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簡要介紹了臺灣和福建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歷程,并從農業標準體系、農產品安全檢測和質量認證等方面比較分析了閩臺兩地農業標準化的現狀,最后就如何借鑒臺灣農業標準化建設經驗,加快推動福建農業標準化進程進行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農業標準化;現代農業;安全檢測;質量認證;閩臺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3-3222-04
近年來,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受資源、需求和環境方面的約束日益明顯,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標志,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構建農業標準體系和提高農產品安全檢測和質量認證水平,是新時期推動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經濟競爭力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農業標準化的主要工作是將先進農業科學技術成果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制定符合農業生產實際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并向農民廣泛推廣、普及,使農業生產各環節都能實現科學化、系統化、標準化、生態化運作。通過構建農業標準體系,既能使農民增產、增收,又能很好地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同時農業標準化又是一項繁雜的系統工程,具體內容包含農業基礎設施標準、農產品標準、安全檢測方法標準、環境保護標準、衛生標準、農業工程和工程構件標準、管理標準等。
福建和臺灣(簡稱“閩臺”)兩地有著相近的外部環境和密切的合作交流機會,但由于兩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業政策等方面存在差異,致使兩地農業標準化水平出現很大差距。本文從農業標準體系、農產品安全檢測和質量認證制度等方面比較分析了閩臺兩地農業標準化的現狀,進而借鑒臺灣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先進經驗,為福建以及其他省份農業標準化工程提供相關理論支持和實踐建議。
1 閩臺農業標準化的發展與現狀
1.1 臺灣農業標準化的發展與現狀
臺灣農業標準化工作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農會、漁會等基層農民組織開始在臺灣地區逐漸培育并發展起來,同時政府還制定了“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很好的改善,為推動臺灣農業標準化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礎。到七八十年代,臺灣農業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同時農業區域規劃和規?;洜I被大力推廣,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農產品,如臺中水稻、西螺蔬菜等。此外,臺灣政府和相關基層農民組織對不同農產品從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制定了統一規范,實行標準化的運作管理,同時在農產品品種培育、質量認證、產品包裝等方面都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標準,使臺灣農產品可以更快達到國際標準的要求,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推動臺灣農業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接下來臺灣農業經濟又開始將重點轉為構建農產品安全檢測體系和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使其農業標準化運行機制更為完善。目前,臺灣農業標準體系、農產品安全檢測體系、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都已經基本成型,關于農產品質量管理、有機農業質量認證、產品安全檢驗方法等方面都已制定有大量的具體標準,并配套有較為完善的運行機制,如在農業標準體系方面,臺灣有農產品標準、飼料標準、肥料和農藥標準、檢驗標準等4方面內容,同時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環節都有具體技術法規或推薦性標準供農業生產經營者采用。此外,臺灣地區存在大量基層農民組織,這些組織可以根據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農業經濟發展的推薦性標準,而且這些標準更容易得到農業生產經營者的認同,更容易獲得推廣和普及[1]。因此,基層農民組織是農民與政府溝通的重要渠道,也是臺灣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推動力量。近年來,臺灣政府為了進一步完善現有農業標準化體系,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頒布了《標準發展策略研究計劃,領域技術標準發展策略報告》一書,并在該書中提出了臺灣農業標準化未來的發展策略和目標。
1.2 福建農業標準化的發展與現狀
福建農業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福建才成立了專門負責農業標準化工作事務的具體機構,然而當時的工作僅僅局限在種子、種苗、種畜、種禽等方面,接下來農業標準化開始被福建省政府納入工作議程,為了統一管理、組織、協調農業標準化工作,還成立了專門的農業標準化領導小組,并在2002年召開了農業標準化專題會議,出臺了具體的工作意見和工作規劃,至此福建農業標準化工作開始進入全面、快速發展階段,初步形成了以國家標準為主導,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為輔助的農業標準體系,同時一大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開始培育和發展起來,農產品安全監測體系和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也逐漸發展起來,有效推動了全省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升了福建農產品的競爭力和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收入也大大改善。雖然福建已經在農業標準體系、農產品安全監測體系、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對于臺灣現有的農業標準化現狀,目前福建農業標準化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福建農業標準化主要是由政府主導推動的,導致農業生產經營者對農業標準化的重視程度不夠,而且政府部門的實施力度和資金投入遠遠不能滿足福建農業經濟實際發展的需要,同時福建農業標準化工作缺乏完善的運行管理機制。
2 閩臺農業標準化發展水平的差異
2.1 農業標準體系方面的差異
構建科學、完善的農業標準體系是整個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基礎和核心。目前,臺灣農業標準體系主要有農產品標準、飼料標準、肥料和農藥標準和檢驗標準4部分,同時在此基礎標準上制定了明確、完善的具體農業標準體系表,并配套有科學的管理運行機制。此外,在整個臺灣農業標準體系中,只有那些涉及人體安全、健康、衛生方面的標準作為強制性標準執行,其他大部分農業標準都是由基層農民組織制定的,以推薦的形式供農民自愿采用,也更容易獲得農業生產經營者的認同。在臺灣地區,不同農產品領域都存在大量基層農民組織,而且這些基層農民組織的職能運行管理機制都配套有相對完善的制度,同時這些組織可以根據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標準和規范作為推薦性指標。此外,為了全方位地保障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臺灣農業標準體系中的大部分指標都是檢驗性標準,為安全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基礎。福建農業標準體系經過近20年的建設,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農業技術標準和農業技術規范已經基本形成,然而福建現有農業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如福建農業標準體系中的標準大多都是強制性標準,而且檢驗性標準比較少,這對農產品質量埋下了重大隱患。福建農業標準體系雖然涵蓋了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等多方面的內容,卻沒有制定符合農業生產實際情況的標準體系表,而且福建農業標準體系主要是由政府主導推動的,缺乏像臺灣那樣的大量基層農民組織,導致農業生產經營者缺乏對農業標準體系的準確認識,進而影響了農業標準化的推廣和普及[2]。
2.2 農產品安全檢測系統方面的差異
農產品安全監測系統的主要工作是保障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各環節的質量安全,而且產品質量安全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一旦某種農產品出現安全問題,對該農產品發展的影響將是致命的。農產品安全監測體系在臺灣發展農業標準化過程中受到政府和各級組織的高度重視,為此臺灣政府設立了分工明確、職責明晰的相關部門來負責農產品安全監測工作。此外,臺灣政府在財政方面對提高農產品安全監測水平提供了大力支持,如臺灣政府經常會出資為農產品安全監測監督部門購買檢測設備。目前,福建省主要由農業廳、質監局、工商局等幾個部門負責農產品的安全監測工作,并已經制定了具體的農產品安全監測標準,但福建涉及農產品安全監測監督工作的各個部門在分工方面不明確、權責也不清晰,導致在執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職能相互交叉的問題,或對出現的農產品安全問題無法進行追責,而且福建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還不夠,導致現有安全監測技術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福建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2.3 農產品質量認證系統方面的差異
農產品質量認證系統主要是通過應用高新技術為不同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建立全程質量追溯系統,同時也是形成農產品品牌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臺灣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既包括有獲得國際公認的農產品質量認證標準,也有臺灣本土特色的農產品質量認證標準,如臺灣本土地區的TAP、OYAP、UTAP三大農產品認證標準。通過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大大提升了臺灣農產品的競爭力,形成了臺灣農產品特有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
福建農產品質量認證系統主要是按照國內標準建立起來的,如有機產品、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等,但是這些質量認證標準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得到國際承認,導致福建農產品很難參與國際競爭,進而影響了福建農產品的外銷[3]。因此,如何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是目前福建農業標準化工作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只有推行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才能提升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業經濟全面發展。在此情形下,福建開始借鑒臺灣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以實現農產品全程質量監督,但福建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暫時還只限于個別農產品,建立全面監控管理制度還有很長一段距離[4]。
3 臺灣經驗對福建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啟示
由于臺灣農業標準工作起步較早,其農業標準體系、農產品安全監測體系、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都已經較為完善,所以借鑒臺灣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先進經驗,對推動福建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1 培育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基層農民組織
培育基層農民組織是農業標準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臺灣農業標準體系中除了部分強制性標準外,其他大部分農產品標準都是由基層農民組織提出和制定的,而且基層農民組織提出的標準更容易得到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的認同和采用,也可提高農民對農業標準化的準確認識。目前,臺灣地區有農會、漁會、水利會等大量基層農民組織,由于這些組織都是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實際情況組建的,在農民群眾間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同時基層農民組織也是農民與政府溝通的重要橋梁,為推動臺灣農業標準化發揮了關鍵作用[5]。因此,福建在農業標準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培育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基層農民組織的重要性,應把培育基層農民組織作為推動農業標準建設、繁榮農村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鼓勵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成立合作、互助的基層組織[6]。
3.2 進一步完善農業資金保障系統
推動農業標準化建設相應的資金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如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標準推廣和普及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為此臺灣政府構建了以政府為導向、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農業資金保障系統,而且政府在財政方面每年都會為各級基層農民組織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以保障農民組織能夠正常開展工作。然而,目前福建農業標準化工作主要是以政府單方面投入為主導來推動的,社會其他各方面的參與性還不足。在此情形下,為了保障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正常推進,要求各級政府部門設立專門用于農業標準化建設的資金,以幫助農產品標準制定、購買農產品安全監測設備,以及為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等各項事務提供資金保障。此外,政府部門除了要加大對農業標準化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還要多引導社會其他各方面參與,進而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社會各方面多元化投入的農業資金保障體系,這樣才能為農業標準化工作提供完善的資金保障。
3.3 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建設
農產品質量問題是福建當前農業標準化工作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而且臺灣農業標準化初期也面臨著非常嚴重的農產品質量問題,嚴重影響了臺灣農產品的競爭力,針對這種情況,臺灣政府采取了以下幾點措施:第一,為農產品制定全面、完善的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如農藥殘留限量、農產品質量檢測方法等方面都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標準,同時大力推廣和發展有機產品、綠色食品等獲得農產品質量認證的農產品;第二,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加工、流通到銷售各環節的全程質量監控,避免了農產品終端監測的缺陷;第三,加強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對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的準確認識,使農業生產經營者可以主動意識到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性,進而使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自覺地按照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要求開展工作。上述這些經驗都是解決福建當前農產品質量問題值得考慮和借鑒的重要途徑[7]。
3.4 制定高標準的農業標準化原則
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推動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繁榮農業經濟,而制定高標準的農業標準化原則是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福建在近20年的農業標準化工作過程中,雖然已制定了大量標準制度,但由于其標準原則較低,導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標準都無法得到國際承認,如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等農產品質量認證標準都是國際不承認的,導致福建農產品無法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因此,福建農業標準化工作必須以國際公認標準為基礎,制定高標準的農業標準化原則,同時在農產品質量認證、農產品安全監測等方面的標準都應與國際接軌,在農產品包裝、標簽、認證等方面都要制定符合國際要求的標準,這樣才能提升福建農產品的競爭力,以利于參與國際競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彬彬.中國臺灣地區農業標準化研究[J].標準科學,2009(3):27-30.
[2] 楊文森.閩臺農業合作中的標準化研究[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7(10):24-26.
[3] 姚於康.淺析中國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現狀、關鍵控制點及對策[J].江蘇農業學報,2010,26(4):865-869.
[4] 陳麗萍.福建龍頭企業農業標準化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臺灣農業探索,2005(2):38-41.
[5] 林臻毅.臺灣農產品主要分類及其標準體系研究[J].標準科學,2010(5):26-30.
[6] 劉用場.福建農業標準化建設的若干思考[J].福建農業學報,2005,20(4):292-295.
[7] 梁 靜.閩臺農業標準化對比研究[J].標準科學,2009(6):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