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鸛(Ciconia nigra)是列入國際瀕危物種保護公約“紅皮書”中的保護鳥類之一,具有較高的觀賞和展覽價值。近年來由于生存條件變化以及環境污染等原因,使其自然種群數量稀少,瀕于滅絕。依據近年來對黑鸛的生態學、生物學特性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成果,并結合相關文獻,對其分布、習性、棲息地、食性、繁殖、發育等方面進行了概述,并對其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關建議,旨在喚醒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關鍵詞:黑鸛(Ciconia nigra);繁殖生物學;研究進展;存在問題;保護
中圖分類號:Q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3-3086-03
黑鸛(Ciconia nigra)屬鸛形目(Ciconiiformes)鸛科(Ciconiidae)鸛屬(Ciconia)[1],為中型鸛。上體、翅、尾及胸上部呈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泛出紫銅和藍綠色光輝,尤以頭、頸部的黑色毛表現更為明顯[2]。目前國內外對黑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殖生態、人工飼養、食性分析、遷徙行為及越冬生態學等方面。這些研究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黑鸛野外行為生態學的認識和理解。黑鸛作為珍稀鳥類,對其生態學、生物學特性等進行研究,對保護、拯救這一稀世珍寶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依據近年來對黑鸛的生態學、生物學特性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成果并結合相關文獻,對其分布、習性、棲息地、食性、繁殖、發育等方面進行了綜述,并對其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關建議,旨在喚醒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1 種群分布
黑鸛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分布廣泛,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均有分布。歐洲很多地區是黑鸛的繁殖地,其中在波蘭、奧地利、匈牙利等都統計到了一定規模的繁殖種群(共計約600個繁殖對)。亞洲除中國外,在土耳其、印度、原蘇聯等地也有分布。黑鸛在朝鮮半島及阿塞拜疆和遠東地區是繁殖鳥,在日本是偶見鳥類。非洲繁殖種群集中在南非的德蘭士瓦省。在中國除青藏高原以外,其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各地。越冬時它們主要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繁殖時則多在東北、新疆及甘肅北部[2]。
盡管黑鸛分布廣泛,但數量卻極其稀少。從全國范圍看,調查清楚的黑鸛種群大約只有1 000個左右[2]。近年來其種群數量正在急劇下降。朝鮮、德國、法國、希臘等國家已很難見到,瑞典、丹麥、比利時、荷蘭、芬蘭等國家也已經絕跡[3]。在中國,1999年6月報道僅存2 000只左右,2006年6月下降到700~1 000只[4]。即便在中國最大的水禽越冬地鄱陽湖,每年也僅能見到幾十只,而在它的主要繁殖地山西,每50~100 km2才有1對[5]。黑鸛已被列入1998年版《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
2 食性
黑鸛的捕食范圍狹窄,按其嗜食與厭食的程度可將其食物劃分為基本食物、次要食物、偶吃食物和被迫食物。黑鸛食譜中的基本食物是魚類,占81.81%,以條鰍為主;其次為泥鰍,有鱗魚類較少。次要食物為蛙類,占13.64%,但成鳥很少捕食,多為幼體和亞成體。偶吃食物在嘔吐和剖檢出的食物中很少出現。被迫食物是指由于缺少基本食物而被迫取食的食物,主要包括昆蟲、藻類、草子等,很可能是野外條件下誤食入的[6]。
3 行為
3.1 覓食
黑鸛對覓食生境要求嚴格,覓食水域需水質清澈見底,水深不超過40 cm且食物豐盛、冬季不結冰。覓食時,它們往往按照一些較為固定的路線活動,范圍可以達到數公里遠。黑鸛覓食時先在高空盤旋偵察,待確定取食地點便降落水邊。發現目標不先直接捕抓,而是走走停停,潛行至獵物附近再對準目標,用長嘴猛插下去將其捕食。這種覓食習性決定了黑鸛只能大量取食那些游速緩慢、警覺性不高的魚類。
3.2 群聚
在冬季寒冷的季節,黑鸛不再分巢而居,而是群聚到一起棲息越冬。在山西靈丘黑鸛自然保護區觀察到一處石崖洞穴中最多有32只黑鸛在群聚越冬。早晨6:00出巢外出覓食,其中體健、飛行能力強的成鸛遠行向周邊地區覓食,而體弱的老成鸛和年幼鸛則在本區域內覓食,到了傍晚集體歸巢群聚夜棲。從出巢和歸巢方向來看,黑鸛早晨飛出和傍晚飛回的方向較為規律,早晨均從棲息地向西北和東北方向飛去,傍晚原方向返回[7]。
4 棲息地
鳥類對棲息地的選擇是多層次的各種生態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生存條件的優劣直接影響著該物種的數量分布[8]。劉煥金等[9]綜合分析山西省黑鸛十大繁殖區的自然環境特征,認為陡峭的山體、清淺的水域、較少的人為干擾是黑鸛營巢、覓食和繁殖順利進行的最基本條件。黑鸛是典型的濕地鳥類。其棲息環境分繁殖期棲息環境和非繁殖期棲息環境兩種類型。在繁殖期棲息地的選擇上各地略有不同。在非洲南部繁殖的黑鸛,均在山地的懸崖峭壁上筑巢棲息;在歐洲繁殖的黑鸛則選擇在沼澤森林或有水流、湖泊、池塘存在的山地森林地區棲息;在中國,繁殖期的黑鸛又多在山地峭壁及深溝土崖上棲居。非繁殖棲息地主要是指黑鸛遷徒季節的短暫停歇場所,這些環境包括黑鸛繁殖區內的山澗河流和平川區的河流、水域和濕地等,分布較為廣泛。近年來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的發展造成生態環境破壞,使黑鸛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5 遷徙
黑鸛是一種長距離遷徙的候鳥,繁殖于氣候較冷的高緯度地區,秋季要遷徙到有良好生境條件且冬季不結冰的水域越冬。在歐洲繁殖的種群幾乎全部遷到非洲越冬;在西古北區(古北區指動物區系中的歐洲和亞洲北部、非洲北部,而西古北區指西歐地區)和東歐繁殖的種群主要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地中海東端遷往非洲越冬;在西亞繁殖的種群主要遷往印度越冬,而在俄羅斯東部和中國繁殖的種群主要遷往長江以南地區越冬[10]。遷徙時常成一二十只的小群。位于中國北方地區太行山系靈丘黑鸛自然保護區內的黑鸛,不但在該地繁殖,而且在該地棲息越冬[7],在北京的懷柔、密云和房山等區縣也觀察到了黑鸛越冬[11]。
由于黑鸛數量稀少,又多營巢于人跡罕至的偏僻地帶,很少有人將其詳細的遷飛路線繪出。2002~2003年捷克科學院和捷克廣播電臺共同策劃了利用衛星跟蹤黑鸛的計劃。在中國研究小組配合下,共同證實了中亞黑鸛經中國新疆艾比湖地區、葉爾羌河、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干地區,后經紅其拉甫出境,成功到達南伽峰地區這條遷徙通道的存在[12]。
6 繁殖
6.1 擇巢
黑鸛生性機警,主要在人跡稀少、環境僻靜、植被茂盛的地方選址筑巢。巢址大都隱蔽、背風、保暖、有充足的陽光照射。同時,由于黑鸛的食物選擇比較單調,所以在選擇巢址時,盡量也會選在覓食方便和食物較為充裕的地方[13]。分布在不同地區的黑鸛,在營巢習性上有所差異。在歐洲的黑鸛,常選擇在樹齡較老的高大樹木上營巢,樹種多為山毛櫸;在非洲南部繁殖的黑鸛,均在山地的懸崖峭壁上營巢[2];中國近年來發現的黑鸛,多在山區懸崖峭壁的凹處石沿或淺洞處營巢(山西),或在綠洲濕地高大的胡楊樹上營巢(新疆塔里木河中游)[10]。
6.2 營巢
黑鸛有沿用舊巢的習性,每年回到繁殖地時都會尋找舊居,并作修理即可。但如果巢區受到強烈干擾時也會放棄原巢,另選別處。產卵前5~10 d,雌雄鳥共同修筑巢穴。巢形一般呈淺碟狀,巢材主要以干枯繡線菊、黃刺玫等的莖為主,但有時也用苔蘚、羊毛及其他柔軟碎屑,巢中多土。這樣的筑巢活動一直延續到孵卵期,以后逐漸減少直至停止[13]。黑鸛筑巢不是一次筑成,所筑新巢都比較簡單,巢窩較小,待來年用巢產卵時再重新添置巢材,進行修整擴大,每年反復修整,最大的巢穴直徑可達1.2~1.5 m[14]。
6.3 產卵與孵卵
黑鸛每對親鳥每年只繁殖1次,3月下旬巢基本筑好后開始產卵,每天產1枚,共產3~4枚。卵近橢圓形,長徑61.88~68.00 mm,短徑48.00~54.50 mm,重約60~70 g。雌鳥產完最后一枚卵后即開始孵卵,孵卵期33~34 d[13]。整個孵卵過程由雌雄親鳥共同進行,以雌鸛為主。平均每個“繁殖對”繁殖成功的離巢出飛幼鳥數:奧地利為2.76只/窩(65窩),南非1.38只/窩(60窩),中國山西省是2.01只/窩(11窩)[2]。根據高武[11]對北京周邊地區進行的調查,在繁殖期的14個巢中,也僅只有1巢在繁殖;另據調查該地區繁殖成鳥僅占成鳥數的27.6%,說明黑鸛在北京的繁殖力也很低。
6.4 育雛
黑鸛雛鳥出殼后,雙親共同育雛。雌親鳥常留在巢內照看幼雛,而雄親鳥則外出覓食,捕獲的大量食物均先裝在嗉囊里。回來時不立刻把食物送入巢中,而是先在離巢幾米遠的地方休息,觀察動靜,然后才回巢將嗉囊里的食物吐出飼喂幼雛。如有特殊情況,比如受到驚擾,也可暫不喂食。由于嗉囊中食物儲量多,親鳥捕食回巢一次,就可喂雛鳥一至幾遍。親鳥的喂食次數隨雛鳥的生長而遞減,而捕食量及喂食量則隨雛鳥生長而遞增。4個月齡的幼鳥即可長得跟成鳥近似,可隨成鳥大范圍覓食[13]。
7 存在的問題
7.1 黑鸛棲息地保護工作需進一步加強
目前,中國黑鸛的繁殖區大體上有東北、華北、新疆塔里木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制定與施行,在避免黑鸛遭到人為傷害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一個物種的保護,最重要的在于保護和恢復其棲息環境。許多珍稀瀕危動物可以通過建立保護區得到保護,而黑鸛由于數量稀少、活動范圍廣、巢址分散等原因,至今未能在繁殖地實施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加之多種不利因素制約,黑鸛的生活空間正逐步縮小,日趨嚴重的破碎化的棲息地使該物種已步入近交衰退的邊緣,進而導致種群遺傳多樣性喪失,最終將危及其生存[2]。
7.2 社區共建與發展的矛盾突出
由于黑鸛分布區都是邊遠偏僻的山區,居住群眾的產業結構單一,就業門路狹窄,對自然的依賴性很強,因此對黑鸛棲息地構成很大的威脅。雖然保護區非常重視社區能力建設,幫助社區脫貧,但是保護區畢竟能力所限,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社區現狀,需要當地政府在財力、物力、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當黑鸛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群眾生產生活產生矛盾時,不能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黑鸛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
7.3 投入不足,研究力量薄弱
黑鸛的保護與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目前黑鸛研究的技術力量和資金的投入較少,基礎設施和設備不健全,使黑鸛的繁殖生態學、保護生物學和疾病防治基礎研究不夠深入,限制了一些研究工作的及時開展,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黑鸛保護與研究向新的深度與廣度拓展的進程。
8 保護建議
黑鸛作為世界性珍稀瀕危動物,對其生存威脅最大的是人類的經濟活動。黑鸛形體較大,羽色亮麗,幼鳥生長期長,加之起飛遲緩,因而常遭獵槍射殺。近年來,隨著水域面積的日益縮減,水源污染的日益加重,以魚類為食的黑鸛極易通過食物鏈途徑造成體內有害污染物質的積累中毒,為此提出以下保護建議:
1)加強黑鸛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棲息地水域環境的保護工作,監測水質污染狀況,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使之免受污染。對已污染的水域環境應逐步采取措施加以凈化[15]。
2)加強宣傳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處于自然保護區內群眾提高有效保護的自覺性,形成愛鳥、護鳥的良好氛圍,為瀕危動物黑鸛的生存營造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3)加大依法管護力度,依法打擊各種破壞自然環境行為,特別是對自然保護區內瀕危珍稀動物繁殖棲息地的破壞行為要嚴厲打擊。
4)建議有關部門通過投資為黑鸛繁殖棲息地建設小魚塘、小水庫等有效途徑來補充黑鸛的食物來源。
5)政府應設立專項經費,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黑鸛的保護與研究。同時建議在黑鸛繁育棲息地集中建立全國性的黑鸛繁育研究基地,相關專家學者應對其生存規律進行研究,以擴大其種群數量,確保瀕危珍禽的繁衍、棲息。
參考文獻:
[1] 趙建成,吳躍峰,關文蘭.河北駝梁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與生物多樣性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272-288.
[2] 蘇化龍,劉煥金.黑鸛的現狀[J].大自然,1991(3):19-21.
[3] 劉繼平.鳥中黑牡丹—黑鸛[J].河南林業,1999(4):50.
[4] 羅祖奎,吳法清,樓利高,等.湖北沙湖發現黑鸛種群[J].動物學雜志,2008(3):130.
[5] 李湘濤.棲居于深山中的涉禽—黑鸛[J].動物之美,2004(10):52.
[6] 劉煥金,蘇化龍,申守義.黑鸛食性的初步研究[J].動物學雜志,1990(5):20-22.
[7] 王 春,張 智,楊海英,等.黑鸛在靈丘自然保護區冬季群聚夜棲觀察[J].科技信息,2009(7):779,767.
[8] 楊維康,鐘文勤,高行宜.鳥類棲息地選擇研究進展[J].干旱區研究,2000,17(3):71-78.
[9] 劉煥金,蘇化龍,申守義,等.山西省黑鸛的生態和生物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10] 萬 偉.像大熊貓一樣珍稀的鳥兒—黑鸛[J].旅游縱覽,2010(2):72-73.
[11] 高 武.北京地區黑鸛的困惑[J].大自然,2009(2):8-10.
[12] 馬 鳴,魏順德,程 軍.衛星跟蹤下的黑鸛遷徙[J].動物學雜志,2004,39(2):102.
[13] 滕克愚,邱富才,亢富德.黑鸛生態習性觀察[J].山西林業科技,1986(3):21-23.
[14] 王 春,張 智,楊海英,等.保護黑鸛營巢繁育刻不容緩[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9,5(2):42-43.
[15] 盧 欣,劉煥金,蘇化龍.人類經濟活動對黑鸛的影響[J]. 資源開發與保護,1988,5(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