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儲糧河南分公司自2009年5月開始試點、2010年春全面鋪開三農服務社建設以來,三農服務社的發展狀況一直受到社會各方的關注。通過對三農服務社發展狀況的深入調研,總結其成效及問題,為三農服務社更好的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三農服務社:農業服務;農業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F3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046-03
農村微觀經濟組織是構成農村經濟機體的重要經濟細胞,農村經濟是否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細胞是否有活力。三農服務社作為重要的農村微觀經濟組織之一,其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對于整個農村微觀經濟組織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三農服務社的發展現狀
為了更好地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服務“三農”的精神,中儲糧總公司制定了“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中國糧食流通主導產業鏈”的發展戰略,中儲糧河南分公司正是在國家政策和總公司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提出推行“三農”服務社建設的新型農村產業化發展模式的構想,通過“三農”服務社,服務“三農”有了具體的載體,不僅有利于實現糧食購銷渠道的暢通,也有利于滿足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對于促進新農村建設、體現中儲糧企業宗旨價值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三農服務社的發展規模
三農服務社發展至今,合計建成三農服務社7 128家。三農服務社的建設與運行表明,對原有糧食收購網點的組織整合與功能升級所形成的新的集糧食收購、食品百貨和農資銷售、農業技術與土地流轉服務、信息與文化傳播于一體的,終端鋪設到萬村千鄉的服務于三農的利益聯合體,是新農村建設的一種創新型組織形式。三農服務社建設,既是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實現“兩個確保”①和“三個維護”②,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流通主導產業鏈發展戰略的有效載體,又是對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安全為代價實現“三化”協調發展路徑的務實探索,是對中原經濟區建設和中部崛起的有益詮釋。
(二)三農服務社的服務體系
在國家倡導構建新型農業服務體系的大背景下,中儲糧三農服務社的運作模式是通過培育管理組織系統,推動銷售網絡和農業生產服務系統的發展,促進以糧食流通為主導的產業鏈的延伸。三農服務社的服務體系是制度上的一種創新。三農服務社作為一個專業化的組織,其創新點主要體現在商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方面,最終促進農業進步。
商品流,中儲糧臨潁直屬庫將商品配送分為定期配送、預約配送、緊急配送和商品調換,建立好糧食收購、農資銷售和日用品配送等方面的物流體系,開辟綠色通道,為商品流的快速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信息流,為農民提供農技服務服務和信息服務,保證農戶提出農業技術服務后,及時予以指導,自己不能解決者及時協助農技人員予以指導。
資金流,以固廂鄉為例,資金結算部配備有POS機,轉賬電話,點鈔機等金融服務手段,并大力開展非現金結算業務,為售糧農民提供便捷、安全的全方位服務。信貸服務部門由臨潁縣農行直接派駐工作人員,義務為農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政策咨詢,現場辦理銀行折、卡,通過專業個性化一對一的顧問式服務,創造涉農貸款的服務平臺。
(三)農戶對三農服務社綜合服務的滿意度
在對三農服務社所提供綜合服務的農戶滿意度調查中,本課題組總計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553份,其中有效問卷506份,總體有效率為84.3%。在農戶對三農服務社綜合服務滿意度調查中,農戶對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服務滿意度最高,滿意比例占42.8%;不滿意比例占7.9%高滿意度的原因主要是三農服務社在農業生產資料的進貨渠道上由中儲糧進行配置,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有質量的保證,同時價格也占有較大優勢。農業科技服務的農戶的滿意度最低,主要是三農服務社缺乏自己的專業技術人員,聘請專家的成本較高。農業信息服務在滿意度排序中占第4位,主要是信息傳播途徑依然是傳統的口口相傳形式,不利于農業信息及時、準確的傳播。農機作業服務滿意和基本滿意的比重分別占39.2%和45.1%,主要是臨潁縣農機局為三農服務社提供了較大支持。農業產后服務農戶基本滿意,在滿意度排序中占中間地位。詳情如表1所示。
二、三農服務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三農服務社業務現狀堪憂
農業、農村和農民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的農業、農村和農民是全國的縮影,解決好河南的三農問題對全國具有舉足輕重影響。三農服務社從業務角度看,涉及糧食收購、土地流轉、金融服務、農業技術培訓、食品百貨銷售、農資組貨、農機農技服務等七大類業務,產業鏈的延伸將涉及商業、物流、食品加工、種子化肥、機械制造業等五大類行業。
但目前就三農服務社基層社而言,尚存在諸多問題,糧食收購存在資金、政策障礙;農資、百貨配送能力不強;土地流轉或托管發展滯后;農機農技服務、金融服務、信息和文化傳播有待加強。以至于三農服務社的七大業務得不到順利的開展,使其服務三農的能力及服務范圍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三農服務社又好又快的發展。
(二)三農服務社的經營狀況問題突出
三農服務社,在初級階段是一個集糧食收購、百貨和農資銷售、農機農技與信息服務于一體的終端鋪設到萬村千鄉的服務于三農的利益聯合體。通過實地調查發現,臨潁縣固廂鄉三農服務社主營業務主要有糧食收購、農資供應、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和農技服務。其業務狀況如表2所示。
(三)三農服務社的組織結構及管理狀況尚不規范
基層社布局不夠合理,主要設置在鄉鎮,并沒有深入到村莊;與中心社的關系不夠清晰。人力資源管理混亂;財務管理不規范;店面管理不夠科學。
中心社與三農服聯社、直屬庫、基層社的關系不夠清晰。人員管理不夠科學;財務管理不夠規范;信息管理滯后。
總體而言,三農服務社還面臨諸多問題,組織上要加強基層社與中心社的聯系。管理上要加強人力資源管理與財務管理,以降低系統內部風險。規范店面設計,使店面空間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美化店面,增加消費者的好感。其高級階段是一個以設在鄭州市的大型超市為冠、以覆蓋縣市兩級城市的中型超市群為干、以遍及全省的數以萬計的鄉村加盟社為根的大規模商業服務網絡。三農服務社的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所以在明確其建設的階段劃分與目標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設計三農服務社在不同階段的經營模式以及不同階段的推進措施。
(四)三農服務社基礎設施設置不完善
缺乏物流方面的專業人才;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缺乏完善的物流網絡和現代化的信息平臺,沒有面向交易、綜合服務的物流行業的完全電子商務。沒有整合農產品物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各個環節,并將物流產品供需資源數據庫與農產品流行業商業資源數據組織起來,為供需雙方及物流中心等提供方便、及時、準確的服務以及信息共享、交互、全程交易、決策支持、數據挖掘等功能。
三、發展三農服務社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
要加強宣傳,提高認識,營造全社會重視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大力宣傳三農服務社的先進典型(河南臨潁縣固廂鄉三農服務社)、取得的良好效益和存在的問題,使各級領導和廣大農民充分認識到“三農服務社”帶來的好處和作用,促使他們轉變觀念,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三農服務社”發展的良好氛圍。同時,要把引導扶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三農服務社)的發展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
(二)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建議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本著“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強化監管,穩步推進”的原則,出臺并落實相關扶持政策。一是設立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集中育秧、機械化插秧、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行業協會和專業大戶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二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和稅收優惠政策。在農業產業化和區域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發展大型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政策性金融和農村合作金融等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服務主體,采取貸款貼息、稅費優惠等方式,為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大戶等不同需求主體提供差別化、個性化服務。三是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建立以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的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擔機制,探索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保險品種。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激勵制度
要逐步建立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目標管理責任制,制訂考核細則,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組織化程度、作業覆蓋率和服務效果,以及農民對服務的滿意度列入考核內容,建立激勵機制,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同時,要加強對植保事故、農藥質量以及超越服務能力盲目簽訂服務合同導致服務不能兌現或不到位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事故的查處,把各類事故控制在萌芽狀態,避免或減少對農戶的損失,化解相關風險。在規范管理上,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行業協會的培育,鼓勵服務組織開展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管。
(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一要理性投資,不要盲目貪大求洋。要從企業自身實際和當地經濟發展環境和農民的需求出發,積極穩妥推進。二要把服務領域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延伸,向育苗、耕種、施肥、插秧、收割、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多領域拓展,讓從業人員一年四季都有事做,農用機械一機多用,穩定服務組織和從業人員收入。三要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和先進農用機械,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四要創新經營管理機制,形成合適的企業盈利。
參考文獻:
[1] 張屹.中央儲備糧業務管理信息化應用的規劃與設計[M].南昌:南昌大學出版社,2010.
[2] 王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研究[M].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
[3] 黃慧芬.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農業發展[J].農業經濟,2011,(3).
[4] 朱坤林.河南省三農服務社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