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微生態制劑配合米糠、麩皮、花生藤粉按照不同比例組合在室溫下對雞糞進行了發酵處理試驗,待發酵完后取出,進行發酵效果分析。結果表明,糞料發酵后質地變軟、糞臭味消失且散發芳香酸味,沙門氏菌徹底消失、大腸桿菌降到安全水平;發酵后不同糞料組合的總蛋白質含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粗纖維含量都有不同程度降低。綜合來看,7.0 kg雞糞+3.0 kg麩皮組和7.0 kg雞糞+1.5 kg麩皮+1.5 kg花生藤粉組發酵效果較好,其總蛋白質含量增加較多,分別增加了21.87%、20.26%;粗纖維降解效果較好,其含量分別降低了23.77%、23.25%。而且香味最濃郁、質地最松軟,豬無選擇性采食。試驗證明,利用微生態制劑將雞糞與秸稈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制作肥育豬飼料可行。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農副產品;發酵雞糞;豬飼料
中圖分類號:S81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3-3083-03
雞糞含有豐富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礦物質及鈣、磷等營養成分,其營養價值比其他畜禽糞便高,雞糞飼喂家畜是雞糞合理利用,實現循環型、生態型畜牧生產的主要措施。國外將雞糞作為家畜再生飼料的開發早就受到廣泛重視,并已經成為一個大的產業在運行[1,2]。在中國將雞糞作為再生飼料資源開發利用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初才剛開始,有些地區采取干燥法、青貯法、化學法、熱噴法和發酵法將雞糞處理后廣泛應用于牛、羊、豬、雞、魚的日糧中,獲得了比較好的效果[3-5]。益生菌發酵法處理雞糞是當前養雞業比較推崇的一種處理方法。
試驗選用本地產的花生藤粉、麥麩、米糠作輔料,探討不同種類、不同數量的輔料對微生物發酵消除雞糞臭味、促進糞料養分轉化的效果,為雞糞發酵飼料用于肥育豬生產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復合益生菌:北京思科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專用發酵菌包—速酵寶,由高活性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動物源性糞腸球菌、屎腸球菌、酵母菌等多種益生菌及增殖促進劑組成。
供試雞糞:采集于武漢市天牧養殖場籠養蛋雞舍當天排出的無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殘留的鮮糞(水分含量50%左右)。收集時不用水沖洗,用鐵鏟收集,盡可能除去糞中掉落的雞毛和飼料。
輔料(疏松劑):花生藤粉,購自武漢市黃陂區一農戶,由當年收割的新鮮秸稈自然風干后粉碎而得。麥麩、米糠(粗纖維含量大于30%)購自武漢市新農泰飼料科技有限公司,均為武漢地區生產的農副產品。
1.2 雞糞處理
將去雜鮮糞充分攪拌混合后分成6份,作6種試驗處理。雞糞與輔料比例及復合菌用量見表1。將雞糞、輔料及復合菌按表1中不同質量比例充分混合均勻,直至無團狀雞糞為止。水分控制在30%~40%(可視干濕度增減水量),然后裝入專用發酵塑料袋排凈空氣后密封,進行厭氧發酵,中途顛翻一次。在25~30 ℃的室溫環境下進行發酵處理,發酵至出現酸香味、酒香味時停止。
1.3 指標測定
1.3.1 無害指標測定 于發酵處理前和發酵完成后分別從各個試驗組中抽取樣品,進行下列指標測定。
感官性狀檢查:將發酵雞糞料拆袋攤開,分別檢查各組雞糞料的氣味、質地和適口性。
酸度測定: 取糞料樣5 g,加入10 mL滅菌生理鹽水,混勻,1 5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用pH計測定,結果以pH表示。
活菌數測定:取糞料樣1 g,用滅菌生理鹽水按1∶10依次作倍比稀釋,采用沙門氏菌A-F多價血清作直接凝聚試驗以檢查沙門氏菌;同時取糞樣接種麥康凱瓊脂平板,對其上生長的紅色菌落進行計數,以測定大腸桿菌含量。
1.3.2 常規養分測定 于發酵結束后,分別從各試驗組中取100 g樣品置于37 ℃溫箱內干燥72 h,用研缽研成細末,過0.25 mm篩,進行下列指標測定:總蛋白質,參照文獻[6]提供的方法,采用凱氏微量定氮法(GB/T 6432-94)測定;粗纖維,采用酸堿洗滌-重量法(GB/T 6434-94)測定。
1.4 試驗時間和地點
試驗于2011 年10月在武漢市天牧養殖場和江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實驗室和微生物學實驗室進行。
1.5 數據處理
所有試驗數據采用SAS 10.1版軟件統計,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并作顯著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雞糞料發酵后的感官性狀變化
雞糞料發酵后的感官變化見表2。由表2可見,雞糞料發酵后糞臭味完全消失,質地柔軟,手捏成團,手松散開,都出現有不同程度的香酸味,尤以第2、4、6組的香味最濃郁。表明在發酵過程中有益微生物酵母菌、乳酸菌及其他促進纖維素分解的細菌處于優勢地位,使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受到了抑制,粗纖維得到了降解。用發酵料飼喂肥育豬,第1、3、5、6組料豬采食一般,有選擇性。第2、4組料豬采食良好,無選擇性。
2.2 雞糞料發酵后酸度和活菌數變化
雞糞料發酵后酸度和活菌數變化情況見表3。由表3可見,雞糞料發酵處理后沙門氏菌徹底消除,大腸桿菌數量降到安全范圍。同時,發酵后雞糞混合料的pH也顯著下降,尤以第2、4、6組下降明顯。第2、4、6組發酵后的大腸桿菌數和pH與其他組相比差異極顯著(P<0.01)。
2.3 雞糞料發酵后主要營養成分變化
雞糞料發酵后總蛋白質和粗纖維含量變化情況見表4。由表4可見,各處理組雞糞料發酵后總蛋白質含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提高較多的是第2、4、6組,分別提高了21.87%、20.26%和19.11%;發酵后粗纖維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較多的也是第2、4、6組,分別下降了23.77%、23.25%和19.99%。
3 小結與討論
雞糞與米糠、麥麩、花生藤粉按一定比例混合,采用微生物發酵處理,結果表明,發酵可以達到消除雞糞臭味、大大改善雞糞料物理性狀、抑殺有害菌群、提升雞糞料營養價值的作用,試驗結果與陳鵬飛等[5]的報道結果相同。從初步試驗結果看,7.0 kg雞糞+3.0 kg麩皮組、7.0 kg雞糞+1.5 kg麩皮+1.5 kg花生藤粉組糞料的感官性狀最好,營養價值較高,豬采食無選擇性,作豬飼料理論上可行。用微生物發酵法處理雞糞,不消耗燃料和電力,生產成本低,操作可因地制宜,簡單易行,而且也不產生臭氣,對環境污染少,發酵后的菌體蛋白質可以作為動物蛋白質飼料使用。這為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和有效利用提供了一條經濟實用的途徑,也為家畜蛋白質飼料開辟了新的來源。
接種復合有益微生物發酵對消除雞糞臭味、抑制雞糞中病原微生物有明顯效果,發酵后雞糞料沙門氏菌未檢出、大腸桿菌下降到安全范圍,糞臭味徹底消失。這是因為發酵過程中乳酸菌大量繁殖產酸,降低了混合料pH,低pH環境已不適宜大部分細菌包括病原菌的生存,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生長繁殖所需的pH為6.0~8.0[7],當環境pH降到4.0左右時,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有害菌則不能適應,且受到耐酸有益菌的排擠而不能生存繁殖。同時酵母菌、乳酸菌等能分解糞料中碳類物質形成芳香有機小分子化合物,將臭氣物質NH3轉化成硝酸鹽,H2S轉變成H2SO4[8],其他臭氣物質轉化成CO2和H2O,從而臭味消失,并出現酸香味。pH越低,糞便中NH3下降量越明顯[9],除臭效果越好。
雞糞再生飼料普遍存在蛋白質中非蛋白氮比例較大、真蛋白和游離氨基酸的含量較少,總能較高、但飼用能值較低的缺陷,飼喂牛羊利用率高、飼喂單胃動物豬時利用率則較低。采用有益微生物對雞糞料發酵后,環境pH逐漸降低,有益微生物處于優勢菌群,在生長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可降解植物細胞的酶,分解纖維素和木質素,同時利用糞料中有機酸合成自身的菌體蛋白質,有益微生物迅速繁殖的結果無疑增加了糞料中的真蛋白質含量。此外,微生物發酵還產生大量維生素、多種消化酶等生物活性物質,可以調整豬腸道菌群的生理平衡,減少腸內腐敗菌的異常增殖及致病菌的入侵和定植,減少或消除體內毒素,從而保護胃腸黏膜,使豬具有健康的腸道和正常的消化吸收能力;還能預防和治療腹瀉,提高豬的免疫抗病能力,從而提高豬的生產性能[10]。
參考文獻:
[1] 孔 源,韓魯佳.我國畜牧業糞便廢棄物的污染及其治理對策的探討[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2,7(6):92-96.
[2] 李德允,李文奎,汪蠢錫. 雞糞配合飼料對豬的育肥效果[J].延邊大學農學學報,1997,19(3):182-183.
[3] 劉燕云,孫 瑛,于林潔. 無公害家禽養殖中雞糞無害化處理再利用的幾種加工方法[J]. 新疆畜牧業,2008(2):43-44.
[4] 徐春厚.雞糞發酵飼料的開發與飼用[J].飼料博覽,2000(7):43-45.
[5] 陳鵬飛,伍 莉,王乾坤.微生態制劑對發酵雞糞營養成分影響的研究[J].畜牧市場,2008(5):29-31.
[6] 王俊鋒.飼料中真蛋白質含量的測定方法[J].廣東飼料,2004, 13(6):37-38.
[7] 甘肅農業大學.獸醫微生物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188-189.
[8] 王建彬. 規模化養雞場雞糞用作再生飼料的探討[J].河南畜牧獸醫,2010,31(3):3-4.
[9] 楊增岐,張淑霞,王志杰,等.益生素發酵進行雞糞無害化處理的效果[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25-28.
[10] 周慶安,劉文安,鄧留坤.動物微生態制劑及其應用[J].飼料博覽,2003(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