甘薯面積減少11 600 hm2,但單產卻是1949年的4.3倍,總產是1949年的3.0倍[2]。
1.2 種植區域分布
在十堰市的耕地中,旱地占80%,且坡地多、平地少,薄地多、肥地少,適合發展甘薯生產。全市所轄的5縣1市3區的農民均有在邊坡地種植甘薯的習慣,但重點產區主要集中在北三縣(市)——鄖縣、鄖西縣、丹江口市,尤以鄖縣、鄖西縣面積最大,名列湖北省甘薯生產大縣前列。其中,2011年鄖縣種植面積5 533 hm2,鄖西縣為6 773 hm2,兩者之和占全市甘薯種植總面積的48%。
1.3 甘薯品種
20世紀50年代后期鄂西北甘薯主栽品種為勝利百號,到80年代初徐薯18取代勝利百號,因其產量高、耐旱、耐濕、高抗根腐病、耐貯藏等諸多優點,至今仍在十堰市大面積種植。隨著甘薯市場需求的改變,又陸續引進一批適合加工的高淀粉品種以及適合城郊需要的水果薯和紫色薯,如鄂薯2號、鄂薯4號、鄂薯5號、鄂薯407、鄂薯603、豫薯6號、豫薯7號、豫薯12號、徐薯22、華北533、紅心王、紫色甘薯等。經統計,食用飼料型甘薯以徐薯18為主,高淀粉加工型甘薯以鄂薯5號、徐薯22、豫薯7號為主,烘烤型甘薯以紅心王為主。
1.4 甘薯加工和利用
鄂西北甘薯加工方面以北三縣(市)中的鄖縣、丹江口市發展最為迅速。在鄖縣,較大的甘薯加工企業有湖北鄖府薯業有限公司、鄖縣戀家淀粉制品廠、鄖縣鄂魯淀粉廠、鄖縣粉絲廠等[3],年加工淀粉制品均在8.0×106 kg左右。在丹江口市,以習家店康民薯業有限公司、龍戰粉條加工廠為代表的甘薯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已達1.0×107 kg;以三官殿化雞溝村手工粉條加工為代表的農家小作坊年加工能力也達到2.0×106 kg[4]。
2 鄂西北甘薯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品種結構單一
經初步統計,徐薯18占十堰市甘薯種植總面積的70%,鄂薯5號、徐薯22、豫薯7號等其他品種種植面積僅占30%。品種單一會導致病害逐年加重,從而造成產量下降、生產風險增大,不利于鄂西北甘薯產業可持續性發展和生產效益的提高[5]。
2.2 發展水平不均衡,產量懸殊大
十堰市甘薯產量差異較大,最高產量可超過75 000 kg/hm2,最低產量可低于7 500 kg/hm2。大量甘薯種植在坡地、貧瘠地、田邊、地角,優質田塊種植很少,未能發揮出高產作物的優勢。
2.3 生產力水平低
由于十堰市75%的耕地屬于坡耕地,再加上一些灌溉設施年久失修,大多數甘薯生產缺乏灌溉條件,處于“望天收”狀態。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方式粗放。
2.4 機械化程度低,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慢
不少農民對于農機農藝融合問題重視不夠,主要依賴傳統栽培耕作模式,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不能得到及時應用,效益較低。
2.5 貯藏技術落后,淡旺季供應不均
多數農戶以地窖貯藏為主,方法原始,甘薯因腐爛損失15%以上,且淡旺季供應不均,春季市場供應不足。
2.6 加工轉化粗淺,產品附加值低
十堰市除鄖縣、丹江口市有幾家初具規模的加工企業外,其他各地還是農戶手工操作的小作坊,僅加工淀粉和粉條等初級產品,方法簡單,附加值不高,且大多數農戶種植的紅薯主要是喂豬,紅薯莖葉綜合開發也沒有起步[6],甘薯深加工研究及技術引進缺乏,甘薯產業鏈條短。
3 鄂西北甘薯產業發展對策
鄂西北甘薯播種面積大,不同地區單產懸殊大,同一區域不同方法生產產量相差也很大,甘薯在鄂西北蘊藏著巨大的生產潛力。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民主體”的發展思路,通過加大甘薯研發平臺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技術推廣體系,創新甘薯產業鏈,可極大地促進甘薯產業蓬勃發展[7]。
3.1 加強組織領導
甘薯產業是鄂西北山區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現代甘薯產業是鄂西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之一。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甘薯產業應予以高度重視,主要產區縣(市)應成立甘薯產業化辦公室,統籌協調產業發展規劃與基地建設,為龍頭企業提供政策與金融支持。
3.2 加大甘薯品牌創建力度
甘薯加工企業要依靠十堰市地方文化資源進行品牌創建,如“武當牌”、“源頭牌”;同時打造“純天然、無公害食品”及“綠色食品”品牌,通過精細包裝后進入高端市場,可成倍提高經濟價值[8];進一步推廣“企業+基地+農戶”模式,促進甘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9]。
3.3 加大甘薯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力度
要加大對鄂西北甘薯原品種擴繁基地、甘薯區域站、甘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力度,推進甘薯新品種研發,提高甘薯農業機械化生產和加工水平。
3.4 完善甘薯推廣體系建設
加大對多級農技推廣部門的投入力度,建立甘薯新品種、新技術展示中心,促進新品種、新技術盡快進村入戶(企業)。
參考文獻:
[1] 楊新筍,周開平,程 航,等.湖北省甘薯科研生產的歷史、現狀與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05,44(5):7-10,32.
[2] 湖北農業年鑒編輯委員會.湖北省農業年鑒(2010~2011)[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1.
[3] 王開昌,姚定勇.鄖縣甘薯生產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長江蔬菜,2011(10):67-69.
[4] 張 瑞,趙天忠,楊玉波.丹江口市紅薯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3(8):82-83.
[5] 高廣金,劉作斌,董華林.圍繞市場抓調整發展甘薯增效益[J]. 湖北農業科學,2000,39(1):3-5.
[6] 曾凡成. 丹江口市紅薯產業發展現狀、目標與對策[J]. 農業科技通訊,2009(6):94-96.
[7] 譚西貴.我國甘薯生產前景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04,32(1):185,190.
[8] 孫宗明,王海超. 洛寧縣紅薯產業發展的思考[J]. 中國農業信息,2011(9):46.
[9] 李政浩,羅倉學.甘薯生產現狀及其資源綜合應用[J]. 陜西農業科學,2009(1):75-78.
(責任編輯 呂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