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改進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對遼寧省2005-2010年的6種主要農作物(玉米、大豆、棉花、烤煙、甜菜、花生)規模、效率、效益和綜合4個比較優勢指數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適合遼寧省農業發展水平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作物;比較優勢指數;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F326.1;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3-3212-03
遼寧省地處中國東北地區南部,位于東經118°53′-125°46′,北緯38°43′-43°26′,陸地面積14.8萬km2,其中農業用地面積1 123.0萬hm2,占全省陸地面積的75.88%,耕地面積408.5萬hm2,占農業用地面積的36.38%。種植的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小麥為主,還有棉花、花生、甜菜、煙葉等。在此選擇遼寧省種植的6種農作物(玉米、大豆、棉花、烤煙、甜菜、花生)進行分析比較,以了解遼寧省這幾種農作物的種植現狀以及在全國的競爭優勢,對于遼寧省農作物的生產和種植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數據來源于2006-2011年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1]、《遼寧省統計年鑒》[2]、《中國統計年鑒》[3]。
采用李鳳[4]改進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對遼寧省主要農作物進行比較優勢分析。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只考慮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和效率比較優勢指數,沒有考慮經濟效益,改進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包括規模比較優勢指數、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和效益比較優勢指數,比一般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5-8]能更全面、科學、合理地反映一個地區某種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水平。各比較優勢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4]:
規模比較優勢指數:SAIij=■
效率比較優勢指數:EAIij=■
效益比較優勢指數:BAIij=■
綜合比較優勢指數:AAIij=■
2 結果與分析
2.1 規模比較優勢
從表1可知,6種農作物中,玉米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平均為2.731,與全國相比,具有絕對規模比較優勢,但是可以看出規模比較優勢指數有下降趨勢;其次是花生,也具有相當的規模比較優勢,平均規模比較優勢指數為1.815。6年來穩步增長到2010年的2.819,花生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從2008年開始均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應該是由于2008年政策調整的結果;其他4種農作物都處于規模比較劣勢,尤其是棉花、甜菜、烤煙規模比較優勢處于極度劣勢,其中甜菜和烤煙規模比較優勢指數比較穩定。棉花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平均為0.010,且近6年不斷下降。從近6年來的平均數據大致可以看出,遼寧省6種主要農作物的規模比較優勢從高到低的排序為玉米、花生、大豆、烤煙、甜菜和棉花。
2.2 效率比較優勢
從表2結果可以看出,4種農作物具有效率比較優勢,只有花生和甜菜平均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小于1,即沒有效率比較優勢。甜菜在2005和2010年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大于1,這2年具有效率比較優勢。花生沒有效率比較優勢,平均產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單位面積上的生產力沒有競爭優勢,6年來效率比較優勢指數變化不大。從近6年來的平均數據大致可以看出,遼寧省6種農作物的效率比較優勢從高到低的排序為大豆、烤煙、棉花、玉米、甜菜和花生。
2.3 效益比較優勢
從表3結果可知,只有大豆平均效益比較優勢指數大于1,其他5種農作物的平均效益比較優勢指數均小于1,說明遼寧省這5種農作物的經濟效益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7和2009年花生的效益比較優勢指數大于1,但是花生6年來效益比較優勢指數波動比較大,最高的2007年是最低的2008年的2.454倍。從表3中還可以看出,效益比較優勢指數波動最大的是烤煙,2007年效益比較優勢指數高達4.703,而在2010年則低至-20.263,屬于嚴重虧本,同時2005年烤煙的種植也是虧本的,其6年的平均效益比較優勢指數為負。從近6年來的平均數據大致可以看出,遼寧省6種主要農作物的效益比較優勢從高到低的排序為大豆、花生、甜菜、玉米、棉花和烤煙。
2.4 綜合比較優勢
從表4可以看出,6種農作物中具有綜合比較優勢的是花生和玉米,花生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從2006年來一直處于平穩上升狀態,2007-2010年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一直大于1,其綜合比較優勢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玉米這6年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則呈下降趨勢。大豆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基本平穩,在2009年有所降低,但平均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接近1,具有微弱的綜合比較劣勢。甜菜、烤煙和棉花的綜合比較優勢都處于劣勢,尤其是棉花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平均為0.181,處于極度劣勢,且6年來呈下降趨勢。烤煙雖然在2007年具有綜合比較優勢,但是由于2005和2010年綜合比較優勢指數為負,所以最終6年的平均綜合比較優勢指數也處于極度劣勢。從近6年來的平均數據可以看出,遼寧省6種農作物的綜合比較優勢從高到低的排序為玉米、花生、大豆、甜菜、烤煙和棉花。
3 結論分析與政策建議
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反映種植規模的大小。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反映單位面積產量即土地產出率的高低,它們都是從自然資源方面測定農作物的比較優勢。效益比較優勢指數反映一個地區某種農產品的經濟效益狀況,注重的是農作物的經濟效益和產品的市場需求,它包含了農產品的品質、市場需求、農產品生產成本等多種因素,能夠較好地反映農作物生產在經濟效益方面的比較優勢。因此,改進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能夠更全面、科學、合理地反映一個地區某種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水平。
3.1 結論分析
在遼寧省6種農作物種植中,玉米和花生都具有綜合比較優勢,玉米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和規模比較優勢指數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效益比較優勢指數小于1。花生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和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和效益比較優勢指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豆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低于但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其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和效益比較優勢指數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是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太低。甜菜和棉花都沒有綜合比較優勢,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均小于1,棉花雖然效率比較優勢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其規模比較優勢處于極端劣勢,說明棉花在遼寧省的種植太少。
2007和2010年烤煙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和效率比較優勢指數都沒有特別的變化,比較平穩,而效益比較優勢指數的差別很大,通過分析這兩年的成本收益情況,原因主要在以下3個方面:2007年遼寧省烤煙總產值為全國平均值的112.4%,產品出售價格為全國平均出售價格的84.2%,產品出售產值為全國平均值的111.9%;2010年遼寧省烤煙總產值為全國平均值的80.0%,而產品出售價格為全國平均出售價格的74.7%,產品出售產值為全國平均值的79.9%。由此可以看出,2007年總產值及出售產值都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即產量和商品量都高;而2010年總產值及出售產值都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即產量和商品量都低得多,這樣,再加上出售價格的差異,導致這兩年效益比較優勢指數出現大的波動。
3.2 政策建議
依據遼寧省6種農作物比較優勢格局,建議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
1)鼓勵擴大種植具有綜合比較優勢的玉米和花生,但應該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花生的單位面積產量。同時,由于這兩種農作物的效益比較優勢指數都小于1,所以在提高品質和市場需求的同時應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使得在豐產的同時豐收。
2)由于棉花的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大于1,即單位面積產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所以可以適當擴大棉花的生產規模。一般來說,在一定時期內,有了一定的規模優勢就有市場需求,而有市場需求就有經濟效益,這樣棉花的綜合比較優勢就能提高。
3)烤煙的種植風險較大,雖然具有效率比較優勢,但是商品率、市場需求、價格等因素變化系數太大,應謹慎種植。
4)大豆本來就是東北的優勢農作物,所以效率和效益比較優勢指數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具有絕對的效率比較優勢指數,但大豆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小于1,關鍵是規模比較優勢太小,所以應該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
5)甜菜的規模和綜合比較優勢都處于劣勢,也缺乏效率和效益比較優勢,因此可以適量調減種植面積,以進一步優化遼寧省農業自然資源的配置。
6)花生是遼寧省的主要油料作物,具有規模比較優勢,而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和效益比較優勢指數都相對較低,可以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和降低生產成本來提高單產水平和經濟效益。
7)從效益比較優勢指數可以看出,花生、甜菜、玉米、棉花和烤煙這5種農作物的經濟效益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所以遼寧省應該在整體提高經濟效益上下大力氣,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優化區域布局,重點抓好優質特色產業;二是加強專業化基地建設,加快優質特色產業內部品種結構調整;三是培育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四是擴大對外開放,推進外向型農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06-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2011.
[2]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2006-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2011.
[3]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6-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2011.
[4] 李 鳳.河南省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比較優勢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2(5):625-627.
[5] 孫占祥,隋學靜,呂寶順,等.遼寧省糧食生產的回顧及發展對策[J].遼寧農業科學,2005(4):21-23.
[6] 趙 輝.遼寧省農業生態環境現狀及對策探討[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3):78-80.
[7] 陳 健.遼寧省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遼寧農業科學,2006(5):25-27.
[8] 周腰華,張廣勝.遼寧省農業生產效率的DEA分析[J],農業經濟,2010(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