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湖北省2006-2011年687份水稻區試品種(系)進行田間病圃自然誘發抗稻瘟病鑒定。鑒定結果表明,表現抗病的品種(系)占4.08%,表現感病的品種(系)占95.92%,感病品種(系)所占的比例大于抗病品種(系)。區試對照材料的感病率為98.75%,每年感病對照材料稻瘟病發病均能達到感病或高感水平,且發病穩定,這為水稻區試品種(系)抗稻瘟病鑒定奠定了基礎。研究明確了近年來湖北省水稻區試品種(系)的抗稻瘟病現狀及發展趨勢,可為水稻新品種的合理布局和抗稻瘟病育種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區試品種(系);稻瘟病;抗性鑒定;湖北??;2006-2011年
中圖分類號:S435.11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2-5490-03
由真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嚴重威脅著水稻的安全生產,同時也是湖北省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嚴重制約著水稻的高產、穩產乃至稻米的品質?;瘜W藥劑對稻瘟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頻繁的使用會帶來殘留、抗藥性、環境污染等問題。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的復雜性和易變性,加之水稻品種自身的遺傳變異,可能使一個抗病品種在連續種植多年后喪失對稻瘟病菌的抗性,導致病害的流行[1-4],目前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稻瘟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在新品種鑒定和大面積推廣之前,鑒定和評價其對稻瘟病的抗性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本研究對2006-2011年湖北省水稻區試品種(系)對稻瘟病的抗性鑒定結果進行分析,旨在明確水稻區試品種(系)的抗瘟性現狀,為湖北省水稻新品種的合理布局、抗稻瘟病育種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2006-2011年湖北省水稻區域試驗參試品種(系)767份,詳情見表1。
1.2 鑒定方法
1.2.1 栽培管理情況 病圃位于湖北省遠安縣荷花鎮望家村。該地四面環山,霧多露期長,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組成復雜,是稻瘟病常發疫區。病圃土壤肥沃、肥力均勻,排灌方便。田間布局按照文獻[5]操作。區試品種(系)按季節正常播種育秧,采用水育秧,每品種(系)栽4行,每行10穴,單本種植,株行距16.5 cm×16.5 cm,其后插2行10穴誘發品種(系)。小區間隔45 cm,中間栽一行誘發品種(系)。病圃四周種植誘發品種(系)。增施氮肥,防蟲不防病,人工除草,試驗區周圍栽保護行。
1.2.2 田間調查 苗瘟在水稻3葉期每品種(系)調查發病較重的20~30株;葉瘟在水稻分蘗盛期每品種(系)調查發病較重的20~30株;穗瘟在水稻黃熟期每品種(系)隨機調查120穗,以穗瘟和主軸發病為主。計算發病率,病級劃分及記載按參考文獻[6]執行。
1.2.3 數據歸納 抗性綜合指數=葉瘟病級×0.25+穗瘟病級×0.25+穗瘟損失指數病級×0.50,抗性綜合評價的分級標準見表2。感病率=(高感數+感病數+中感數)/合計數×100%;抗病率=(高抗數+抗病數+中抗數)/合計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照材料對稻瘟病的抗性鑒定情況
共鑒定2006-2011年對照材料80次(份),鑒定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抗稻瘟病鑒定沒有高抗和抗病對照材料,表現中抗的有1次,占1.25%;表現中感的有19次,占23.75%;表現感病的有40次,占50.00%;表現高感的有20次,占25.00%。6年對照材料的感病率分別是100.00%、100.00%、100.00%、100.00%、90.00%、100.00%,平均感病率為98.33%,總的感病率達到98.75%。
2.2 感病對照對稻瘟病的抗性鑒定情況
為了獲得更準確的區試試驗結果,每年均設了早、中、晚稻的感病對照(表4)。在早稻中,有3年達到高感水平,3年達到感病水平;在中稻中,有3年達到高感水平,3年達到感病水平;在晚稻中,6年均是感病水平。整體來說,每年早、中、晚稻的感病對照材料對稻瘟病均能達到感病或高感水平,且發病穩定。
2.3 區試品種(系)對稻瘟病的抗性鑒定
2006-2011年湖北省水稻區試品種(系)抗稻瘟病鑒定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在687份鑒定材料中,抗稻瘟病鑒定沒有高抗的品種(系),表現抗病的品種(系)有5份,占0.73%;表現中抗的品種(系)有23份,占3.35%;表現中感的品種(系)有328份,占47.74%;表現感病的品種(系)有220份,占32.02%;表現高感的品種(系)有111份,占16.16%。結合各病級數量統計(圖1)可知,所有區試品種(系)中,對稻瘟病表現感病的品種(系)多于抗病的。
由2006-2011年水稻區試品種(系)對稻瘟病的抗病率情況(表5、圖2)可見區試品種(系)對稻瘟病的抗病率較低。從圖2還可看出,水稻區試品種(系)對稻瘟病的抗性隨年份推移,呈先下降、后平緩、繼之上升再下降的特點,說明近年來湖北省水稻區試品種(系)的抗瘟性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時而上升時而下降,這可能與稻瘟病病菌生理小種的變異有關,同時也說明湖北省水稻抗稻瘟病育種還有待加強。
3 小結與討論
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與流行除了與品種抗性、栽培管理有密切的關系外,還與氣候條件和菌源數量有關[7-9]。特別是采用病圃自然誘發方法鑒定水稻對稻瘟病的抗性時,病圃地點選擇尤為重要。2006-2011年,研究共鑒定了水稻區試對照材料80次(份),結果表明區試對照材料有較高的稻瘟病感病率,感病率為98.75%。早、中、晚稻感病對照材料的稻瘟病病級為7~9級,達到感病或高感水平。試驗所用稻瘟病抗性鑒定病圃設在湖北省遠安縣荷花鎮望家村,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優勢,區試對照材料和感病對照材料均能正常發病,且發病穩定,為水稻區域試驗的抗病性鑒定打下了堅實基礎。張舒等[4]對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種抗稻瘟病、紋枯病鑒定也將病圃設在湖北省遠安縣,得到了較好的效果。
水稻區試品種(系)抗稻瘟病的鑒定結果表明,區試品種(系)對稻瘟病表現抗病的占4.08%,表現感病的占95.92%,感病品種(系)所占的比例大于抗病品種(系),說明水稻區試品種(系)抗稻瘟病的水平較低,這與林志強[10]和陳志誼等[11]對福建省和江蘇省水稻品種(系)抗稻瘟病鑒定結果一致。2006-2011年湖北省水稻區試品種(系)的抗瘟性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可能與稻瘟病病菌生理小種的變異有關,也說明湖北省水稻抗稻瘟病育種還有待加強。
研究通過對2006-2011年湖北省水稻區試品種(系)抗稻瘟病鑒定結果進行分析,明確了湖北省近年來水稻區試品種(系)的抗瘟性現狀及發展趨勢,為水稻新品種的合理布局和抗瘟性育種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曾凡松,向禮波,楊立軍,等.251份水稻品種(系)對稻瘟病的抗性鑒定及抗性多樣性分析[J].植物病理學報,2011,41(4):399-410.
[2] 張 舒,喻大昭,陳其志,等. 湖北省水稻大面積主栽品種對稻瘟病的田間抗性鑒定[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94-97.
[3] 劉曉梅,郭曉莉,李 莉,等. 1999-2008年吉林省水稻新品種對稻瘟病的抗性評價[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159-160.
[4] 張 舒,陳其志,呂 亮,等. 自然誘發條件下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種對稻瘟病、紋枯病的抗性鑒定[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6, 25(3):236-240.
[5] DB42/T 157-2003,水稻白葉枯病及稻瘟病抗性鑒定操作規程[S].
[6] 楊仕華,廖 琴.中國水稻品種試驗與審定[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7] 李明賢. 稻瘟病發生的相關因素及防治措施[J].黑龍江農業科學,1997(1):36-37.
[8] 劉曉梅,任金平,郭曉莉,等. 吉林省水稻新品種(系)稻瘟病抗性鑒定[J].吉林農業科學,2004,29(2):30-32.
[9] 顏 群,高漢亮. 南方稻區國家水稻區試新品種(組合)對稻瘟病的抗性[J].廣西農業科學,2006,37(5):540-541.
[10] 林志強. 2005-2009年福建省水稻審定品種抗稻瘟病鑒定與評價[J].福建農業科技,2009(3):56-57.
[11] 陳志誼,劉永鋒,吉健安,等. 2001-2005年江蘇省水稻區試品種(系)抗病性鑒定和評價[J]. 江蘇農業學報,2006,22(4):384-387.
(責任編輯 陳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