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列寧領導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告訴我們,為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的統一;實行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制度,堅持原則堅定性與策略靈活性的統一;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關鍵詞: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001-03
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列寧首次把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了實踐,并在十月革命勝利后領導俄國人民對如何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觀點。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俄國具體實踐中的運用與發展,它始終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脫離實踐的理論,只能是抽象、空洞的理論;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只能是毫無意義的徒勞。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和實現自身解放的強大精神武器。但馬克思主義不是抽象的教條,它的運用必須同一定歷史階段的任務、一定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它在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形態,只能是具體化了的具體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來都是這樣看待自己的理論的。馬克思恩格斯曾這樣談論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的基本原理:“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1872年9月,馬克思在阿姆斯特丹群眾大會上發表演說,對于工人階級總有一天會奪取政權這一原理,他強調說:“我們從來沒有斷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到處都應該采取同樣的手段。我們知道,必須考慮到各國的制度、風俗和傳統”[2]。列寧也指出,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3]也就是說,運用馬克思主義必須結合本國國情。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寧曾按照馬恩的設想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并在一定時期取得了重要成效,但由于它不符合俄國國情,實踐中遭到了廣大農民的堅決抵制,無法繼續堅持下去。實踐中的挫折告訴列寧:“對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4] “現在一切都在于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的歷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要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5]。為了制定出正確的方針政策,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俄國特殊國情結合起來。在正確把握俄國國情的基礎上,列寧大膽創新,勇于探索,初步開辟了一條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路。
列寧領導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告訴我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鄧小平一再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說:“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6] “我們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6] 以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結合,薪火相傳,開拓創新,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實踐證明,我們什么時候做到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就能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反之,就會遭受挫折和損失。因此,“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總結我們黨的歷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經驗。”[7]
二、在遵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采取多種實現方式,堅持原則堅定性與策略靈活性的統一
堅持原則堅定性和策略靈活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重要原則。所謂原則堅定性,就是無產階級政黨在領導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堅持無產階級的立場,維護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堅持黨的奮斗綱領和戰略目標。所謂原則靈活性,就是無產階級政黨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根據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政治形勢的變化,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以及敵人策略手段和方法的變化等,不時變換斗爭、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原則堅定性是策略靈活性的前提,只有堅持原則才能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保證在前進道路上不致失足和犯重大路線性錯誤;策略靈活性是有效堅持原則的重要途徑,只有堅持策略靈活性,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重重險阻實現既定目標,使自己始終牢牢掌握主動權。列寧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成功實踐了原則堅定性與策略靈活性的統一。在國民經濟結構問題上,列寧主張在首先必須堅持公有制經濟為基礎,這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然而當時俄國的國民經濟中,卻是小農經濟占很大比重、生產力發展比較落后這樣一種現實,為了調動其他經濟成分的積極性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在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基礎上,鼓勵和允許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存在。列寧領導俄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經濟結構中,存在五種經濟成分: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農民經濟;小商品生產(包括大多數出賣糧食的農民);私人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經濟。除了社會主義經濟外,其他四種均為非社會主義經濟。在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問題上,列寧同樣堅持了原則堅定性與策略靈活性的統一。“國家資本主義,就是我們能夠加以限制、能夠規定其范圍的資本主義”[8]。在這里,蘇維埃政權“能夠加以限制、能夠規定其范圍”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在這個前提下,國家資本主義的實現形式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的管理經驗、技術設備和資金等為社會主義服務。
列寧處理不同性質的經濟成分之間關系的實踐告訴我們,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好又快發展,我們必須把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采用靈活實現方式結合起來,實行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經濟上,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按勞分配為主體;但目前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不發達的初級階段,必須鼓勵和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我們要在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非公有制在發展生產力中的積極作用,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發展社會主義服務。“只要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家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在這個前提下,國有經濟比重減少一些,不會影響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9]政治上,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一國兩制”。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實行多黨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沒有這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就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10] 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實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發揚民主,充分調動一切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我們必須長期堅持“一國兩制”。一個中國,是“一國兩制”的核心,是實現祖國統一的前提和基礎。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實行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共存,這既體現了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堅定性,也體現了照顧歷史和現實的策略靈活性,為中國的和平統一大業開創了光明的前景。“臺灣任何政黨,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我們都愿意同他們交流對話、協商談判,什么問題都可以談。”[11] 堅持以什么為指導、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決定著中國文化事業的性質和方向。”[10] 在堅持這個原則的前提下,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法,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在中國煥發勃勃生機,就在于我們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從中國實際出發采取了靈活的方針政策。
三、在實踐發展中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理論來源于實踐,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然而,實踐又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理論的每一次創新,都只能解決實踐發展進程中某一階段上的具體問題。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才能認識到什么程度。”[12] 為了解決實踐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推動實踐不斷向前發展,我們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新的理論創造。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列寧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以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做到了繼承與創新的統一。一方面,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從立場上看,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堅持了無產階級的立場;從社會奮斗目標上看,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把在俄國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終目標;從方法論上看,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中深入貫徹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從具體內容上看,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必須盡快發展生產力、必須以公有制為基礎以及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意識形態領域占主導地位的理論等等。另一方面,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13]。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不僅堅持了馬克思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而且又突破馬克思恩格斯的已有結論,提出了一些列新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他突破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實行計劃生產的已有結論,提出了社會主義仍然要發展商品經濟的思想;他把馬克思恩格斯“和平贖買”的設想繼續推進,提出了國家資本主義的思想;他不囿于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將首先在西方幾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設想,率先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把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了現實。
列寧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生動實踐告訴我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又要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進行理論創造,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長期不動搖。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歷屆黨的領導集體都一再強調,馬克思主義不能丟,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時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搞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沒有丟馬克思,沒有丟列寧,也沒有丟毛澤東。老祖宗不能丟啊!”[6] 江澤民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于失敗。這就是我們為什么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7] 胡錦濤也告誡全黨:“馬克思主義老祖宗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9] 其次,必須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鄧小平指出,我們一方面不能丟老祖宗,另一方面還要講一些“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6]。“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6]“如果不顧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我們就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 [7] 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表明,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使理論上的創新不能停頓。“什么時候我們緊密結合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黨的事業就充滿生機和活力;什么時候理論的發展落后于實踐,黨的事業就會受到損害,甚至發生挫折。”[7]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號召力,就在于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實現理論與實踐同發展,與時代共前進。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79.
[3] 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4] 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6.
[5] 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8.
[6]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369.
[7]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0-334.
[8]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0.
[9]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1.
[10]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2-1644.
[11] 人民日報[N].2007-10-16(3).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7-338.
[13] 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