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40%戊唑醇·多菌靈懸浮劑配方進行了研究,對分散劑、增稠劑、防凍劑及消泡劑等進行了篩選試驗,確定了較優配方:戊唑醇30%,多菌靈10%,TERSPERSE2208 4.5%,硅酸鎂鋁0.9%,尿素3.5%,Tanaform S 0.2%,去離子水補足至100%。該配方具有成本低、工藝簡單等特點,冷貯和熱貯穩定性合格,無明顯分層現象,流動性良好,懸浮率>90%,有效成分分解率<1%,各項指標均符合水懸浮劑要求。
關鍵詞:懸浮劑;戊唑醇;多菌靈;工藝優化
中圖分類號:TQ450.6;S48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3-3053-03
戊唑醇是廣譜的內吸性殺菌劑,主要用于種子處理和葉面噴霧。戊唑醇原藥為無色晶體,在水中溶解度低且穩定[1];多菌靈原藥為淺灰色至灰褐色粉末,不溶于水。對于在水介質中比較穩定的原藥,配制成水懸浮劑將是當今農藥制劑發展的主流方向[2]。而戊唑醇原藥和多菌靈原藥均具有上述特點,因此可以加工成水懸浮劑[3]。兩者復配不僅能減少污染及降低成本,還可擴大殺菌譜和延緩抗藥性的發生。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原藥97.7%戊唑醇、97%多菌靈,購自山東華陽科技有限公司;分散劑TERSPERSE2208(2208)購自亨斯邁有限公司;改性烷基萘磺酸鹽(D1002)、羧酸鹽高分子(DSC2002),購自北京漢莫克化學技術有限公司;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700#)、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33#)、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601#),均購自淄博巨豐乳化劑廠;消泡劑 CF-580,購自江蘇長豐有機硅有限公司;消泡劑 Tanaform S、AF,購自拓納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增稠劑(黃原膠、硅酸鎂鋁)與防凍劑(乙二醇、丙三醇、尿素),均為市售。
1.2 方法
采用濕磨法,在室溫下將一定量原藥、助劑和水混合均勻倒入立式砂磨機,首先預分散,然后添加一定量的研磨介質進行研磨,研磨結束后經過濾、調制得到40%戊唑醇·多菌靈懸浮劑。
2 結果與分析
2.1 篩選配方
2.1.1 分散劑的選擇 農藥懸浮劑的懸浮液分散體系介于膠體分散體系和粗分散體系之間,屬于一種不穩定的分散體系。為了增加懸浮劑的穩定性,通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分散劑[4]。該試驗對分散劑進行初期篩選,加入量定為5.0%,篩選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分散劑2208相對性能較好,中位徑較小,粒子分布較集中,熱貯穩定性合格。通過試驗發現,2208用量為4.5%時,體系黏度最低。
2.1.2 增稠劑的選擇 懸浮劑的黏度是影響產品貯存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黏度太小,產品放置一段時間后易分層、結塊;黏度太大,產品不易傾倒,掛壁嚴重,給加工帶來困難,并影響產品的包裝及使用。為改善產品的傾倒性,加入適宜的增稠劑,可使制劑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高的懸浮率[5]。在分散劑篩選結果的基礎上對增稠劑進行篩選,結果發現加入硅酸鎂鋁后無分層、無結塊、流動性好、分散性好,具體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添加黃原膠體系會產生大量氣泡,傾倒性不合格,中位徑較大,粒度分布不集中;添加硅酸鎂鋁效果相對較好,用量為0.9%時,析水率較低,中位徑較小,粒度分布相對較集中。
2.1.3 防凍劑的選擇 以水為分散介質的農藥懸浮劑,在貯存過程中要求在嚴寒低溫條件下仍能保持穩定性,就必須加入一定量適宜的防凍劑。良好的防凍劑應具備防凍性能好,揮發性低,對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小等特性[6]。據此,選用乙二醇、丙三醇及尿素進行試驗,結果發現前兩者易發生絮凝現象,后者效果較好。綜合分析,選尿素為防凍劑,用量3.5%為宜。
2.1.4 消泡劑的選擇 該懸浮劑的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泡沫,它會影響到制劑的流動性和物理穩定性以及表觀性能,需加入一定量合適的消泡劑來消除[7]。本試驗對CF-580、Tanaform S、AF三者進行篩選,結果發現Tanaform S用量為0.2%時消泡性能良好。
2.2 正交試驗
根據以上得到的初步配方,通過正交試驗將2208、硅酸鎂鋁、尿素及Tanaform S進行正交優化。查閱相關文獻及書籍,正交試驗共設4個因素,每個因素3個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具體因素、水平見表3。
以熱貯14 d后的析水率為試驗指標,得到正交試驗較優方案為A2B2C1D2,即最優組合為:2208 4.5%,硅酸鎂鋁0.9%,尿素3.5%,Tanaform S 0.2%。該方案經熱、冷貯后未出現析水、分層、沉淀等不合格現象,可以進一步研究試驗。
2.3 工藝優化
懸浮劑的穩定性與粒子大小、粒度分布有直接的關系,粒子越小,分布越集中,懸浮率越高,體系越穩定。反之,懸浮率越低,穩定性越差[8]。粒子大小、粒徑分布在懸浮劑的加工工藝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鋯珠用量與研磨時間都是影響粒子大小和粒度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對懸浮劑進行工藝優化。具體結果如圖1~3。
2.3.1 鋯珠用量的確定 圖1為在制劑質量(10 mg)及研磨時間相同條件下,鋯珠(d=1.2 mm)不同用量時中位徑和跨距平均值的變化規律。由圖1可知,鋯珠用量在10~20 mL之間時,隨著用量的增加,中位徑和跨距[9]呈減小趨勢;當用量為25 mL時,中位徑和跨距明顯增大,原因是鋯珠用量超過了制劑本身的體積,研磨過程中帶入大量空氣,影響研磨效果。因此,制劑質量為10 mg時,鋯珠最佳用量為19 mL。
2.3.2 研磨時間的確定 圖2為在制劑質量(10 mg)及鋯珠用量相同的條件下,不同研磨時間中位徑和跨距平均值的變化規律。由圖2可知,隨著研磨時間的增加,中位徑無明顯變化;在1~2 h時,跨距呈明顯的降低趨勢,隨后跨距變大呈平緩狀態。因此,該制劑的最佳研磨時間為2 h。經過工藝優化后,40%戊唑醇·多菌靈SC的粒徑分布情況如圖3。
3 小結與討論
本研究得到40%戊唑醇·多菌靈懸浮劑的較優配方為:戊唑醇原藥30%,多菌靈10%,2208 4.5%,硅酸鎂鋁0.9%,尿素3.5%,Tanaform S 0.2%,去離子水補足至100%。懸浮劑的性能指標檢測結果見表4。
為了驗證上述配方及指標的合理性,按上述配方制得懸浮劑樣品3批,進行驗證試驗,結果見表5。
1)采用嘗試法,以析水率、粒子大小及粒子分布為篩選指標,對分散劑、增稠劑、防凍劑以及消泡劑等進行篩選,確定了較優配方及技術指標,各項指標均符合水懸浮劑要求。
2)40%戊唑醇·多菌靈懸浮劑較優配方為:戊唑醇原藥30%,多菌靈10%,2208 4.5%,硅酸鎂鋁0.9%,尿素3.5%,Tanaform S 0.2%,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3)工藝優化結果為:鋯珠(d=1.2 mm)最佳用量為19 mL,制劑質量為10 mg;最佳研磨時間為2 h。
4)所得懸浮劑冷、熱貯穩定性良好,無分層、析水、結底及沉淀現象。本試驗采用正交優化法對4因素3水平進行了研究,如果將其他因素或多個因素進行正交優化,可能還會有更佳的配方,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鳳芝,田文學,李 波,等.430 g/L戊唑醇水懸浮劑的研制[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6,25(12):37-40.
[2] 黃建榮.現代農藥劑型加工新技術與質量控制實務全書[M].北京:北京科大電子出版社,2004.
[3] 王鳳芝,孫緒兵,王亞廷,等.40%戊唑醇·多菌靈水懸浮劑的研制[J].農藥,2007,46(8):529-531.
[4] 楊靖華,孫鳳梅.30%嘧酶胺懸浮劑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138-139.
[5] 李維宏,羅 靜,李保同.500 g/L丁噻隆懸浮劑的研制[J].現代農藥,2010,9(2):25-27.
[6] 劉勤冬.35%吡蟲啉水懸浮劑配方的研究[J].安徽化工,2006(1):52-53.
[7] 王 霖.20%蟲酰肼懸浮劑的研究[J].精細化工中間體,2006, 36(2):63-66.
[8] 司 偉,楊旭彬,彭江濤,等.40%二甲戊樂靈水懸浮劑的研制[J].應用化工,2007,36(11):1151-1156.
[9] 李繼成.苯醚甲環唑水乳劑的研究與開發[D].山東青島:青島農業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