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國大多高校都開展了多種各具特色的物流實習實訓教學活動,然而,其效果卻不甚理想。基于高校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大學生實習實訓模式是一般性校企合作的一種改良,其是通過高校購買企業實習資源方式運作的一種校企合作模式。該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一般校企合作中企業激勵不足的問題,可調動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積極性;該模式還可通過設置一些約束機制對實習實訓內容進行控制,從而較好地解決實習實訓質量不佳的問題。
關鍵詞:實習資源;物流管理;企業;高校;大學生實習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066-03
物流管理專業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專業實踐對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以及加強學生對行業的認知,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從而使其能在畢業后順利地融入社會。目前,中國大多高校都嘗試開展了多種各具特色的物流實習實訓教學活動,然而,其物流實習實訓效果卻不甚理想。
一、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現有實習實訓模式及其優缺點
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現有實習實訓模式主要有學生自己聯系企業實習、建立校內實訓室實訓、建立校辦企業實習、進行一般性的校企合作實習等方式,然而,這些實習實訓方式并不能真正解決好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實習實訓問題。
(一)學生自己聯系企業實習
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民辦高校)由于辦學條件等的限制,無法提供校內實訓場所,或者從經濟角度進行權衡,認為建立校內實訓室并不經濟,因此不再建立校內實訓場所,而把實習實訓問題推給學生,由學生自己聯系企業進行實習實訓。此種做法,固然可為學校節約一定量的資金,但其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一些學生不想或聯系不到企業進行實習(如一些學生實際并沒進行實習,實習報告所蓋單位公章為附近超市公章,花錢即蓋),或者實習的內容和物流專業關聯并不大(如一些物流學生進入了營銷部門),因此,其實習效果不敢恭維。
(二)建立校內實訓室實訓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物流管理實踐教學活動,一些有實力的學校相繼在校內建立起物流實訓室,為學生提供實訓平臺。現代物流實訓室的建設,的確有助于搭建物流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使學生了解一些物流設備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技法,掌握一些物流環節的基本操作與管理方法,然而,其也有許多不足之處。
1.物流設施設備種類繁多、價格昂貴
物流設施設備種類繁多,涉及倉儲、運輸、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技術等各個方面的設施設備,且這些設施設備又因行業的差異出入很大,部分設施設備價格昂貴。如某高校建設的自動倉儲及配送中心作業流程實訓室,里面僅配備了教學用的貨架(40個貨位)、電瓶式堆高車、巷道堆垛機、自動分揀系統、AGV小車等設備,不算場地建設費用,其直接設備投入就近200多萬,如果再加上以后的維護管理、實訓耗材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將對學校造成不菲的經濟壓力。
2.設施設備同時存在不夠用與利用率不高等現象
物流實訓室建設花費不菲,如果能夠得到充分利用,也算物有所值,然后,現實中高校物流實訓室設備的利用率卻同時存在不夠用與利用率不高等現象,實訓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對于一些重要設備的操作,如巷道堆垛機、叉車,由于其價格昂貴,通常一個實訓室只有一臺,且一次只允許一個人操作,最多再加兩名輔助操作人員,而按照教學計劃,教師每次安排的實習人員卻是一個班,因此,存在設備不夠用的問題。另一方面,實訓室設備由于涉及機、電等設備,出于人身與設備安全考慮,又不允許學生在無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自行操作,因此這些設施設備在教師不上課的情況下閑置浪費嚴重。筆者調查了河南五所高校的物流實訓室,發現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上現象,學生在實訓室的實訓變成了對實訓室設備的參觀瀏覽,甚至有些高校為了防止實訓設備故障,實訓室不再對學生開放,實訓室已淪為上級領導參觀考察之地。
3.難以完全模擬實際情況
許多物流實訓室的建設仿照的是工科實訓室的建設方式,而物流管理卻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許多真實物流場境及物流問題在實訓室內無法完全模擬或根本無法模擬。雖然物流涉及七大功能模塊,很多高校實訓室實際模擬的更多只是倉儲或配送中心的作業模塊,而對其他模塊的模擬教學則很少。如運輸過程通過實訓室就很難模擬,充其量只能對車輛的裝載方式及行車路線進行模擬,但這與實際物流作業差距很大。現實中物流公司裝卸的貨物通常性質各異,包裝箱的大小、形狀、貨物的質量也都不相同,而在模擬時所采用的貨物通常則為形狀規則、大小一定的空紙箱,兩者差距如此之大,實訓實難達到預期效果;對于行車路線雖然可通過紙上或使用計算機進行模擬,但運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況的處理方式則完全無法模擬。
(三)建立校辦企業實習
為了給學生提供真實的物流實訓環境,一些實力更強的高校建立了校辦企業(如建立倉儲中心為學校周邊企業提供倉儲服務,或者加盟某個物流企業,成為該物流企業的一營業網點),分期分批安排學生到校辦企業進行實習,以鍛煉學生的真實物流作業水平。 通過建立校辦企業,學校固然可以方便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但是,建立校辦企業也有自身的缺陷:一方面,校辦企業要按學校的教學計劃給學生提供各種實訓機會,很多時候這與物流企業運作的成本最小化相矛盾,導致校辦企業運營成本較高;另一方面,許多高校并不善企業的經營,導致校辦企業虧損嚴重,難以持續下去。
(四)進行一般性的校企合作實習
為了避免建立校辦企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一些高校與企業建立了聯盟關系,尋求校企合作或在企業建立實訓基地——通過高校為企業提供科技資源,企業為高校提供實習場所,從而實現雙贏。然而,現實中,許多高校,尤其是那些非研究型高校,并沒有太多其所說的科技資源可以提供給企業,而學生到企業實習,又難免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同時,由于學生實習時間較短,并且需先對學生進行培訓后才能實際上崗,導致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只有付出,很少甚至沒有回報。由于上述原因,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實則處于“虧本”地位,因此,企業并不太愿和高校進行校企合作。即使雙方形成了合作關系,高校也處于被動地位,對企業缺乏相關的約束能力,實訓內容只能任由企業安排。因此,許多校企合作或實訓基地,實則處于尷尬的境地:要么停留在合同層面,沒有實質合作內容,要么只是給企業提供一個使用廉價勞動力的機會——企業之所以愿意與高校合作,很多時候是因為高校的實習生可為企業提供廉價的勞動力。高校學生進入此類企業進行實習,由于學校對學生實習的內容沒有實際控制權,企業多從自身的發展安排學生實習內容,因此,學生實際從事的更多是一些簡單的體力上的工作,而對所學專業知識的加深理解促進作用則不是很大。
二、基于高校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實習實訓模式研究
現有大學生實習實訓模式各有其不足之處,并不能真正很好地解決大學生的實習實訓問題。通過怎么樣的實習實訓既能加深大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理論聯系實際,又能使大學生提前對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行業有所認識,以便進行職業規劃,正成為許多高校正在努力探索的目標。要想達到上述目標,方法之一是高校可采用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方式進行校企合作。
(一)基于高校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大學生實習實訓模式簡介
基于高校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大學生實習實訓模式是一般性校企合作的一種改良,其是建立在校內實訓室基礎上的一種校企合作方式。在一般性的校企合作中,企業由于缺乏相關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始終缺乏合作的積極性。要想校企合作達到良好效果,關鍵在于怎樣調動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積極性,而要想調動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積極性,關鍵則是讓企業在校企合作中能有一定的收益,至少不虧本,因此,高校(尤其是那些沒有太多科技資源的非研究型高校)可以考慮通過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方式進行校企合作。高校可首先在校內建立基礎實訓室,里面主要放置一些利用率較高,更新速度較慢,且價格不太昂貴的設施設備,如基礎物流實訓室可包含貨架、托盤、堆高車、簡易包裝箱等設備,用于日常教學實訓工作,而對于價格較為昂貴的設備,或者使用頻率不太高的設備,不易維修保養的設備,如AGV小車、自動分揀設備,基礎物流實訓室則不再配備。對于基礎物流實訓室沒有的設施設備的實訓,可由高校通過購買企業的實習資源來獲得。
(二)基于高校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大學生實習實訓模式的運作過程
1.制定實習實踐內容
高校根據相關課程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知識點,結合校內實訓室的設備,認真制訂實習實訓計劃。對于一些通用的物流技能,如一般貨物的堆碼技術、商品的包裹技術等,可安排在校內實訓室,由校內授課教師在授課的同時指導學生進行實訓。對于校內實訓室并不擁有的設備的實訓,或者比較專業的物流技術的實訓,則可通過學校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實習實訓。
2.選擇企業,簽訂合同
根據實習大綱選擇能給學生提供相應實習內容的企業,并與之簽訂校企合作合同:企業為高校提供相應內容的實習設施設備和實習機會,學校支付相應實習資源占用費用。合同簽訂時要明確參與實習的學生的數量,實習的時間、場所,實習的內容、方式,實習所用的設施設備,企業指導人員的數量、知識結構水平,實習后學生應達到的能力,以及學校付款的金額、時間、方式等內容。
3.組織學生按計劃實習實訓,并對實習實訓的過程進行監督與控制
一般情況下,通過高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實習實訓的時間可安排在學生畢業前一學期,此時,學生對實習實訓具有極大的熱情,對將從事的行業充滿好奇與期望,實習實訓將更易達到較好的效果。學校按計劃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實訓,具體實訓過程中由企業安排的人員進行指導,學校不予過多干預,但學校具有對學生實習實訓過程監督與建議的權利,當實習實訓過程遠離實習實訓的目標時,學校可要求實習單位修正實習實訓內容,甚至可對正在進行的實習實訓叫“停”。
4.實習實訓效果評價
高校要建立科學的、系統的學生實習實訓評價標準,在學生實習實訓結束后,由學生、學校、企業共同對學生實習實訓效果進行評價,并對實習實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進行總結,獲取相關經驗與教訓,以使以后合作更加順暢。
5.支付
學校可根據實習實訓效果評價的結果,按照校企合作時簽訂的協議,支付企業相應數額的實習實訓資源占用費用。
(三)基于高校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大學生實習實踐模式可能遇到的障礙
高校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大學生實習實訓模式可能執行起來并非一帆風順,其可能會遇到的障礙主要會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觀念的影響
傳統觀念中,企業生產銷售的是商品,高校培養的是人才,高校是企業的供應商而非消費者,從來都是消費者向供應商付款購買產品或服務,而非供應商向消費者付款,因此,高校沒有向企業因為培訓支付金錢的習慣。現在,高校需要換位思考,企業給高校學生提供了學校不能提供的實習實訓資源,理應獲得回報。在此思維下,高校不再只是企業的人才供應商,同時也是企業實習實訓資源的使用客戶。
2.體制的障礙
民營高校體制比較靈活,當其發現通過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實習實訓模式比校內建設實訓室成本更低時,可輕易地選擇使用購買企業實習資源的方式進行實習實訓。但不幸的是,許多民營高校從節約成本的角度出發,根本不愿為學生的實習實訓花費任何金錢。對于公辦的高校,由于其歸屬于各地政府或各部委,則有可能會在購買企業實習資源時遇到各種推諉問題。
3.教學評估機制的障礙
現有的教學評估機制更偏重于對學校硬件辦學條件的評估,而對學生實習實訓質量則沒有過多要求,并且其評判標準也較為模糊,因此,高校可能更傾向于能夠看得到、摸得著的“硬”的校內實訓室的建設,而非“軟”的提供較高實習實訓質量的實習實訓模式。
參考文獻:
[1] 趙娜,梁彩紅.對大學生實習制度存在問題的幾點思考[J].教育研究,2009,(11).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