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頻道《是真的嗎》節目播出了一個短片,將從肯德基、麥當勞、真功夫三家分店購買的冰塊拿去檢測,發現其中的菌落總數不僅超出國標,而且比馬桶水更高。那么,這一實驗真的能證明冰塊比馬桶水更臟嗎?
央視財經頻道的這檔節目播出后,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極大關注,有人驚呼“再也不敢吃冰塊了”,但是,很快有專業人士指出,央視工作人員對于冰塊樣品的采集、保存、送檢過程沒有遵循嚴格的操作規范,因此它的檢測結果也很可疑。
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項目主管阮光鋒認為,檢測微生物指標的食品采樣幾乎是食品安全檢測中要求最嚴格的,首先要求就是必須無菌操作,避免污染,如果樣品在采集過程中被細菌污染,出來的結果是不可靠和難以令人信服的。這就要求采樣時的采樣器、容器等應無菌、清潔;樣品在取樣和轉移時也要保證無菌;樣品采集后到檢測之間的時間也不能太長,否則可能導致細菌增殖,影響結果。
具體到央視的這次檢測過程,其取樣是在快餐店的柜臺上,人來人往受細菌污染的可能性很大;采樣冰塊先放到可樂杯中,中間再轉到無菌袋,這個中間操作和環境都有可能產生污染,因為放了冰塊的可樂杯外壁肯定會有冷凝水,在把冰塊從可樂杯中倒入無菌袋時,如果可樂杯外壁碰觸到了無菌袋內部,極有可能有外壁的冷凝水混入污染了,空氣中也存在細菌,可能污染樣品,“嚴格的操作應該是用滅菌的鑷子在無菌環境中把冰塊夾進無菌袋。”阮光鋒表示。
此外,央視選取了“馬桶水”這個極富沖擊力的參照物,也值得探討。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鐘凱表示,馬桶水也是自來水,只要是自來水就要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而自來水里有余氯殺菌,細菌當然就少。而且,央視在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采的馬桶水,從視頻中看,應該是蹲坑,這種反復沖過的水和自來水應該沒有太多區別,如果是好久沒沖過了,再取樣測定,結果肯定截然不同。
事實上,馬桶如果選得好,也確實稱得上“干凈”,國外曾有媒體做過類似實驗,發現牙刷、鍵盤、鼠標、手機以及各種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細菌都比馬桶更多,而且,如果按新聞中的這種操作方法,我們的口腔都遠不如馬桶干凈。
該檔節目的制作人員在回應專家質疑時表示,節目是“為了還原消費者的正常購買路徑,而不是進行冰塊的無菌實驗”。但是,無菌操作是國標《SB/T 10017-2008 冷凍飲品 食用冰》所規定的采樣要求,如果不能按照國標進行操作,再指證冰塊的菌落總數“超標”,已經是不合理的。
節目中,菌落總數超標的危害也被放大了。鐘凱認為,菌落總數是細菌污染水平和衛生質量的指示劑,超標只能說明這些快餐店存在衛生隱患,生產操作可能不夠規范,食品衛生狀況有待改進。實際上,菌落總數在國際上通常被企業用來進行生產過程的規范控制,很少用來判定食物是否合格。
而菌落總數超標的食品也不見得會導致痢疾拉肚,畢竟菌落總數代表的主要是“雜牌軍”,它們在人的嘴里、臉上、手上、空氣中到處都是,導致腸道疾病的還是以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為代表的“精英部隊”(即致病菌)。而在此次檢測中,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未檢出,大腸桿菌也符合國家標準。
節目播出后,肯德基、麥當勞、真功夫均發表了致歉聲明,對此,節目組在微博上評論這幾家企業“一直在道歉 從不曾改變”,但也有媒體人指出,企業不管有沒有問題,出于各種考量,先出來道個歉也很正常,相反,這次真正應該道歉的央視。
阮光鋒認為,此次食用冰事件,表面上在用數據和“科學”的食品安全檢測實驗來揭示食品安全問題、批判快餐店的食品安全現狀,實際上卻是用錯誤的實驗設計和操作吸引眼球,這樣的實驗得到的數據和結果都是沒有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