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城鎮化成為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鎮化發展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引導我國各地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基于城鎮化質量的內涵,參照國家城調總隊所構建的城市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選取21項測度指標,構建了衡量我國新型城鎮化形勢下的城鎮化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為驗證其合理性,基于Eviews6.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30個省市2011年的城鎮化質量進行了測度研究。并得出,我國城鎮化質量總體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良、中這兩個等級,其呈現由東向西遞減的趨勢。從研究結果來看,所構建的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一定合理性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城鎮化質量;主成分分析法;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065-03
引言
近年來,由于國際環境的改變,我國經濟面臨了極大的挑戰,經濟增長速度也持續放緩,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成為了當前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首要目標。針對城鎮化的討論目前在我國進行得非常激烈,城鎮化成為了熱點話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所提出的新型城鎮化的表述更為醒目,政府新一屆領導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曾多次指出,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是城鎮化;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的質量[1]。在中央經濟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由此可見,在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質量成為了關鍵,未來我國將要走的是一條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高效率、低能耗、輕污染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新型城鎮化建設下,提高城鎮化質量已經作為轉方式、擴內需、調結構、促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在這一關鍵時期,探究如何構建一個我國新型城鎮化形勢下的城鎮化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概述
在對我國城市化、城鎮化質量的研究方面,目前國內已經有諸多學者作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十一五”之前,對于城市化質量問題的研究在學術界非常的盛行。袁曉玲等(2008)以陜西省為例,對陜西省的各個市通過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指標,通過聚類分析、相關分析、因子分析等統計方法對其城市化質量進行了研究[2]。王家庭等(2009)通過以經濟指標、社會指標、環境指標、城市化水平構建了城市化質量測評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了各項指標的權重,對我國30個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質量進行了測度與分析[3]。然而,由于我國在城市化進程中重量不重質,許多政府官員將城鎮化理解為土地城鎮化、房地產城鎮化,各地出現了大規模的造城運動,使得我國許多地區出現了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景象。隨著我國大力提倡走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后,學術界開始將世界通用的城市化建設改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城鎮化建設,對于城鎮化質量問題的研究也成為了焦點。梁普明(2003)通過從七大方面對我國城鎮化的水平進行了測度研究,并得出,在國際上普遍使用的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標在我國是不合理的[4]。周一星(2006)文中,指出我國當前的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在總體上基本相適應,并提出未來20年我國城鎮化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但更應該多關注城鎮化的質量[5]。郝華勇(2012)以我國東部十省為例,從經濟績效指標、社會發展指標、居民生活指標、生態環境指標、基礎設施指標、空間集約指標、統籌城鄉指標7個方面,采用熵值法對我國東部10省的城鎮化質量作出了差異化評價[6]。陳明、張云峰(2013),通過總結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并結合國際通用的城鎮化指標評價體系,采用人文發展指數通過專家評分法對我國各省、各市的城鎮化質量進行了評價分析[7]。
從以上對我國在城鎮化質量問題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當前,對于如何衡量城鎮化質量這一問題引起了高度關注,且對于衡量城鎮化質量這一指標體系的構建,也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衡量城鎮化質量不單只是經濟這一指標所能衡量的,目前,城鎮化的核心也從經濟發展轉向了以人為本,重點在于人的城鎮化。在構建指標體系中,國內的許多學者在選擇三級指標上已經老化,例如,(文盲率、自來水普及率)這些指標并不能反映出我國的城鎮化質量。同時,在這些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學者選擇的是對我國部分省,或者是部分大城市,很少有學者以我國31個省市為評價樣本,且許多的學者采用的分析方法大都為主觀賦值法、聚類法、熵值法,鮮有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而且,在大多數的成果中也并未能突出新型城鎮化這一理念。因此,本文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上,以新型城鎮化作為宏觀背景,參照2005年國家城調總隊所建立的中國城市化質量指標體系,以經濟發展與“以人為本”作為主要指標選取的依據,構建了衡量我國城鎮化質量的指標體系。并以2011年我國30個省市作為樣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各省市的城鎮化質量作出測度研究。
二、我國現階段城鎮化質量測度的思路和方法
(一)評價思路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標最先是由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Ray.M.Northman)在1975年提出,他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作為衡量一國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的指標。由于其統計方法簡單、數據易于獲得,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成為了國際通用的指標。但由于中國人口眾多,且存在大量的人口遷移,90%的人口聚集在50%的地區,因此,單一的采用這一指標難以衡量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且其指標也未能體現城鎮化的質量。據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了51.7%,但相比世界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80%),以及與我國相同發展水平的60%,我國城鎮化水平并不高,且據有關專家測算,如果扣除流動的人口,我國實際的城鎮化水平只有35%左右。中國環保部此前發布的一份綠色GDP核算結果表明,2004—2009年,環境污染的代價已從5 118億提高到9 701億元。這說明,中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污染代價持續上升,這樣局面的出現,的確不是人們所期望看到的[8]。由此看來,我們不能將城鎮化簡單的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我國的城鎮化,而應該需要構建一個合理的、體現我國當前新型城鎮化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指標體系,對我國城鎮化質量進行測度。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構建城鎮化質量評價體系,在指標選取方面,本文參考了較為權威的2005年國家城調總隊福建省城調隊課題組所構建的中國城市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9],從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形勢下所提倡以人為本的角度考慮,構建了以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居民生活質量、社會和諧、民生保障為一級指標的我國省市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其選取依據為新型城鎮化質量的內涵,主要包括5點:(1)體現經濟的發展,之所以要推動城鎮化建設就是因為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能夠帶動經濟的發展,擴大內需,之所以要注重城鎮化質量,就是希望經濟能夠高效率、低能耗的運行;(2)體現居民的生活水平狀況,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城鎮化質量的高低,也進一步的體現了指標體系所強調的“以人為本”思想;(3)體現人居環境,即生態環境;(4)體現社會和諧,近年來我國都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5)能夠體現出政府對于民生保障的重視程度。因此,在城鎮化質量評價體系中,這五大要素不可或缺,通過這五大城鎮化質量的內涵體現,本文構建了如表1的評價指標體系。
三、測度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處理
為驗證其指標體系的合理性,本文選取了我國30個省市(由于某些數據缺失,西藏除外)作為評價樣本,從《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中查找了2011年我國各省市的各項指標值。由于本文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尋找相關數據時,統計年鑒并未直接給出,因此,對于有些指標的數據是筆者通過計算得出的。例如,由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文盲率并未能反映出居民的文化水平,因此,本文將高中及大專以上的受教育人數作為衡量居民所受教育水平。考慮到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且數量較多、統計單位不一,因此筆者使用eviews6.0將每項指標進行了標準化處理。
(二)主成分的確定與模型的構建
通過使用Eviews6.0對各項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如表2的結果。
本文根據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由表2可知,前7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7.11%>85%,因此,本文選取前7個作為主成分。
通過eviws6.0計算,得出各個省市各個主成分的值,以及各個主成分的解釋能力。為方面計算與數據結果的體現,筆者分別構建了主成分矩陣和各主成分解釋能力的矩陣,具體模型構建如下所示:
其中,矩陣An×k表示各個省市的主成分值。即ank表示第n個省份的第k個主成分值,矩陣Bk×1表示各個主成分的解釋能力,即方差貢獻率,bk1表示第k 個主成分的解釋能力。矩陣UQ n×1表示各個省市的城鎮化質量得分,即uqn1表示第n個省市的城鎮化質量的得分。
(三)模型結果的分析
根據模型(4)計算可得各個省市的城鎮化質量的得分UQ n×1,由于行數過多,不便于利用矩陣顯示,因此,筆者將其結果進行了排序,并采用表格的形式顯示,見表3。
從表3中可知,2011年城鎮化質量最高的為北京,其值為3.76,最低的為云南,其值為-1.13。由于文中所使用的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數據僅是一個相對值,而非絕對值。顯然對于以上分析結果,是符合現實意義的。北京市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其經濟得到高速發展是毋庸置疑的,近年來,國家不斷強調提高和改善城鎮化質量,許多高污染的企業得到了治理,工廠也實現了產地轉移,同時,北京市不但擁有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各種重點高校云集,且進入門檻比較高,這也在很到程度上改善了北京市的城鎮化質量。對于城鎮化質量得分最低的省份云南省,由于其地理區位偏僻、交通不發達、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教育水平落后,且在城鎮化過程中急于追趕國際大都市,許多官員為了提高所謂的城鎮化水平,就大力地搞投資開發,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大張旗鼓地新建多個機場。這種政績工程頻頻出現各類問題,其中昆明新機場已出現多次垮塌事故。由于其并不注重基礎工程的建設,引導和發展第二三產業,這種不顧經濟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最終只會成為城鎮化持續發展的障礙,導致其城鎮化質量水平不高。
為了對指標體系的進一步驗證,需要按照其得分高低對各省市進行歸類分析。由于其得分有正負值,因此本文采用的分類標準如下:UQ>=1,為很好,1>UQ>=0,為好,0>UQ>=-0.5為良,-0.5>UQ>-1,為中,UQ=<-1為差。即依次分為A,B,C,D,E五個等級。
根據表4的等級劃分并結合表3,得出我國30個省市的城鎮化質量等級劃分。具體見表5。
根據表5,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各省市的城鎮化質量主要集中在C級、D級,處于良、中這兩個等級。同時,從我國的東中西部來看,我國當前的城鎮化質量大致呈現從東向西遞減的趨勢。我國東部地區的地理位置優越,一般都處于沿海地區,交通發達,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其經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由于產業的轉移,許多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人居環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質量。對于有些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相比原來有所提高,筆者認為其主要有兩大原因:(1)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后,由于我國中、西部地區承接了東部地區的產業,使得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2)人口的大量遷移。但由于所承接的產業主要為高污染產業,這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這也促使其在文中所構建的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城鎮化質量得分不高。從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局面來看,根據本文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30個省市的城鎮化質量進行的測度研究結果是符合實際的,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本文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現實經濟意義。
四、結論
通過如上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結論:
第一,目前我國大多數省市的城鎮化質量等級主要為良和中等,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國城鎮化質量有待提升。同時,從現實的比較分析,也可以看出該項評價指標體系是比較合理的,體現出我國經濟發展與城鎮化質量的相互關系,較為合理地對我國當前的城鎮化質量作出了評價分析。
第二,對于我國當前對各地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的唯GDP論只會導致我國經濟的畸形發展。采用以上評價指標體系,有利于全面的衡量我國城鎮化的綜合水平,因此,其測度方法是具有實際意義的。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政治轉型的關鍵時期,在各地“兩會”期間,許多省市都提出未來要實現經濟的增長在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例如,河南省提出未來5年城鎮化率要提高到52%以上;云南省提出未來5年的城鎮化率要由目前的39.3%提高到48%。根據記者統計發現,共有12個省份的2013年GDP增速目標達到或超過12%,除天津外,其他均為中西部省份[10]。對于這些目標我們不得不再一次地提醒自己,不能盲目地追求城鎮化率量的提高,而不注重其質的提升。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注重有質量的城鎮化率,追求無水分的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 李克強.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2] 袁曉玲,王霄,何維煒,等.對城市化發展質量的綜合評價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8,(2):38-45.
[3] 王家庭,唐袁.我國城市化質量測度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9,(12):127-132.
[4] 梁普明.中國城鎮化進程的特殊性及測度方法研究[J].統計研究,2003,(4):9-15.
[5] 周一星.關于中國城鎮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規劃,2006增刊:34-37.
[6] 郝華勇.城鎮化質量的差異評價與提升對策——以東部10省為例[J].經濟探討,2012,(6):52-55.
[7] 陳明,張云峰.城鎮化發展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名城,2013,(2):1-19.
[8] 趙洋.霧霾之下考驗城鎮化質量[N].金融時報,2013-2-2(4).
[9] 張曉玲,等.建立中國城市化質量評價體系及應用研究[J].統計研究,2005,(7):15-19.
[10] 程金玉.地方兩會傳遞新氣象城鎮化治污幸福GDP成關鍵詞.新華網.2013-02-04 .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