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超市為提高經濟效益,降低人工成本,而又不相應地提高超市安全保障,而是強制使用了自助寄存這一方法。超市在這之中提高了經濟效益,但是消費者因之而產生的寄存物品丟失的后果,卻要消費者自己承擔。這何其不公,消費者應該加強自己的維權意識,讓交易關系變得公平與合理。
關鍵詞:超市;自助寄存;保管合同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285-02
一、超市自助寄存物品丟失問題概述
在如今人們的生活當中,大大小小的超市充斥于人們身邊的角落,給人們的生活提供著諸多的方便。超市的經營者也在不斷地完善超市的設施,提高其服務水平,近年來,在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的自助寄存服務即是表現之一。對消費者來說,超市提供的自助寄存服務方便了自己,但消費者可能不知,這同時也可能給自己帶來風險,即如果消費者自助寄存的物品丟失,那么超市會拒絕承擔責任,而是由消費者自己承擔這一后果。而在消費者心目中,對此風險認識卻是不同的。通過筆者對數十位使用超市自助寄存柜的消費者的抽查詢問,他們90%以上都認為在超市丟失的自助寄存物品都應由超市賠償,而他們的理由大部分是因為寄存物品是超市的強制規定,丟失的責任就應由超市承擔。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果在超市自助寄存財物丟失了物品,而去法院起訴超市,要求超市賠償,那么請求多半會敗訴。
舉一個在現實中發生過的案例:在2006年10月1日下午,李某到一大型超市購物,將一個皮包(里面有現金5 310元)和一把雨傘存入了該超市的22號自助寄存柜內,李某購物結束后,持該店自助寄存柜的密碼條找到該超市的工作人員,稱無法打開箱子,超市工作人員將李某指認的箱子打開后,發現里面是空的,李某隨即向公安機關報案無果。心有不甘的李某要求超市賠償損失,遭拒后訴至法院。最后法院認為該案件屬于無償借用合同關系,超市不存在安全瑕疵問題,所以李某的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
通常在這種案件中,法院的理由主要是消費者與法院實質上訂立的是一種 “無償借用合同關系”或“無償保管合同關系”。如果性質上認定自助寄存是一種無償保管合同關系,那么根據中國《合同法》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所以消費者在自愿使用寄存柜的情形下,超市雖有一定的注意義務,但是,這種義務很低,因為在表面上使用是無償的,所以自助寄存物品一旦丟失引起糾紛,那么除非超市方有重大過失,否則法院一般不判超市賠償。如果消費者以《消費者權益保障法》中規定的,“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服務和商品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為由起訴,也會因為在實際中這條規定很難適用和操作而面臨失敗的風險。換句話說,超市方只要證明自助寄存柜沒有質量問題,是合格產品,恐怕法院便會認定其提供的服務和商品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而如果性質上認定自助寄存是一種無償借用合同關系,對消費者會更加不利。因為借用在合同法上屬無名合同,且為無償合同,除非借用物本身存在質量缺陷,否則風險應由借用人承擔。如此一來,無論是認定自助寄存一種 “無償借用合同關系”還是“無償保管合同關系”,如果超市不是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那么自助寄存物品丟失后的責任就由消費者承擔。
那么,事實上真應如此嗎?我們應作一全面系統的分析。
二、超市經營者采用自助寄存的經濟原因
超市最早起源于1930年的美國紐約,是由美國人邁克爾·庫倫(Michael Cullen)開設的第一家超市——金庫侖聯合商店。而超市文化傳進中國大陸最早是在20世紀90年代,在最近二十幾年里,超市在中國發展迅猛。據調查,中國每個市最少有5~6家大型知名超市,其中并不包括一些中小型超市,如果把中國所有超市全部清算出來,那將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在這些超市之中,它們大部分都采取了強制自助寄存這一經營方式。
中國超市之所以使用強制自助寄存這一規定,是因為它們要降低消費者在購物的過程中盜竊超市物品這一風險。但是在它們把風險降低時,卻使消費者自助寄存物品有了被盜的風險。這是一種非常明顯的風險轉移行為,超市在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時,卻只用付出及其低廉的成本—— 一個小小的儲物柜。這對消費者絕對不公平,也不合理。
超市文化由外國傳入中國,但是可能由于各種原因,中國的超市與國外的有了一些區別。而自助寄存就是其中的顯著區別,在美國、澳大利亞等最早流行超市的國家,他們的超市就根本就沒有強制自助寄存這一規定。在這些國家,他們通過完善的監控設備,把超市物品被盜的風險降低了,也沒有給消費者帶來困擾。一脈相承的銷售場所,卻為何有如此大的差別,這不得不說是中國超市在發展中的一種畸形。
在中國,為何超市經營者們沒有采用國外的監控方法,而是用自助寄存柜這一方法呢?說到底,還是利益的關系。據了解,中國超市大部分是占地一到二層的中小型超市,他們的經濟實力與經營素質并不高,如果要在這樣的超市安裝一套完善的監控設備,那至少需要10~20個攝像頭,外加一些輔助儀器,還有必要的設備維護、人工看管、儀器占地等等;而一個攝像頭的賣價一般是300元~600元人民幣,再加上輔助儀器的價錢、人工費等等,這對超市經營者將是一筆龐大的開支,而采用自助寄存的方法就沒有這么多的支出,僅僅一個小小的儲物柜就可以代替這筆龐大的支出,而且在法律上并不存在任何問題,這讓超市經營者何樂而不為呢?
三、超市自助寄存物品丟失責任分析
筆者認為,消費者在超市自助寄存物品丟失,超市應當承擔責任。理由如下:
首先,超市承擔責任符合大多數公眾的正義觀。為什么超市消費者大部分都認為超市強制自助寄存物品丟失后,該責任應該由超市承擔,這就說明一個問題,社會大部分人群的道德觀、潛意識都認為超市應該為自助寄存物品丟失的責任承擔后果,這一處理方法是符合大眾的觀念與需求的。法律維護的是大眾的利益,當它偏離這個核心時,就值得我們警惕了。正如中國一直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科學發展觀里表明的中心思想一樣,“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① ~②所以在超市自助寄存問題上,我們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在以往的有關案件審判中,它的結果是否符合現代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否符合發展的必要,是否符合社會大部分人的利益?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同樣的開設超市,同樣的經營理念,在國外就為什么沒有超市自助寄存物品丟失責任的糾紛呢?難道說是我們超市經營方法與經營理念超過了國外,比他們更先進了,比他們更優越了,法律規定比他們更細致了,就導致我們超市的有關法律問題比他們更多了,筆者認為不是這樣的。因為通過很明顯的比較,中國的經營方式與有關法律規定,并沒有顯現出其先進性。所以我們可以逆推得到這樣一個結論,是我們國內的超市發展存在問題。那么再來分析,究竟是消費者的問題還是超市經營者的問題?先說消費者,同樣的購買商品,同樣的行為,與國外的消費者無任何不同,那么責任就肯定不在消費者身上了;再說國內超市經營者,國外的超市為什么都能安裝好完善的監控設備,而避免國內的自助寄存物品丟失糾紛。同樣的消費,中國的消費者卻要比國外的消費者多承擔風險,如果說這是由客觀經濟因素影響的,人力無法改變,那都可以理解,但是這個問題明明可以避免,可以改變,那為什么還要讓它存在,而不去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呢?法律的制定不就為解決社會矛盾而服務的嗎?在超市經營方式的問題上,它的發展趨勢必然會向國外的經營方式靠攏,自助寄存必將被淘汰;但如果我們等到市場去自發地進行調節,就將激化許多不必要的社會矛盾。法律的作用之一不就是對經濟的一種宏觀調控嗎?那么中國的法律為何不先經濟調整一步,讓這個矛盾提早得到解決呢?
其次,超市自助寄存實質上并不是無償的。在超市自助寄存案件審判中,消費者敗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種寄存是無償的,但是這里面的“無償”真的是無償嗎?如果超市經營者真的這么好心,那么它為什么要求銷費者強制寄存呢?超市作為一個營利性組織決定了他不可能做出對它經營沒有利益的事情。所以在超市自助寄存糾紛上,超市主張自助寄存是一種無償的行為,這就非常的讓人懷疑它的真實性。超市的自助寄存柜的設立;一方面是為了轉移風險,另一方面是為了吸引銷費者購物的欲望。所以筆者認為,消費者在超市進行了一定的消費,那么就包含了對寄存柜費用的支付。也就是說,消費者已經整體上為自助寄存服務“買單”了,是有償行為。
最后,超市自助寄存是強制性的行為。筆者認為,如果超市是實行強制自助寄存這一經營方式,而非消費者自愿自助寄存,那么超市就應為其強制使用這一經營方式付出代價。只要是強制自助寄存,那么超市就有了重大的過錯;因為這是超市的經營方式存在錯誤,如果像國外那樣用完善的監控取代儲物柜寄存,就不會有自助寄存物品丟失矛盾的產生。且消費者又在超市進行了消費,那么超市就不是無償對消費者的自助寄存物品進行保管。因為無償保管的前提是合同雙方必須是自愿的,且保管方沒有獲得任何的利益,這樣才能主張是無償保管。在超市自助寄存這個問題上,超市為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并不是消費者自愿享有的,且超市通過自助寄存間接獲得了利益,這種利益只是比較隱性,還未得到人們的重視。而超市經營者就是通過這種方法規避了法律的責任,所以當物品存入了儲物柜后,就應認為委托人把保管物轉移給了保管人;而后消費者在超市中的消費就應視為對保管費的支付。就好像你買的商品都是稅后商品一樣。既然超市的寄存行為是有償的,且存在過錯,那么根據中國《合同法》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超市就應該對自助寄存物品的丟失,承擔賠償責任。
總之,法律追求的是公平、正義、合理的社會環境,在法學原理中,公平原則是其核心。在超市自助寄存糾紛中,經營者占據資金雄厚的優勢,他的地位屬于強勢的一方;而消費者因舉證困難、資金缺乏等各種原因導致其弱勢的地位。所以,從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等方面考慮,消費者的權益應得到加強,畢竟這符合發展的趨勢。對超市經營者多一點要求,讓其盡最大可能地實現“讓消費者滿意,讓消費者放心”這一服務宗旨,這是我們法律所需要督促的。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