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了組織塊貼壁法及酶消化法(胰蛋白酶、膠原酶、胰蛋白酶-EDTA、胰蛋白酶-EDTA-膠原酶)對分離黃鱔(Monopterus albus)肝細胞的細胞數量、細胞活力和細胞增殖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酶消化法優于組織塊貼壁法,其中胰蛋白酶-EDTA-膠原酶分次消化法所獲得細胞數量最多,為(1.30±0.06)×107個/g,胰蛋白酶消化法所得細胞活力最高,為(90.2±1.2)%,胰蛋白酶-EDTA-膠原酶分次消化法所獲得活細胞數量最多,為(1.10±0.05)×107個/g。細胞增殖能力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在48 h細胞數量最多,144 h后細胞數量明顯下降。
關鍵詞:黃鱔(Monopterus albus);肝細胞;分離;活性;培養
中圖分類號:S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2-5543-03
肝臟是脊椎動物最大的解毒和營養代謝器官,是目前藥理學、毒理學和生理學等研究的主要對象。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體外培養的肝細胞可作為活體肝組織替代模型應用于藥理、毒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魚類的肝細胞培養晚于哺乳動物,目前已有報道40多種魚類的肝細胞被分離并進行體外培養,包括常見的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1]、鯉(Cyprinus carpio)[2]、鯽(Carassius auratus)[3]、羅非魚(Oreochromis Niloticus)[4]等,花鱸(Lateolabrax japonicus)[5]、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6]等魚類的肝細胞已建立細胞系。這些原代培養的肝細胞以及已建立的肝細胞系也被廣泛應用于藥理、毒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7]。黃鱔(Monopterus albus)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是一種無鱗魚類,目前關于黃鱔肝細胞的培養及應用還鮮見報道。本研究比較了不同分離方法對黃鱔肝細胞的數量、活力及增殖能力的影響,為建立黃鱔肝細胞體外培養體系及作為黃鱔的藥理、毒理、生理學等相關研究的體外模型的應用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黃鱔體重約為50 g,飼養于長江大學黃鱔養殖基地。
1.2 試劑
PBS(Hyclone公司),青鏈霉素、臺盼藍、胰蛋白酶、MTT(Amresco公司),小牛血清、M199培養基(Gibco公司)。
1.3 方法
1.3.1 肝細胞的分離 ①組織塊貼壁法。將黃鱔斷尾放血處死,在體積分數為70%的無水乙醇中浸泡5 min,在超凈工作臺中取出肝胰臟組織,放入培養皿中用預冷的PBS溶液進行漂洗。用眼科剪剪成1~2 mm3的小塊并除去雜質。將組織塊轉入24孔板內,每孔放2~3塊,靜置2~3 h使組織塊貼壁,吸走多余液體后每孔加2 mL培養液,置于25 ℃、5% CO2培養箱內靜置培養,每24 h倒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生長狀況。②胰蛋白酶消化法。按上述方法取出肝胰臟組織,按其肝臟體積的5倍左右加入體積分數為0.25%的胰蛋白酶室溫消化20 min,用血清終止其消化并收集肝細胞,用100目篩網過濾并收集細胞懸液,1 000 r/min離心5 min,棄上清,重復3次,隨后加入培養液制成細胞重懸液。③膠原酶消化法。按上述方法取出肝胰臟組織,按其肝臟體積的5倍左右加入體積分數為0.1%的膠原蛋白酶Ⅳ室溫消化60 min,用血清終止其消化并收集肝細胞,用100目篩網過濾并收集細胞懸液,1 000 r/min離心5 min,棄上清,重復3次,隨后加入培養液制成細胞重懸液。④胰蛋白酶-EDTA消化法。按上述方法取出肝胰臟組織,按其肝臟體積的5倍左右加入體積分數為0.25%的胰蛋白酶-EDTA,室溫磁力攪拌消化30 min,用血清終止消化并收集細胞,用100目篩網過濾并收集細胞懸液,1 000 r/min離心5 min,棄上清,重復3次,隨后加入培養液制成細胞重懸液。⑤胰蛋白酶-膠原酶-EDTA消化法。按上述方法取出肝胰臟組織,按其肝臟體積的5倍左右加入體積分數為0.1%的膠原蛋白酶Ⅳ室溫消化30 min,然后加入體積分數為0.25%的胰蛋白酶-EDTA 4 ℃消化30 min,用血清終止消化并收集肝細胞,用100目篩網過濾并收集細胞懸液,1 000 r/min離心5 min,棄上清,重復3次,隨后加入培養液制成細胞重懸液。
1.3.2 肝細胞活力的測定 將細胞重懸液與質量分數為0.4%的臺盼藍按9∶1混合,在顯微鏡下血球計數板上計數。活細胞為圓形透明,死細胞被染成藍色,用活細胞占總計數細胞中的百分比表示細胞活力。
1.3.3 肝細胞的原代培養 用含10%(V/V)小牛血清的M199培養基調整細胞密度(1×107個/mL)接種于96孔培養板,每孔接種100 μL,25 ℃、5% CO2培養箱內靜置培養。
1.3.4 肝細胞增殖率的測定 每天向12孔中加入80 μL新鮮培養基和20 μL 5 mg/mL MTT,繼續培養4 h后,吸去全部培養液,加入100 μL二甲基亞砜(DMSO),輕輕吹打至結晶完全溶解,酶標儀490 nm波長下測定吸光度,連續測定8 d。
1.3.5 數據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tatistic 6.0(StatSoft Software,USA)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差異顯著性用t檢驗分析(P<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分離方法對黃鱔肝細胞數量的影響
采用組織塊培養法分離黃鱔肝細胞發現,組織塊貼壁生長,24 h后組織塊周圍有少量圓形透亮的單細胞遷出,但隨后幾天未見大量細胞遷出生長成片的現象,且組織塊邊緣模糊,遷出細胞逐漸死亡。
采用4種酶消化法對黃鱔肝細胞進行分離,結果見圖1。由圖1可知,4種方法對每克重量肝組織所獲得的肝細胞數量有所不同。其中,采用0.25%的胰蛋白酶室溫消化20 min可獲得的細胞數量為(8.20±0.50)×106個/g;采用0.1%的膠原蛋白酶Ⅳ室溫消化60 min可獲得的細胞數量為(9.80±0.40)×106個/g;采用0.25%的胰蛋白酶-EDTA,室溫磁力攪拌消化30 min可獲得的細胞數量為(1.00±0.04)×107個/g,與采用0.1%的膠原酶消化法所獲得的細胞數量差異不顯著(P>0.05);而先采用0.1%的膠原蛋白酶Ⅳ室溫消化30 min,0.25%的胰蛋白酶-EDTA 4 ℃消化30 min,所獲得的細胞數量最多,為(1.30±0.06)×107個/g。
2.2 不同分離方法對黃鱔肝細胞活力的影響
采用臺盼藍法測定了4種消化法分離的活細胞數量,結果見圖2。由圖2可知,不同分離方法所獲得的有效肝細胞(即活細胞)的細胞數量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4種消化分離方法所獲得的有活力的肝細胞數量分別為(7.40±0.40)×106個/g,(9.10±0.50)×106個/g,(8.00±0.30)×106個/g,(1.10±0.05)×107個/g,其中,采用胰蛋白酶-膠原酶-EDTA消化法可獲得的活細胞數量最多。
通過比較4種分離方法對黃鱔肝細胞的總數量和活細胞數量的影響可見,4種分離方法對肝細胞的活力影響不同(圖3),其中胰蛋白酶和膠原酶消化法對細胞的損傷最小,活力分別為(90.2±1.2)%和(89.8±2.0)%,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與另兩種分離方法有顯著差異(P<0.05)。胰蛋白酶-EDTA消化法所分離細胞的活力最低,為(80.4±1.5)%,而3種酶混合作用所得的細胞活力為(85.9±1.7)%。
2.3 MTT法測定不同時間黃鱔肝細胞的吸光度
將膠原酶消化法分離的肝細胞按1×107個/mL每孔100 μL接種于96孔培養板中,25 ℃、5% CO2培養箱內靜置連續培養,每24 h測定其中每豎排12孔的吸光度,連續測定8 d(圖4),吸光度反映了黃鱔肝細胞的增殖能力。由圖4可知,黃鱔肝細胞增殖能力隨著時間延長呈先上升后趨于下降的趨勢。其中肝細胞接種24~48 h階段吸光度有顯著增加(P<0.05),細胞有明顯的增殖現象;72~120 h期間吸光度相對穩定,細胞未繼續增殖;144 h之后,吸光度顯著下降,細胞數量減少,細胞開始逐漸死亡。
3 小結與討論
魚類細胞分離方法主要有組織塊法、機械分離法、酶消化法和二步灌流法。研究表明不同分離方法影響細胞的分離數量和活力。組織塊消化法是最簡單的細胞分離和培養方法,常用于分離易分裂增殖的細胞,并且大多可建成細胞系。但是肝組織較其他組織而言,肝細胞是機體內較為成熟的細胞,細胞自身遷出需較長時間。對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8]和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9]的肝組織采用組織塊貼壁法進行細胞培養,結果細胞不能從肝組織塊中遷出;魯氏銀板魚(Metynnis roosevelti)[10]的肝細胞可以從肝組織塊中遷出,但所需時間較長,且細胞活力低,無法進行傳代培養。而花鱸[5]和半滑舌鰨[6]可以利用組織貼壁培養法分離出肝細胞。本研究中貼壁后第一天即可見黃鱔肝細胞從組織塊中遷出,但是隨后遷出細胞逐漸死亡,組織塊邊緣變模糊,可能遷出的細胞并非肝細胞或肝細胞活力較差,無法生長和增殖。
酶消化法是目前采用極為廣泛的方法,該法主要依靠各種酶的作用破壞細胞間的結締組織等之間的聯系,加上外界條件適宜,較組織塊法更容易分離獲得大量的單細胞,適用于絕大多數的組織器官。其中不含Ca2+的螯合劑(EDTA等)可以螯合掉肝組織中的Ca2+,從而可以打破固定細胞的細胞橋粒等細胞連接,但是EDTA的分散效果較差,常與酶液聯合使用。酶消化法常用的酶有胰蛋白酶和膠原酶,胰蛋白酶作用于賴氨酸或精氨酸相連接的肽鍵,除去細胞間的黏蛋白及糖蛋白等,從而可以使細胞分離。膠原酶能特異性地水解天然膠原蛋白的三維螺旋結構,而不損傷其他蛋白質和組織,是肝細胞的常用酶。本研究中分別采用單酶法和混合酶法進行黃鱔肝細胞的分離,并對其細胞數量和細胞活力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胰蛋白酶-膠原酶-EDTA消化法可獲得的活細胞數量最多,更適宜用于黃鱔肝細胞的分離培養。
參考文獻:
[1] 秦 潔,葉元土,冷向軍,等.草魚肝細胞的分離與原代培養[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2012,20(3):33-39.
[2] 李效宇,劉永定,宋立榮.鰱、鯉和鯽肝細胞原代培養[J].水生生物學報,2001,25(4):420-421.
[3] 賈 睿,曹麗萍,丁煒東,等.鯽魚肝細胞分離與原代培養方法的優化[J].華北農學報,2011,26(增刊):206-212.
[4] 趙中辛,李鐵巖,劉妍芳,等.膠原酶冷消化法分離制備羅非魚肝細胞[J].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2007,27(3):180-182.
[5] YE H Q,CHEN S L,SHA Z X,et al.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 lines from heart,liver,spleen and head kidney of sea perch Lateolabrax japonicus[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2006,69(s):115-126.
[6] 任國誠.幾種重要海水養殖魚類細胞系的建立鑒定及應用[D].山東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7.
[7] PESONEN M,ANDERSSON T B.Fish primary hepatocyte culture:An important model for xenobiotic metabolism and toxicity studies[J]. Aquatic Toxicology,1997,37(2/3):253-267.
[8] 喻文娟,楊先樂,唐 俊,等.大口黑鱸肝細胞原代培養方法的建立[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6,15(4):430-435.
[9] 葉湘輝,劉漢勤,俞小牧.中華鱘組織培養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1999,23(6):566-571.
[10] SALVO L M,MALUCELLI M I C,RICHARTZ R R T B,et al. Primary culture of hepatic cells from Metynnis roosevelti(Pisces, Teleostei, Characidae)[J]. Brazili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and Animal Science,2000,37(5):143-156.
(責任編輯 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