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小區對比試驗和大區展示,觀察了解粳稻新品種在湖北省當陽市的生長發育規律、產量性狀及農藝性狀。結果表明,粳稻作中稻栽培生育期為124~156 d,其中中稻1號、淮稻5號、寧粳3號、熱粳優35與當地中秈稻生育期相當,適宜于油菜茬口作早中熟中稻栽培;WDR129和華粳295可作中遲熟中稻栽培;甬優12生育期較長,不宜作油稻茬口。
關鍵詞:粳稻;對比試驗;大區展示;生育期;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3-2989-03
粳稻是近年來湖北省糧食豐產工程啟動的重要內容。粳稻莖稈較矮,葉子較窄、深綠色,米粒短粗且不黏,呈橢圓形或卵圓形,強度大,耐壓性能好,加工時不易產生碎米,出米率較高,米飯脹性較小。在我國粳稻生產總量中,東北三省和江蘇省的粳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1,2]。2012年由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專家推薦,選用依托國家“863”計劃“綠色超級稻培育”項目選育的節水抗旱、優質高產優良粳稻品種在湖北省當陽市廟前鎮桐樹埡村開展了粳稻新品種作中稻適應性栽培試驗,所選粳稻品種7個,試驗包括小區對比試驗和大區展示。研究通過栽培試驗觀察了解粳稻新品種在當陽市的生長發育規律、產量性狀和農藝性狀等,以篩選適應此地種植的粳稻高產品種,探討高產栽培技術,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并進行技術儲備。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所用材料與試驗地點
品種及來源:華粳295(晚稻)由華中農業大學提供,寧粳3號[3]、WDR129、甬優12[4](雜交稻)、中稻1號[5]、淮稻5號由湖北省農技推廣總站提供,熱粳優35(雜交稻)由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提供,共7個品種。
試驗地點:試驗設在湖北省當陽市廟前鎮桐樹埡村省道皂當路旁。
1.2 試驗設計
1.2.1 小區對比試驗 總面積1 400 m2,共設21個小區,3次重復,每個小區10 m2,長5.0 m,寬2.0 m。隨機排列,小區間設走道,走道寬0.3 m,四周設保護行,保護行寬2.0 m。
1.2.2 大區展示 總面積2 600 m2,共設7個大區,不設重復,每個大區2廂300 m2,廂長37.5 m,寬4.0 m,大區四周設保護行,保護行寬2.0 m。
1.3 播種及育秧
2012年5月5日將各品種按試驗小區和大區展示面積分別稱量,將種子定盤定量進行塑料軟盤育秧。采用“三浸三濾”的方法浸種,播種期為5月7日。品比試驗和大區展示全部實行人工拋秧,小區對比試驗于5月28日拋秧,大區展示于5月27日拋秧。
1.4 觀察記載項目
考察項目有生育期、葉齡、主莖葉片數及出葉速度、產量及相關性狀。各參試品種出苗期均為5月13日,5月19~20日進入三葉期。其中,葉齡調查于第三片真葉開始,每品種選定10株為觀察記載株,將選定的10株分別栽插于小區對比試驗第一重復的走道邊,并作為定點調查株,分別在第3、5、8、12、15片距真葉葉尖3 cm處用紅漆標記,每2周調查3次(周一、周五及下周三為一個輪回),分別記載葉齡、分蘗數,計算出葉速度和分蘗發生率。生育期記載中,破口期至開花期每天記載1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小區對比試驗結果
2.1.1 生育期 參試7個品種的生育期為124~156 d(表1),與當陽市中秈稻生育期相當的有4個品種,分別是中稻1號、淮稻5號、寧粳3號、熱粳優35,其生育期為129~137 d;WDR129和華粳295生育期分別為142、145 d;甬優12生育期最長,為156 d,屬大穗小粒型品種。
2.1.2 播始歷期 參試7個品種播種至始穗歷期93.6~110.2 d(表2),其中甬優12號播始歷期最長,為110.2 d;其次為華粳295,為108.5 d;中稻1號最短,為93.6 d。
2.1.3 分蘗終止期和分蘗成穗率 參試各品種分蘗發生期均為6月2日,分蘗終止期均為7月9日,分蘗發生期共37 d;各品種分蘗成穗率為70.3%~83.2%,熱粳優35分蘗成穗率最高,為83.2%,華粳295成穗率最低,為70.3%(表3)。此外,分蘗力最強的是熱粳優35,其基本苗數為55.5萬苗/hm2,最高苗數為388.5萬苗/hm2,分蘗力為1∶7,其次為淮稻5號。
2.1.4 葉枕平天數 各品種從播種至葉枕平天數為84.3~100.2 d,華粳295、寧粳3號、WDR129、甬優12、中稻1號、淮稻5號、熱粳優35的葉枕平天數分別為99.2、93.7、96.4、100.2、84.3、89.3、90.8 d,其中中稻1號從播種至葉枕平所經歷天數最短,甬優12最長。
2.1.5 主莖葉片數與出葉速度 由表4可知,熱粳優35主莖葉片數最多、出葉速度最快,總葉片數為17.0片,出葉速度為0.179片/d;中稻1號主莖葉片數最少,為14.5片,但出葉速度較快,為0.168片/d;寧粳3號出葉速度最慢,為0.161片/d。
2.1.6 產量及其相關性狀 各品種有效穗數為每公頃195.00萬~361.18萬,其中寧粳3號有效穗數最多,其產量也較高,為9 219.0 kg/hm2,排第二位(表5)。各品種每穗總粒數為85.8~271.4粒,其中寧粳3號最少,甬優12最多。各品種結實率為81.47%~98.84%,其中淮稻5號結實率最高;其次是寧粳3號,為98.37%;甬優12結實率最低。寧粳3號千粒重最高,為29.12 g;其次為WDR129,為29.11 g;甬優12千粒重最低,為24.97 g,其他品種千粒重為27.17~28.86 g。各品種理論單產為7 587.0~10 766.0 kg/hm2,實際產量為7 317.0~9 402.0 kg/hm2,其中WDR129產量最高。
2.2 大區展示結果
大區展示各品種產量為6 207.0~8 569.5 kg/ hm2,華粳295、寧粳3號、WDR129、甬優12、中稻1號、淮稻5號和熱粳優35產量分別為7 273.5、6 819.0、7 098.0、8 569.5、6207.0、6 676.5、6 915.0 kg/hm2,與小區試驗結果存在差異,但各品種產量均與本地中秈稻產量水平接近或高于中秈稻水平。與本地中秈稻生育期相當的品種中,其大區實際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熱粳優35、寧粳3號、淮稻5號、中稻1號。
3 討論及建議
粳稻品種在當陽市作中稻栽培有利于避免8月10~20日期間臺風天氣造成的低溫影響,降低空癟粒率。中稻1號、淮稻5號、寧粳3號、熱粳優35于4月底至5月上旬播種,適宜于油菜茬口作早中熟中稻栽培;WDR129和華粳295(晚粳)在當陽市4月底至5月初播種,可作中遲熟中稻栽培;甬優12生育期較長,不宜作油稻茬口。粳稻栽培要加強稻瘟病、胡麻葉斑病、紋枯病和稻曲病早期預報與防治,要增施鉀肥,增加用種量,加強施肥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明利.我國粳稻經濟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4(4):35-39.
[2] 陳溫福,潘文博,徐正進.我國粳稻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6,37(6):801-805.
[3] 邵亞飛. 寧粳3號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12):212.
[4] 童相兵. 甬優12的高產成因與栽培效益分析及高產栽培技術介紹[J].寧波農業科技,2012(1):28-29.
[5] 盧百關,秦德榮,樊繼偉,等.水稻新品種中稻1號的選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中國稻米,2012,18(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