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和諧社會與城鄉產業一體化的交互關系出發,以 “中部崛起”六省之一湖北省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了城鄉產業一體化的發展現狀、發展動力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指出湖北省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的路徑。從根本上來說,城鄉產業一體化是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應該在和諧理念的指引下追求全面的城鄉經濟、社會統一,在融合中實現一體化。
關鍵詞:和諧社會;城鄉產業一體化;統籌發展;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3-3198-05
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把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工作之一,構建和諧社會與統籌城鄉產業一體化密不可分。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城鄉產業發展不協調作為歷史性遺留問題,阻礙著城鎮化、工業化及現代化的發展[1]。因此,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要適應時代要求,為新時代的和諧社會構建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城鄉產業一體化是指多個原來獨立的城鄉產業通過一定方式結合為一個單一的整體的過程。
1 我國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的理論基礎
1.1 馬克思主義的城鄉融合觀
城鄉融合觀最初來源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觀念[2],他們提出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歷史關系:城市居于主導地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經濟上都統治著農村,而農村始終是為城市服務的。同時,馬克思、恩格斯也預測了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城鄉將通過相互關聯逐步減小城鄉間的差距,實現“城鄉融合”。這是城鄉融合觀的理論溯源。城鄉一體化發展正是馬克思主義的城鄉融合觀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新議題。在中國的和諧社會構建中,如能解決城鄉歷史性突出矛盾,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社會的整體進步,將是對馬克思主義城鄉融合觀的繼承和創新。
1.2 城鄉一體化與城鄉產業一體化的交互關系
我國的城鄉一體化是搭建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之間聯系的基礎,涉及到城鄉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化和生態等多方面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3]。其中,城鄉的產業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內容和基礎動力。統籌城鄉產業一體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基礎保障和重點路徑。通過城鄉產業一體化,可以加快城鄉間的要素流通,加速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互相促進,進而為城鄉的協調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1.3 我國和諧社會與城鄉產業一體化的關系
1.3.1 和諧社會映射出城鄉產業一體化需求 和諧社會的構建大到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有機統一發展,小到社會各個階層關系的和諧發展。因此,和諧社會映射出了全面長遠、協調有序的經濟發展要求,這也對城鄉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衡量標準和要求。社會雖然總體和諧,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與問題,如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求城鄉各個要素和過程平衡協調發展,通過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以及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帶動城鄉間的各要素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平等發展、協調發展以及共同發展,最終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兼顧,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因此,和諧社會的本質和內涵衍生出對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的需求,也將對城鄉產業一體化提供理念以及政策上的指引。
1.3.2 城鄉產業一體化支撐著和諧社會構建的目標實現 逐步扭轉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是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目標,而城鄉協調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所在。目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農業是否實現產業化發展,農村是否得到現代化建設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作,只有積極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目標。而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因此,城鄉產業一體化將是科學發展觀的有力實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支撐,更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重要支撐[4]。
2 湖北省城鄉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成果
城鄉產業一體化是城市和農村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復雜而長期的擬合過程[5],因此對城鄉產業一體化的衡量標準并不是單一的。常見的城鄉產業一體化指標體系由經濟一體化、社會一體化以及生態一體化三個方面構成,每個指標又包含豐富的內容。湖北省是中部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0%以上,近年來,湖北省響應中央號召,堅持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引導“三農”工作,通過農業產業化來支持城鄉一體化建設,取得了重要成果,是我國城鄉產業一體化建設中的典型代表。
2.1 湖北省城鄉產業一體化的經濟狀況
在城鄉產業一體化的指標體系中,經濟指標是最為重要的指標,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是反映城鄉產業一體化狀況的基礎指標。湖北省作為我國“中部崛起”六省之一,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使居民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表1、表2)。
由表1可知,10年期間中部六省以及全國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發生了較大的變化。2011年,湖北省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 374元,高于六省平均水平,居于六省第三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 898元,在六省中居于第一位;湖北省的城鄉居民收入比僅高于江西省。然而,湖北省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始終低于全國平均數,湖北省的城鄉產業發展在全國還處于中下游發展水平。
由表2可知,一方面,從收入絕對值來看,湖北省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歷年來都低于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現出擴大趨勢,2002年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為
4 344元,2011年上升到11 476元。但是從增幅來看,兩者的年增幅相差不大,尤其是2008年以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增幅還有超越之勢。反映出湖北省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趨勢還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減緩,這是注重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的良好結果。另一方面,從收入絕對值來看,湖北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總體上呈現出減小的趨勢。雖然各年之間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動,但整體上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2年的2.78下降到2011年的2.66,下降了4.32%。這再次反映了湖北省的城鄉產業一體化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2.2 湖北省城鄉產業一體化的產業結構狀況
湖北省作為中部農業大省,城市主要發展工業,農村主要發展農業,第一、第二產業在湖北省的經濟發展中都占據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工業化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在湖北省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整體下降(表3)。由表3可知,第一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所占比例從2002年的16.8%下降到2010年的13.4%,下降了20.2%;而第二產業2010年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為48.6%,相比2002年的40.6%增長了19.7%。
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就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見表4。以城鎮、農村就業劃分,湖北省的城鎮就業比例從2002年的34.3%上升到2010年的45.6%,城鎮就業比例增加、農村就業比例下降11.3個百分點。以產業劃分來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比例從2002年的50.0∶21.4∶28.6變化到2010年的36.7∶28.7∶34.6。在城鄉統籌發展中,勞動力在社會各個產業間的轉移障礙是較為重要的問題。縱觀湖北省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現第一產業占生產總值比例下降20.2%,低于第一產業就業比例下降的26.6%;而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例增加19.7%,低于第二產業就業比例上升的34.1%。這反映了就業結構的變化與產業結構的變化趨于一致,勞動力在產業間的轉移障礙有所減少,實現了第一、第二產業勞動力的良好轉接。
綜上所述,從經濟發展狀況分析,在和諧社會構建中,湖北省的城鄉居民收入都在穩步上升,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減緩,這是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動產業一體化向成熟階段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從產業比值來看,隨著農業和工業產業比重的互動變化,湖北省的產業結構在產業一體化道路中得到了優化,工業、農業產業之間的發展日趨和諧、互補互促。從就業結構來看,近年來湖北省的各產業間的就業比例變化與產業間自身比例變化相一致,勞動力在產業間得到了良好轉接和有效配置。盡管湖北省在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但無論是從經濟狀況還是從產業結構狀況來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實現了城鄉產業一體化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3 湖北省城鄉產業一體化的路徑選擇
3.1 湖北省城鄉產業一體化的動力機制
我國城鄉產業一體化的發展動力來源于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兩個方面,其中農業產業化是基礎動力,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核心動力[6]。通過農村農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城市探索資源節約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道路,共同推動我國城鄉產業一體化的和諧發展。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同樣是湖北省的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源泉。作為農業大省,湖北省的農業發展對全省的經濟、社會至關重要,更是實現城鄉產業一體化的基礎。湖北省的農業產業化道路要構建起農業、農村、農民與市場經濟的橋梁,既要順利進行好小規模經營,也要順應大市場的發展需求,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湖北省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農業和農村的基礎性作用。
湖北省的新型工業化是實現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目標的關鍵動力。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城市化成為了必然趨勢,良好有序的城鄉產業關系也是推動城市化以及城鄉統籌的必要保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首先要使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轉變,加快新型工業化的步伐;其次,構建新型工業化體系,強調創新發展,融合發展,走經濟、高效、節約和生態的工業化道路;最后,新型工業化道路要適應信息化和知識化的要求,以信息和知識引導工業化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統籌城鄉工業化發展必經階段,是農村城鎮化發展、農民市場化成長、農業技術化轉型的重要力量,進而實現城鄉產業的協調發展。
3.2 湖北省城鄉產業一體化的發展路徑
在和諧社會的科學產業觀的引導下,湖北省城鄉產業間的開發程度逐漸增強,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成為重中之重。湖北省的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要突破傳統的思想觀念,打破工業農業分離的框架,堅持城鄉統籌的根本方針,協調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格局,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針對湖北省城鄉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3.2.1 實現城鄉產業間的良好轉接 在堅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科學布局、合理分工、優勢互補、聯合發展”指導思想下,湖北省的城鄉產業一體化必須實現城鄉產業間有序轉移和承接,逐步實現國內城鄉產業的階段性轉移,重視國內外產業的轉接。
第一,逐步實現城市產業向農村產業的轉移。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發達國家向我國進行產業轉移的結果。除了國內外的轉移,湖北省的城市產業還應該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郊區和廣大農村地區轉移,充分發揮農村的勞動力優勢,進而實現資本、勞動力乃至技術的流動[7]。在新農村企業建設中,加大引進城市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科研產業、金融產業等服務業,構建信息化、科技化的新型農村。另外,政府要加大對農村資本的支持力度,積極鼓勵城市資本向農村自由流動,增加農村發展中的工商資本和民間資本力量,擴大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豐富農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第二,農村產業有選擇地承接城市產業。進行轉移的城市產業多為不再適合在城市發展、經濟效率有限的產業,將它們向農村轉移實質上是為其尋找新的發展平臺。面對城市轉移過來的產業,農村產業任務艱巨。農村地區要認清自身的產業優勢和了解不同產業的共性和特性,設計針對性的發展策略;要站在戰略高度,積極推動鄉鎮企業的創新發展,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大對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的重視,以適應城市產業的發展格局,形成城鄉分工明確、區域特色明顯、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的產業格局。具體來說,要考慮轉移產業自身的生產能力以及所處的發展階段,創造適合其發展的環境;另外針對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制定不同的發展戰略,對于基礎較差的產業,繼續重點培養勞動密集型產業,以此作為未來產業結構轉型的基礎;對于有一定發展成果的產業,可適當地進行產業承接,適當引進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企業;對于發展較為成熟的產業要加快產業化進程,促進產業升級。
第三,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應與國際接軌。湖北省的城鄉發展中面臨的資金、技術、資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與國際接軌,借助全球化的信息和市場條件,為湖北省的城鄉產業一體化提供環境和資源幫助。因此,城鄉產業發展還應該將城鄉市場發展到國外,提高技術創新和自主成長能力,提升城鄉經濟的對外開放水平。
3.2.2 加快培育城鄉間的關聯產業 從根本上說,統籌城鄉發展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城鄉產業間的良性互動實現城鄉資源最優配置,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就應該加快城鄉間的產業聚集,加快培育城鄉之間的關聯產業。從整體上來說,在城鄉產業關聯發展中,要建設城鄉產業間的協作系統,在空間上實現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服務業之間的地域結合,以產業為橋梁形成城鄉之間的有機聯系。具體來說,政府要制定整體性的城鄉關聯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通過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之間的強強聯合促進農業和工業的結構升級,延伸農村的產業鏈條,從而探索出一條經濟效益高、城鄉發展聯動性強的新型產業化道路。
3.2.3 充分發揮城鄉產業的特色 統籌城鄉發展并不是城鄉產業一致化發展,而是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實現資源和要素的互補,建立城鄉要素有效流動的協調互助發展機制。城鄉統籌發展離不開城鄉各自的特色優勢,通過城鄉產業的互補性發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一方面要以創新的制度和思路加大對“三農”產業的扶持,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經濟。縣域經濟是農村產業化發展的重要環節,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切入點。另一方面,城市產業則要重視資金、資源、技術、信息和勞動力的要素能力,根據城市自身的特色劃分主導產業,并且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帶來的技術優勢,挖掘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潛力[8]。
3.2.4 探索城鄉特色產業集群道路 在統籌城鄉特色產業道路的基礎上,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培養特色的產業集群,走集約化的產業之路。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工業道路不再適應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環境,集約化的工業道路要求實現產業的內聚外引,工業農業聯合,推進關聯企業的集群發展,實現城鄉產業的資源、信息和知識共享,走高科技、城鄉特色的集群化道路。
4 結語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追求全面、協調發展的戰略目標,統籌城鄉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而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無疑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和關鍵,符合時代要求和現代化建設規律。在和諧社會的視野下,湖北省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城鄉產業發展結構不協調問題仍然存在。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道路中應重視產業間的轉接和傳承,大力培育城鄉關聯產業,充分發揮城鄉產業特色,在融合中縮小城鄉產業差距,從而推動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自濤.統籌城鄉經濟發展[J].社會主義研究,2004(4):104-106.
[2] 李邦銘.馬克思恩格斯城鄉關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長沙:中南大學,2012.
[3] 趙立新,關善勇.特色產業集群與城鄉一體化[J].當代經濟研究,2006(2):30-32.
[4] 李作戰.科學發展觀視野下我國應對全球產業轉移的路徑[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7,17(4):82-85.
[5] 陳明生.我國城鄉產業轉移的機制和對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191.
[6] 牛 勤.以新型工業化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思考[J].寧夏黨校學報,2008(3):57-60.
[7] 陳明生,康琪雪,趙 磊. 我國城鄉產業轉移的動因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8(12):28-36.
[8] 李曉冰.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7(11):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