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提出為更好地實現高職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新時期合格的高職人才,應該從豐富會計實踐教學內容、優化組合會計實踐教學方式、合理安排實踐教學環節、更新實踐教學手段等方面對2+1教學模式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操作技能進行培養。
關鍵詞:2+1教學模式;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操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145-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高職高專教育面臨著新挑戰,社會迫切需要復合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因而除了傳統的理論教學外,更要重視實踐教學。加強實踐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更深刻、更具體地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知識與技能,而且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2006年前后,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實施了2+1教學新模式,即兩年在校理論學習、一年在校外頂崗實習。那么,如何樹立新的培養目標,改革原有的教學方式方法,就是我們在教學一線工作的教師應該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2+1教學模式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會計專業主要培養在財會、金融行業第一線工作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財會、金融行業一線的會計、出納工作崗位對其人員的要求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基本素質
主要有:基層財會人員必須具備的思想道德品質,如忠誠、守信、敬業、愛崗、認真、負責等;懂得相關法律知識,能自覺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服務意識與合作精神;還必須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質,特別是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外語和計算機專業水平。
(二)專業能力
這主要包括五種能力:會計核算能力、財務管理能力、財務決策能力、會計電算化能力、專業英語應用能力。
由此,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滿足基層需要的應用型財務會計人才。從這一目標出發,高職高專會計教育應屬于以能力為本的教育,是為學生進入現實和未來市場就業或創業進行準備的職業教育。
二、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一) 對實踐教學的重視不夠
我國開展實踐教學時間已經很長,在理工類專業實行比較成功,但在會計專業實踐方面還有所欠缺。原因在于,一直以來大家認為會計專業應當以理論教育為主、實踐教育為輔,卻不知對于會計專業這一應用型學科,理論與實踐應當是并重的,兩者都要抓。對實踐教學重視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校認識不到位;二是學生不重視;三是社會各界對會計實踐不夠重視。
(二)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足
實踐指導教師的業務和經驗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實踐學習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會計實踐教學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取決于它是否有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高校的實踐指導教師除了要具備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外,還應同時具備實踐教學能力、相關實踐工作經驗、操作演示能力等相關技能。而目前我國高校對實踐指導教師卻沒有相關的要求,甚至有的高校配備的實踐指導教師還從未接觸過實踐,即使有的實踐指導教師有過相關的工作經驗,但也是曾經擁有。一方面學校對實踐指導教師在定期參于實踐方面沒有硬性的規定,另一方面教師由于教學安排緊張也沒有時間參于社會實踐,導致目前從事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很大一部分是不能滿足實踐教學要求的。
(三)現有實踐教學效果不佳
多數會計專業應屆畢業學生認為自己在實踐操作方面確實有所欠缺,承認不經過培訓確實不能馬上勝任財務工作。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現有的實踐教學效果差呢?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1.校外實踐教學模式
我國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但是這種模式并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其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實踐教學企業不愿接受會計專業學生實習,即使是某高校的實習基地,也會找各種原因搪塞過去;第二,財務工作的特殊性使的很多單位不愿接受外來人員進入財務室。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的很多高校建立的校外實習基地無法滿足學生的實踐需要,學校又迫于實踐教學的要求,不得不要求學生自己尋找實習機會,而很多學生也只是利用父輩的關系直接讓企業在實習報告中蓋章,造成目前社會實踐流于形式的現狀。
2.校內實踐教學模式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模擬實驗設備落后,滿足不了學生實踐的需求;財務軟件落伍、實踐指導教師工作經驗欠缺等軟實力方面也得不到保障。而且目前模擬實驗的開展,多是依據實訓教材要求學生按部就班、機械地完成教材要求的每一步,每個學生操作內容相同,結果相同,沒有差異的操作,勢必造成學生相互抄襲。加之對模擬實驗的考核多以考查課的方式進行,沒有考試的監督,學生更是將模擬實驗看作游戲。等等諸多原因造成目前校內實踐教學效果欠佳。
三、高職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高校會計實踐教學應體現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內容上的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和靈活性、技術上的先進性等特點。會計實踐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
(一)豐富會計實踐教學內容
高校會計實踐教學內容的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和靈活性是由高等教育/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的。因此,實踐教學的內容不僅包括主要課程如基礎會計、中級會計、成本會計等實驗,還應有相關課程實驗如審計、財務管理、金融、證券、貿易、統計等;不僅涉及到現有規則下如何進行會計記錄,還應有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的創新性的內容,如模擬會計環境(通貨膨脹、網絡公司等)的變化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影響,模擬企業集團合并報表的編制、模擬設計企業會計核算和管理信息系統,模擬特殊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等,培養學生的進行會計設計與創新的能力和意識;不僅要對專業能力進行培養,同時還應注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把職業道德的培養貫注在會計實踐教學之中。
(二)優化組合會計實踐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應根據具體的內容采用不同的辦法,有的應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有的應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其主要的教學方式有:
1.實物演示
投影播放、電視錄像、計算機多媒體等教學軟件演示,展示企業的財務部門的組織機構、憑證、賬簿、報表等會計資料,以大大提高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可理解性,壓縮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
2.模擬實驗方式
它是一種在校內實驗室里進行的以企業真實的業務資料模仿企業財會部門會計實務處理的仿真演練形式,如初級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審計等課程,在各課程學習階段可以作單項模擬實驗,等各課程學完后也可作綜合模擬實驗。模擬實驗按內容分有單項模擬和綜合模擬;按模擬采用的手段分有手工會計模擬、會計電算化模擬和網絡會計模擬。
3.案例教學方式
它是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企業的實際案例,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這一教學方法變學生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和內化知識,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4.項目設計方式
這是一種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親自動手、相互協作完成某一實際或模擬系統設計,并撰寫設計報告的教學方式。如會計制度設計、財務制度設計、計算機軟件設計等。項目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協作能力。
5.社會調查方式
它是利用學生假期或校外實習機會,圍繞某些專業或專業相關的問題開展社會調查,并撰寫專題調查報告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分析、表達、交際、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6.校外實習
這是一種傳統而且是有效的實踐教學方式。由于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和學生面臨就業壓力,傳統的實習基地已喪失,大部分學生只能自己尋找畢業實習單位,學校對學生的畢業實習失去了控制,從而導致學生在畢業實習期間花費許多的時間尋找就業機會,如聯系工作單位、參加面試,使部分學生的畢業實習流于形式。因此,實習基地的建設和學生校外實習的監控是關鍵。總之,采用何種實踐教學方式,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環節進行優化組合,它沒有統一的教學模式。
(三)合理安排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和與理論教學緊密相結合的原則。會計知識結構具有很強的層次性和循序漸進性。如沒有初級會計學的知識,就很難學習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因此會計實踐教學也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不可一蹴而就。同時,會計實踐教學的目的就是有助于充分理解、認識和鞏固會計理論教學的內容,因而實踐教學必須緊跟會計理論教學的進度適時安排,避免二者脫節。
(四)更新實踐教學手段
目前大部分學校的實踐教學手段都停留在手工階段,忽視與電算化教學的結合,使電算化與手工實驗相互脫節,導致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會計軟件各模塊相互之間的銜接關系及會計信息流程。為了增強學生的適應性,會計實踐教學的手段應更新,采用手工、電算化、網絡等相結合的手段。會計手工模擬實踐是基礎,它可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和理解會計活動的全過程及其規律,應放在主干課程的教學階段如初級會計學、中級會計學、成本會計學等學科的教學上;會計電算化和網絡會計的模擬實踐是對手工模擬實驗的升華,它是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和手段,進行全面系統的會計電算化處理,目的是檢查學生的會計電算化和網絡知識水平,提高學生的現代化技能,該實踐環節應放在電算化課程和計算機信息系統課程的學習階段進行。
參考文獻:
[1] 劉永澤.我國會計教育及會計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對策[J].會計研究,2004,(2).
[2] 李景奇.高校的改革發展與實臉工作的探討[J].實臉室研究與探索,2005,(6).
[3] 陳玉榮.應用型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研究[J].時會通訊:學術版,2007,(6).
[4] 湯壽咐.加強會計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經濟師,2003,(12).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