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人的城鎮化中“人”的主要組成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的現實需求與當前政策具有密切契合性:就業看重發展與高質量就業的契合,對城市的認同度高與農民工市民化的契合。職業教育是實現農民工需求與政策契合的現實選擇,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要從通用性素質教育和專用性技能培訓兩個角度展開。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039-02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工業化加速發展期,繼以基礎設施建設和擴大城市規模為主的城鎮化之后,2012年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的理念。本文認為,總數約為1億人左右、占全部外出農民工總數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是人的城鎮化中“人”的主要組成部分。因為,從職業角度來看,“新生代農民工”已經不是農民;在城鎮化的背景下,他們的最終歸屬將是市民。
一、新生代農民工
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學術界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界定存在分歧,但基本都認為是年滿16周歲且1980年以后出生,在城市工作生活而沒有取得該城市戶籍的中國大陸地區居民。這一群體的3/4沒有農業生產的經歷和技能,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曾煜(2010)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具有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高、工作耐受力低的特征;廉思課題組(2013)認為,作為從農村遷往城市的青年人,“新生代農民工”具有非穩態遷移的特征:具有城市、鄉村雙重邊緣人的角色;政治參與意識強烈;耐受力較強,抗爭力較強;輿論表達銳化,爭取話語權利等群體特征。2013年,“殺馬特強子”、“殺馬特龍少”等微博紅人,塑造了來自農村或城鄉結合部的“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殺馬特”形象,體現了社會公眾對這一群體的文化歧視。
綜合以上,說明這些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客觀上成為轉型社會中頗具爭議的群體。他們沒有務農的經歷和回鄉的愿望,就業看重發展,希望融入城市社會;他們對社會的未來需求與人的城鎮化理念相吻合。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需求與現實政策的供給具有契合性
當前,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研究很多,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關懷研究、價值觀研究、政治參與研究、創業研究和城市實踐研究。但是,明確“新生代農民工”的現實需求和當前政策供給之間的契合度并有所作為,使他們能夠穩定地安身立命于城市,加速推進“人的城鎮化”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就業看重發展與高質量就業的契合
相比于改革開放之初的第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不認同,希望通過進城務工來實現身份和命運的轉變;他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8年,學校教育和父母的呵護,使他們缺乏思想上和身體上的吃苦耐勞精神。在就業過程中,他們更看重職業的發展前景,希望通過打工來改變命運;希望掌握一技之長,通過穩定就業實現在城市立足;即希望通過高質量的就業來實現身份、地位和文化等發展理性的提升。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就業觀。那么,什么是高質量就業?人社部副部長信長星(2013)認為,高質量的就業是在宏觀層面充分的就業機會、公平的就業環境和合理的就業結構。丁大建(2011)認為,高質量就業需要從勞動者的付出和所得兩個方面來看,應該包括勞動者的合理工資和勞動時間等在內的“體面勞動”和包括勞動者工作責任心和職業道德在內的高質量勞動兩個方面;雙方互相依托、互為因果。
具體到“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微觀領域,高質量就業在一方面是要保證他們有業可就,就業中沒有行業歧視和不公待遇,能夠和城市居民公平的分享就業機會,就業后能夠享受到《勞動法》所賦予的勞動者的合法權利,包括合理的工作時間和工資待遇、休息休假、勞動安全和衛生權、社會保險等權利,通過就業領域的和諧推進社會的和諧;另一方面是新生代農民工要在包括知識、技能和經驗在內的外在職業素質能夠保證提供高品質的勞動,包括工作態度和責任心在內的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能夠勝任崗位要求。
(二)對城市認同度高與農民工市民化的契合
“新生代農民工”一般從學校畢業后就直接進城,或從小就隨父輩進城務工并在城市里長大,對土地的依賴情結淡漠,對城市的認同超過了對農村的認同,渴望在城市永久居留,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均以城市為坐標。而對“90后新生代農民工”嘲笑性的“殺馬特”稱謂體現了這些城市的外來者試圖接近城市文化的努力的失敗,他們被譏諷為中國社會“21世紀的閏土”。因此,他們客觀上需要外在的幫助使他們更快地明確自身定位、融入城市社會。
2010年,中央在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就是不僅要在數量上要實現相當部分農民工身份、工作的轉化,而且要在質量上要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交往、價值觀念、社會保障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其實質就是“人的城鎮化”。
三、職業教育——實現新生代農民工需求與政策契合的現實選擇
依據新生代農民的平均年齡僅23歲左右,可塑性強的特點;順應新生代農民工的需求與現實政策的契合;結合新生代農民的現實需要:31.2%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工作之余選擇學習,56.2%的人希望當地有關機構能組織開展各種技能培訓,在農民工培訓“陽光工程”的背景下,通過教育部門和勞動部門的科學統計和預測,利用現有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資源,對有進一步學習知識和技術愿望的新生代農民工開展短期或系統培訓,增加他們的人力資本,為他們的職業拓展奠定基礎。這是市場經濟條件提高個體就業能力的根本途徑,也是社會轉型期政府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職責所在。
(一)通用性素質教育
新生代農民工是從經濟社會相對發展滯后的農村來到相對發達的城市的外來者,他們的心理層面、文化精神、家庭背景和現有條件與城市居民的差異,使他們的思想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處于一個焦慮和不適應狀態。在職業教育中,通用性素質教育主要是使新生代農民工熟悉社會化大生產協作的生產要求,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改變價值觀念,樹立市民意識,獲得適應社會能力、應對工作壓力能力和維護基本權益的能力。
近期,吉林、山東、四川、遼寧、黑龍江、湖南、貴州等省接連發生的8起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昭示了職業安全和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暴露了職業場所消防安全教育和職業崗位規范教育的不足。那么,在城鎮化進程中,為剛剛進入職業生涯的新生代農民工提供職業安全知識教育就具有了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依托現有的成人教育學院、中高等職業學院和廣播電視大學,增加人生觀、價值觀、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法律法規、心理健康、團隊合作領域的理論和案例,發展新生代農民工的健康人格和綜合能力,提升人的境界。
(二)專用性技能培訓
現實中,認識水平和經濟因素共同制約新生代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他們的工作技能是在工作過程中通過模仿學習、摸索學習獲得的,技能的增長主要通過干中學和熟練程度提高來實現。但是,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理論指導和實踐培訓是快速熟悉一個行業或一個崗位的捷徑;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職業教育,掌握一技之長;然后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更快地成長為適應工作變化和有職業前景的技能型人才。為此,職業教育需要敏感回應地區經濟社會的需要,其專業布局結構必須著眼于地區產業結構調整。
在職業教育的具體操作中,組織方式和教學時間安排具有核心意義。從組織方式來看,可以借鑒2007年以來,上海市教委對組建和引導行業協會和區域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經驗,通過本行業的企業參與,形成行業職教集團和區域職教集團縱橫交錯的“大職業教育”新格局;在教學時間安排上,借鑒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學員約40%的時間在職業學校學習,約60%時間在企業實訓操作的教育模式。職業教育的學校課堂著重講授文化課、專業理論課并解答疑惑;在企業實現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從人力資本投資角度拓展農民工的生產和生活空間,為城鎮化的推進做好人才鋪墊。
參考文獻:
[1] 全國總工會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008e3d5b9f3f90f76c61b0d.html。
[2] 廉思,馮丹,焦若水.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13)No.1[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5):58-79.
[3] 曾煜.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訴求及實現路徑[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0,(4):15-19.
[4] 張天潘.“殺馬特”:一個被需要了解的存在[J].南風窗,2013,(4):92-93.
[5] 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結構和特點[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10310_402710032.htm.2011-03-11.
[6] 丁大建.論就業質量與就業的職業化[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1,(3):3-8.
[7] 李娟.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觀調查[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58-62.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