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分析上市公司管理層利益激勵對盈余管理的影響,進一步探討管理層薪酬激勵、股權激勵和持股激勵與盈余管理程度的相關性,并基于該視角提出規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盈余管理;管理層薪酬激勵;管理層股權激勵;管理層持股激勵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224-02
引言
盈余管理在國外是一個被廣泛關注的話題。多年來,國外學者在盈余管理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雖然其研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所得出的結論大體上具有共同點,即大部分公司的管理者都有可能因簽訂報酬契約而進行盈余管理,從而使自身的獎金報酬得到增加并且其職位保障得到增強,并最終獲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經過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總結,我們概括出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企業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和會計估計的變更,來實現其自身效益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一種行為。企業管理當局可以通過選擇會計政策和變更會計估計來多計或少計收益、少計或多計費用與成本來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主要表現為管理人員主觀行為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與管理層的利益激勵密切相關。利益激勵一般由薪酬激勵、股權激勵和持股激勵三種方式構成??梢?,從管理層薪酬激勵、股權激勵和持股激勵層面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與程度,可以從更深層次上理解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與手段,從而有助于完善監管政策和會計準則,改善公司治理,優化市場資源配置。
一、上市公司管理層盈余管理的動因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和看法,可以總結出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動因主要有最大化股票增值收益、增加報酬和提升自己在經理人市場上的聲譽。
(一)股票增值收益動因
股份制企業的管理層持有本公司相當數量的股票,或者擁有基于本公司股票的股權激勵即享有由本公司股票增值帶來收益的權利。這就構成了管理層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一個企業的經營業績良好,那么其股票的價格就會上升,由此帶給持有本公司股票的管理者巨大的收益;反之,則會帶給持有本公司股票的管理者巨大的損失。所以,管理者出于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就會在企業經營業績不理想的時候,調整盈余來達到影響股價從中獲益的目的。
(二)管理者獲取報酬動因
報酬由顯性報酬與隱性報酬構成,顯性報酬有公開的獎金、年薪等,而隱形報酬多指職位的穩定度、政治前途等。報酬與企業管理層的經營業績有莫大的關聯,而財務報表中的盈余信息是考量管理人員經營業績的重要依據。因此,管理人員為了獲得更多的獎金、更好的政治前途等,就有可能調整當期盈余使之更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三)經理人市場聲譽動因
經理人市場是從外部監管公司管理層的重要機制。在健全完善的經理人市場上,聲譽良好、經驗豐富和能力較強的高級管理人員往往會被高薪聘用,得到大量的工作機會;相反,則往往面臨失業的危險。一般來說,高級管理人員其代理經營的業績越好,其在經理人市場上的價值與地位就越高。由于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經營業績是和企業財務報告中的盈余信息緊密相連的,所以,盈余管理成為了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在經理人市場上獲得良好聲譽的手段。
二、上市公司管理層利益激勵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激勵機制主要由利益激勵、晉升激勵和榮譽激勵構成,其中利益激勵是核心。由于不能用數據來衡量晉升激勵和榮譽激勵的水平和程度,并且目前我國對于管理層的激勵以利益激勵為主,所以,本文將管理層激勵的概念界定為從利益方面進行的激勵。利益激勵一般由薪酬激勵、股權激勵和持股激勵三種方式構成。
(一)上市公司管理層薪酬激勵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薪酬激勵是指管理層基于企業當前業績的激勵,主要指管理層的工資薪金等。企業與管理層的報酬契約是以企業經營業績為依據簽訂的,目的是激勵管理層人員更加努力認真地工作。但報酬契約的簽訂也使管理層產生了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很可能會導致高管為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盈余管理。Guidry(1998)發現,大型跨國公司分部的經理在無法達到其獎勵計劃規定的盈余目標時,他們更可能遞延收益;而當其獎金計劃無上下限約束時,傾向于選擇增加收入型應計項目。這些均說明管理層薪酬與盈余管理之間確實存在一定聯系。筆者認為,如果將管理層的報酬與企業的經營業績聯系在一起,那么根據經濟人假設,必然會導致管理層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而調整經營業績。于是筆者認為,盈余管理程度與管理層報酬是正相關關系。
(二)上市公司管理層股權激勵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股權激勵是管理層基于企業長期業績而得到的激勵,主要方式有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和股票增值權等。股票期權指上市公司把在將來約定的一定期限內以一種事先確定的價格購買一定數量公司普通股的權利給予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同時對出售股票的期限做出規定。限制性股票指的是上市公司對于激勵對象按照確定的條件給予其一定數量的本公司股票,但條件是在股權激勵計劃規定條件范圍內時,才可出售。而股票增值權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勵對象一定的權利: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符合規定條件時,獲得確定數量的股票價格上升所帶來的收益。相比較管理層持股來說,股權激勵的收益并不能在短期內兌現,而股權的增值與企業價值的增值是緊密聯系的,就會促使管理層對于企業的長期利益和發展產生更多地關注,長此以往就會實現以未來可獲得的股份和可取得的收益來激勵管理層的目的,那么與之相比,完善的股權激勵會具有更為明顯的優勢。此外,從股權激勵相對于薪酬激勵所具有的長期性來看,筆者認為股權激勵不僅不會產生盈余管理的行為,而且能夠提升管理層對于企業的歸屬感,并產生主人翁的責任感,故而會更關注企業的發展這方面。所以筆者認為,盈余管理程度與股權激勵中管理層獲得的權益比例負相關。
(三)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激勵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持股激勵是指管理層以與所有者約定的價格來購買一定數額的本企業股票,并且享有股票的一切權利,當年可以兌現股票收益。其實現的方式包括績效股員工持股計劃和管理層收購等。管理層持股可以有效地將管理層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經營業績聯系起來,但同時,這一激勵方式可能會存在弊端:管理層持有一定數量的股票并擁有所有權,但若比例過高,可能會造成兩權分離失去效用等。根據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規范意見(試行)的規定,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權激勵計劃所涉及的標的股票總數累計不得超過公司同種類股票總額的10%;非經股東大會特別決議批準,任何一名激勵對象通過股權激勵計劃獲得的股票累計不得超過公司股本總額的1%。這些規定使得上市公司管理層持有的股票只占發行在外股票的極少部分。如果管理層持股數量和比例極低的話,就會使得管理層無法真正站在股東的立場和角度來經營和管理企業,那么股權激勵的長效約束作用就會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揮。我國的股權激勵制度實際上促進了管理層為增加其個人收益而進行的盈余管理行為。由此得出,管理層持股數量和盈余管理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
三、基于管理層利益激勵視角規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議
規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不僅能為我國上市公司所有者優化其公司治理結構提供參考而且對完善監管政策和優化市場資源配置起到重要的作用。綜合以上的理論研究分析給出一些相應的建議。
(一)完善管理層激勵制度
合理有效的股權激勵制度能使得股權激勵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因此公司非常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股權激勵方案。我們必須科學周密、規范嚴格地設計股權激勵方案。具體來說,要做到設計合乎規定,理論依據充足有力,認真細致地考察管理層的各項股權激勵所包含的指標。并且也必須做到從公司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的將各設計要素結合起來實現股權激勵方案來達到最優效果的目標。
(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有效的治理結構不僅對管理層有激勵的效果,而且可以約束管理層的行為,所以,股權激勵的基礎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都是具有國有性質和家族性質的公司,這就出現了我國上市公司獨有的“一股獨大”與“所有者虛設”并存的獨特現象。從根本上來說,并不存在國有股可追溯的最后委托人,而代理人不擁有對生產資料合法的產權,當然也用不著對擁有生產資料合法產權的任何企業、個人承擔責任。這些做法會造成權力巨大到不合理而產生的監管與約束,如果會計缺乏必要的監督時則這種情況更甚,因此管理層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盈余管理的后果也相當嚴重。為了更好的督促、監督、檢査上市公司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就應該采用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內部控制的作用機制,促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更為完善,從而對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抑制。
(三)建立和規范經理人市場
規范的職業經理人市場既可以使股權激勵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又能使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得到充分的抑制。職業經理人這一寶貴資源只有通過合理的市場配置,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完善規范的職業經理人市場的建立必須以保證職業經理人的獨立性為前提。筆者建議可以通過競爭機制的引入、淘汰機制的充分發揮以及聲譽機制的良好建設等方面來使職業經理人更加獨立。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1)引入競爭機制,使得職業經理人市場發展的更市場化、專業化,以便職業經理人的資質和業績的評定能夠在良好的市場環境下進行;(2)實行淘汰機制,使職業經理人市場更加具有流動性和充足性;(3)建設聲譽體制來區別對待不同的職業經理人,如果一個職業經理人擁有良好的聲譽,那么自然受業主歡迎,薪酬也會升高;反之,則自然會被市場所淘汰。(4)加快經理人的職業化。建立經理人市場的前提是經理人的職業化,那么對于推進經理人職業化的具體有以下幾個措施:取消國有上市公司經理人的行政級別,使得經理人變成一個獨立的職業系列;對職業經理人專業素質的培養要加強,進一步的建立和完善各種教育培訓體系。
參考文獻:
[1] 唐靜.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J].時代金融,2008,(1).
[2] 曹維佳,尹興敬,馬文鈺.關于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J].消費導刊,2008,(1).
[3] 劉新春.試論企業的盈余管理[J].硅谷,2008,(1).
[4] 湯小琴.盈余管理計量模型綜述[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8,(1).
[5] 蒲文燕.研發費用、企業管理當局與盈余管理[J].財會通訊,2008,(7).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