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2011年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的出現及2012年鄂爾多斯民間借貸危機的惡化,民間借貸作為民間金融的一種重要形式,其不規范問題浮出水面。民間存在借貸定位模糊、宏觀調控與監管的欠缺、法律規范的缺乏、利率管制機制的缺乏等諸多不規范問題。在此背景下,著重對民間借貸發展原因及不規范問題進行分析,在引導其規范發展,趨利避弊,使之走上“陽光化”道路方面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民間借貸;規范化;途徑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163-02
2011年以來,民間借貸市場異常活躍,大規模擴張,民間借貸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民間借貸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嚴重。2011年1—9月份,溫州私營企業老板“跑路”事件達80余起,部分案件涉案金額數超過億元,2011年9月后,溫州老板跑路人數繼續增加,由此可見我國民間借貸存在問題嚴重。因此,增進對民間借貸了解,加強對民間借貸規范化運作與管理,對民間借貸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民間借貸盛行原因
隨著民間借貸問題的出現,民間借貸一度成為社會關心的熱門話題。民間借貸又稱“民間信用”或“個人信用”,指居民個人向集體及其互相間提供的信用,一般采取利息面議,直接成交的方式。民間借貸對經濟促進起著空前的作用,民間借貸角色之重,其發展是有原因的。
1.民間金融是正規金融的必要補充。麥金農認為由于“金融抑制”的原因,大量個體和中小企業被排斥在有組織的金融市場之外,資金在特權階層使用率低,急需資金的個體和中小企業得不到足夠資金,金融抑制使部分經濟主體的融資需求無法通過正規金融渠道得到滿足,民間借貸由此而生。由于金融抑制和政策扭曲,政府信貸配給以及體制內金融機構的偏見和制度歧視,導致了民營企業對民間借貸的強烈需求。金融體制不完善,民間借貸作為正規金融的重要補充,成為金融市場發展的必要性。
2.資源配置功能不足加速了民間金融的快速發展。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機構資金有限,難以滿足經濟快速增長的資金需求,正規金融資源配置功能不足和信用制度的缺失,為民間借貸發展提供了可能。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城鎮居民、農戶的信貸資源在得不到正規金融滿足情況下,只能通過民間借貸市場進行融資。據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2011年7月21日發布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顯示,溫州有89%的家庭個人、59.67%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期中大多數是小企業,民間借貸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必要途徑,同時中小企業也支持了民間借貸的發展。
3.高盈利動機驅動更多人選擇民間借貸。民間借貸利率較高,誘使很多人放棄向銀行存款,轉而向民間投資。2011年以來,溫州民間借貸利率整體呈現出持續走高的趨勢。1—8月份平均利率15.91‰,8月份民間借貸綜合月利率高達21.16‰,為3年來最高值。高利率的驅使,使更多人轉向民間投資,民間借貸使他們既能較快獲取高額利潤,又能逃避工商、稅收等部門的監督。
4.手續簡便吸引更多借款人。為規避金融風險,金融機構貸款程序嚴格,使部分借款人難以及時取得充足貸款,從民間借貸自身特性角度考慮,民間借貸形式靈活,操作快捷、手續簡便這一自身的特性是其得以產生的根本原因,驅動民間借貸行為快速發展。
5.社會習慣是民間借貸持續存在和發展。中國有很強的家族意識,親戚朋友之間互相了解,交易成本低,因此他們往往從親戚朋友那獲得借款。風俗習慣的長期存在使民間借貸持續存在,為民間借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民間借貸不規范問題表現
我國民間借貸正在快速發展,溫州尤為突出。據中金公司報告指出,中國民間借貸大規模擴張,在2011年中期民間借貸余額同比增長38%至3.8萬億元,約為銀行表內貸款規模的10%—20%。民間借貸規模的迅速擴大,使得民間借貸規范化更加必要。民間借貸發展問題不規范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間借貸定位模糊。民間借貸的身份和地位在我國現有的金融體制中一直沒能明確,更沒能納入統一的監管體系。民間金融作為一種內生金融,依存社會法律體系之外。在資本金、資本充足率及流動性等方面民間借貸不受金融法規要求的約束,沒有納入國家金融監管和信用控制等常規管理系統。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各高級法院的指導意見與國家現行經濟政策之間在民間借貸主體認定問題上,仍存在一定距離,對民間借貸的法律定性問題從根本上做出調整,是民間借貸規范化的必要性。
2.宏觀調控與監管欠缺。2011年初至7月7日,央行曾6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3次上調存貸款利率。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使商業銀行貸款額度緊張,更多中小企業貸款融資求助民間借貸資金。溫州銀監局資料顯示,2012年2月末溫州銀行業不良貸款率是1.74%,并且8個月呈現上升態勢,較2011年6月末最低時的0.37%漲了370.27%,達到10年來歷史高位。不良貸款率的飆漲說明民間借貸監測體系的欠缺,使得民間借貸規模無限制擴張。不良貸款高漲,民間借貸風險加大,甚至導致金融經濟風險的發生。宏觀調控與監管規范化將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確保金融秩序良好和社會穩定,是民間借貸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性。
3.民間借貸法律規范缺乏。根據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統計數據,2011年3—5月份,全市法院受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共2628件,較2010年同期多出474件。溫州公安部門報告顯示,去年前8個月全市非法集資立案17起,涉案金額5.5億元,同比上升30.77%,且這些大多與民間借貸有關。有關民間借貸部分是我國法律的灰色地帶,缺乏法律規范,犯罪率增加,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因此,民間借貸法律規范化是社會穩定的必要性。
4.利率管制機制缺乏。2011年以來,溫州民間借貸利率持續走高,其中一般社會主體的生產消費性借貸利率已達自2003年以來的新高,融資性中介機構的借貸利率也創近2年之首,分別為17.08‰和32.92‰。高利率引來更多的盲目投資者,雖然利率要以市場化為目標,但無限制的利率管制又蘊藏著很大的經濟風險和社會風險,利率管制機制有待規范。
三、規范民間借貸發展的途徑
民間借貸大規模爆發,在眾多方面存在不規范問題,為使民間借貸更好的規范化發展,趨利避弊,提出以下規范化途徑:
1.科學定位民間借貸是民間借貸規范化的基礎。對民間借貸、借款人、貸款人、非金融機構經濟組織的定義作出確切規定。在此方面,《民間借貸法》建議稿界定的非金融機構經濟組織是指除銀行、金融租賃公司、信用社、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財務公司、保險公司等需經金融監管機關批準設立的金融機構以外的個體工商戶、非法人經濟組織、企業法人、事業法人等經濟組織,可以說走出了可喜的一步,為以后民間借貸的立法提供了參考。
2.完善金融服務及改革監管模式是民間借貸規范化的重要條件。為適應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加強貨幣政策傳導與窗口指導,完善金融服務是必要的,引導金融機構正確把握國家的宏觀調控意圖,創新業務品種。同時國家應適度放松金融監管,允許廣大鄉鎮農村地區發展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除農業銀行外,國家還應創造條件鼓勵近年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特別是郵政儲蓄銀行走進農村鄉鎮,發展農村金融業務。規范民間借貸應建立中小企業貸款快速通道,完善銀行審貸機制,并針對中小企業普遍缺乏土地房屋等抵押品的情況創新融資模式。
3.建立專門民間借貸行為的法律規范是民間借貸規范化的必要手段。除了作為金融改革試驗區的溫州市被允許實施《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外,仍未專門立法確定民間借貸在我國的地位,使民間借貸在走向合法化進程中存在局限性。由于缺乏專門立法,只能依據相關法律來約束民間借貸。但由于現存法律缺乏統一協調性,導致對同種民間借貸行為性質的判定可能由于依據的法律制度不同而不同,因此專門的法律規范使民間借貸更加規范化。
4.建立科學的利率定價機制是民間借貸規范化的必要條件。建立民間借貸利率定價機制,確定民間借貸合理的利率區間,能夠遏止民間借貸中的“高利貸”行為。遏制“高利貸”并非一味壓低利率,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真正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的浮動利率定價機制,使利率在資金調節供求中發揮積極作用。利率市場化加大金融機構間競爭壓力,引導金融機構提高利率定價能力,從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服務水平,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5.加強宏觀調控與監測分析是民間借貸規范化的重要保證。建立民間借貸監測體系,加強對民間借貸利率、規模的監測,尤其是民間借貸活躍地區,要定期監測,隨時掌握其利率、規模、償還情況及用途,及時警示,將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確保良好金融秩序與社會穩定。
6.完善信用體系建設是民間借貸規范化的重要手段。溫州發生私營企業老板“跑路”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用體系不完善。加強信用監督,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創建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信用服務市場,有利于降低信息再次確定時的搜集成本,防范信用風險。
參考文獻:
[1] 李世新,等.我國當前民間借貸成因、問題與對策[J].區域金融研究,2009,(5).
[2] 畢德富.宏觀調控與民間借貸的相關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8).
[3]黃月冬,趙靜芳.當前民間借貸的特點、風險及對策[J].金融發展研究,2008,(3).
[4] 愛德華 S 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聯書店,1988.
[5] 趙曉宇,陳慶杰.我國民間借貸的規范發展問題研究[J].時代金融,2012,(6).
[6] 滿紅智.民間借貸規范化發展問題探討[J].經濟視角,2011,(10).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