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率市場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既定目標。在當前利率市場化的思路和進程逐漸明晰的前提下,應積極創造條件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隱藏的各種風險。根椐中國的實際情況及國外成功經驗,提出我國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173-02
自2012年6月以來,人民銀行兩次調整存貸款利率,收窄利差,同時,擴大了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存款利率可以上浮1.1倍,貸款利率可以下浮0.7倍。這不僅是刺激經濟的措施,更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舉措。當人們都在期待利率市場化的時候,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利率市場化將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什么樣的挑戰和影響,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是否有較為完備的風險管理措施對策,相關的銀行業監管是否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障礙作相關研究的同時,對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對策作深入的探討。
一、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障礙因素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方向已經很明確,改革的基本條件也已基本成熟,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利率市場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會遇到的一些困難與阻礙,因此要想成功實現利率市場化,必須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解決推進過程中的相關障礙。
(一)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水平低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始終處于中央銀行利率管制下,基本喪失了利率制定的自主權,只能被動地指令性地去執行中央銀行制定的利率政策,商業銀行內部機制缺乏對利率的敏感性和風險意識。2004年10月29日,央行加息并首次允許商業銀行將存款利率下浮。利率市場化將會對商業銀行的財務效益和資產質量產生較大沖擊,利率風險將成為商業銀行的核心風險。我國作為以間接金融為主導的金融體系格局,商業銀行的安全直接關系到金融體系的穩定與發展,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因此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水平是關系我國利率市場化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二)國有企業尚未建立起適應市場機制的運行機制
目前,國有企業都已銀行信貸為主要的融資渠道,據統計,我國企業融資結構中,20%為企業自有資金,80%來自企業外部,而其中的80%是來自銀行和其他貸款,即銀行類貸款占了企業資金來源的64%。國有企業的比例則更高。因此,一旦實現利率市場化,貸款利率必然大幅度上揚,以國有企業現有的經營效益而言將難以消除高利率帶來的成本,從而可能危及國有企業的生存,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將會受到巨大沖擊,進而影響經濟的穩定發展[3] 。
(三)金融市場不完善
我國目前金融市場結構比較單一,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缺乏金融產品的創新。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及其內部子市場之間相互割裂,大大降低了市場的流動性,從而影響到人們對利率走勢的合理預期,破壞了長短期資金利率結構,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利率體系。
二、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對策
盡管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條件漸漸好轉,國際上有許多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但由于受到客觀經濟環境的制約,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并不宜于過快推進。我們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提出利率市場化條件下銀行業風險控制管理對策。
(一)盡早建立并完善利率風險管理機制
現階段,我國各商業銀行應從實際出發,積極借鑒國際上先進的利率風險管理方法,在充分考慮自身技術條件的情況下建立起一套科學的現代利率管理機制,避免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由于自身準備不足而陷入不利的局面中。在具體操作上,應積極構建高效的商業銀行內部定價機制、大力拓展中間業務、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加強金融衍生產品的開發等,能夠根據利率風險的特征識別已經存在的風險并通過金融創新,開發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對風險加以合理的管理和控制;其次,還必須加強對遠期利率變動的預測能力,對將可能出現的利率風險提前防范,做到防患于未然[4] 。
(二)國有企業應盡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企業現代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也是利率市場化的關鍵。國有企業應加大改革力度,盡快完成股份制改造,明確企業產權主體,減輕國企負擔,提高經營效益,增強適應利率市場化的能力,提高對利率的敏感性,從而提高利率傳導機制的效率。
從我國來看,要實現利率的市場化,至關重要的一點在于規范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金融企業(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行為。商業銀行的改革是成功的關鍵。商業銀行除了前所述的應提高利率風險管理水平外,在公司治理結構上也應加強改革,從改革產權制度入手,通過產權制度改革逐漸形成一個產權明晰、主體多元、股權分散的產權制度體系,使國有商業銀行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金融主體[5] 。建立科學的銀行治理結構,面對國有銀行所有權缺位,管理者激勵欠缺,內部人自利等治理結構混亂局面,則積極實行股權多元化,擴大人事自主權,建立銀行內部監督機制。為提高市場競爭力,商業銀行應繼續通過剝離、出售、拍賣以及子公司股權減持等方式致力于降低不良貸款率,同時從增量、制度、源頭防止新的不良資產的產生。
(三)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場
根據美國、日本成功經驗,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擁有發達的金融市場。而我國金融市場仍存在許多缺陷:金融市場各自市場發育不平衡;債券股票市場向國有大中型企業傾斜,影響利率對其他企業的引導作用;機構投資者數量不足,影響利率作用的深化;情況市場監管不完善,導致市場金融功能扭曲。
因此,我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建立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在貨幣市場上,應首先保證包括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外匯市場、票據市場在內的各子市場的協調發展。同時,不斷吸收新的市場參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的數量,提高投資效率,增強金融主體的競爭意識。最終將我國的貨幣市場培養成為中央銀行能夠有效調控,又能對其他金融市場和銀行信貸市場的利率產生積極影響的核心金融市場。在資本市場上,豐富金融工具品種,鼓勵金融創新,建立品種齊全結構合理的融資工具體系 。通過增加可交易的金融工具,擴大市場化利率覆蓋的范圍,積極開展同銀行信貸的良性競爭。制度方面,規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法律和經濟手段為特色的監管體制。
(四)規范金融監管,建立完善高效的監管體制
有效的金融監管體制可以彌補改革中政策的不足。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給我們重要警示,金融監管不完善的情況下進行利率市場化,將會帶來損害金融主權和產生金融風險等嚴重問題。因此,規范金融監管,特別是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市場金融監管體制,對推行利率市場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五)加快存款保險制度等配套改革
存款保險既是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一個基本條件,可以使存款人在銀行業金融機構出現問題時能有一個基本的權益保障,又可以通過存款保險的相關條款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進行約束,從而維護整個金融市場秩序的穩定。
利率市場化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其本身需要逐步漸進實施,還需有匯率制度、信貸限額調控、資本賬戶開放和資本市場準入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對公眾的金融風險教育宣傳,普及公眾的金融知識,確立公眾的風險意識等,也都是極為重要的配套措施。這樣,才能使整個經濟穩健運行,以適應利率市場化改革帶來的新情況、新要求。
參考文獻:
[1] 李社環.利率自由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68-70.
[2] 吳樹波.利率市場化問題研究[J].理論探索,2004,(2):39-40.
[3] 施兵超.利率理論與利率政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112-121.
[4] 孫華妤.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目標、障礙和對策探討[J].金融論壇,2004,(5):23-25.
[5] 姚騫.我國利率市場化面臨的難點及對策[J].前沿,2004,(9).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