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高層要求,我國“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但是如何終身追究,卻還是一個問題。這些年在國內,官員在任期間發生重大環境事故,追責相對容易;而一旦升職、離職或退休,責任追究往往不了了之。另外,有些被環保問責的官員,問責之后要么是異地為官,要么是過段時間再復出。
以上的這種現象亟待改變,否則環保責任追究就是一句空話。現在,中央高層要求環保責任終身追究,也需要做出明晰的具體規定,比如環境責任追究制度的對象范圍是什么,最主要對象是哪些群體;“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包括哪些具體情形;“造成嚴重后果”的判斷標準是什么;“終身追究”包括哪些情形;責任追究的程序怎么設計等等。這些沒有具體規定,終身追責也難以起到有效的作用。
環保責任之所以要終身追責,是因為有很多環境問題包括管理和決策所造成的后果具有滯后性,有很多都有較長的潛伏期,當其巨大問題顯露出來時,往往已經過了很多年。這樣終身追責面臨的一個現實難題是,當若干年以后受到影響的人群及社區實施追責時,由于信息的不公開,他們常常無法了解當初是誰管理、誰決策的。因此,我國的環保決策,必須要實施全面的信息公開,有公眾的參與,建立完善的制度,讓決策過程公開透明,比如對一個重要的環保項目,是如何進行環評的,環評是誰做的,項目是誰審批的等等這些信息,都應該公開,這樣在將來追責時才能找到責任人。
當然,我們也還要防止一些集體決策的項目最后無法找到責任人的現象。這些年,我國生態環保領域的一些項目在多年以后出現巨大負面效應以后實施追責時,往往面臨的一個尷尬現實是,當初的決策或者環評是集體作出的,結果導致追責時出現無人承擔責任的局面。
在重大項目中,集體決策是一種重要方法,其可以防止個人業務失誤或者獨斷專行造成的后果。但是集體決策的過程也需要予以規范,需要明確責任人,明確參與者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從而避免在集體決策的帽子下面誰也不承擔責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