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急劇加快,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這也是中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這一基本國情對中國社會有著積極與負面影響。通過介紹中國人口老齡化產生的背景以及人口老齡化產生的現狀,分析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以及它所帶來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從而可以看出中國的養老保障體系還存在很多現實問題,這些問題仍待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備。應對這樣一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狀況,中國應構建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保障體系。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人口結構;養老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199-02
引言
中國人口老齡化同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西方國家一樣,也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情況下出現的。在世界人口老齡化趨勢的背景下,研究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特點及其影響對于中國迎接老齡化挑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人口老齡化的產生
人口老齡化簡單說來就是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斷增大的一種趨勢,它只表明這個人口社會的年齡結構狀態。隨著人口類型的轉換,人口年齡的結構也會出現一種明顯的趨勢,這就是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少年人口比重下降,當這種人口的年齡結構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人口老齡化”。實現人口老齡化的基本條件,一個是人口群體中人的壽命的延長;一個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國際上對人口老齡化的標準進行了規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或超過10%,或者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6.5%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都算實現人口老齡化(丁國建,2001)。
目前,中國已經實現了人口的老齡化,單65歲以上的人口就達到9%以上(國家統計局2002年),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首先,中國是人口大國,這就造成了老年人口的基數比較大,約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其次,由于中國不同時期的國家政策導向,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鼓勵生育;而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又為了限制人口的增長,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這兩種政策致使中國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快;再次,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并不同步,這會為建立合理的養老保障體系帶來很大困難。
二、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中國老齡化的速度非???。新千年之初,中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比很多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要步入晚一些,但是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要比發達國家迅猛得多,從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從7%上升到14%需要經歷的時間來看,法國需要115年,美國需要65年,而中國僅需要27年,由此可見,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是如此之快。
2.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超前于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雖然是在社會進步、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出現的,但是由于中國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導致出生率的急劇下降,從而產生了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于經濟發展的現象,而西方人口老齡化是在其經濟發達的時期出現的,很多發達國家的經濟起飛與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而其老齡化出現于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發達國家的老年人口比重達到9%時,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要遠遠超過1 000美元,可是中國2000年老年人口比重已達6.69%時,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才達到300多美元(勞動保障部法制司,200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速度要比經濟發展的速度快得多,這樣勢必為國家造成一系列的問題。首先,勞動適齡人口撫養比例上升,現有的中國經濟水平很難承擔重負;其次,在保持現有的計劃生育的情況下,未來老年人的家庭養老模式將不能完全維持下去。
3.人口老齡化發展在時間上有階段性和累進性。自新中國誕生以來,由于歷屆政府的政策導向,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形成了不規則的特點,其人口出生率忽高忽低,并由此而派生出人口老齡化發展在時間上表現出階段性與累進性。由于改革開放前,中國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中國在1950—1973年出現了兩次生育高峰,其供養系數與老年贍養系數都比較低,然而到改革開放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出生率驟然下降,這對老齡化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當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人進入老年時,人口老齡化速度就會加快,并在一定時期內形成了累進態勢,其結果必然導致老年供養系數大幅上升。據預測,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勞動人口與老年人口之比達到2∶1(唐瀅,2006)。
4.人口老齡化進程在空間上分布不平衡。正如筆者在上一部分分析的,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在空間上分布得不平衡主要是指東西部地區不平衡以及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國各地區間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各地區之間老齡化發展的不平衡。與此同時,中國人口老齡結構在城鄉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雖然城鄉人口老齡結構的變化都呈現出少兒人口比重遞減,老年人口比重遞增的趨勢,但是城市與農村在人口結構變化上的進展是處于不同階段的。在農村,勞動人口比重仍略有上升,可是在城市,勞動人口比重已經出現下降的趨勢了。這說明,城市老齡化進程要比農村快。
三、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保障體系
1.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的概況。在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起步比較晚,20世紀80年代,中國才設立了國家的社會保險管理機構,實行社會養老保險金的統籌管理,但是養老保險的覆蓋面極其有限,只涉及到大多數企業的員工,隨著近年來養老保險體制的不斷完善,農民也開始可以繳納農村養老保險。隨著社會養老體系的不斷完善,中國的養老制度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變。“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觀念受到沖擊,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向社會養老功能轉變。中國目前正處于這種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變的過渡時期。但是在現階段,中國的社會養老水平還比較低,并且城市養老社會化高于農村。
2.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保障體系。筆者認為,面對老齡化日益加快的中國,我們應當在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養老保障經驗的同時結合本國國情,建立一個適合中國自身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我們應當建立一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首先,居家養老指的是以家庭為核心的養老,它是讓老人不離開家庭環境,能夠得到兒女對其細心照料的同時,還能享受到一定專業水平的養老照料。居家養老實際上是在社區建立一個支持家庭養老社會化服務體系;其次,以社區服務為依托是以專門化的服務機構為載體,通過上門服務、日托或鄰里互助的形式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和文化娛樂活動的社會化服務。社區服務使養老突破了家庭的界限,消除了家庭養老的不穩定性,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并且妥善解決了老年人不愿意拖累子女的心理以及年輕人對老年人不放心的后顧之憂;再次,以機構養老為補充是指建立養老服務機構,如敬老院、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等機構,為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同時養老機構在設施上、人員方面以及技術上都具有專業化優勢,這樣可以提高整個養老服務的專業化與規范化水平。
隨著中國傳統型家庭向核心家庭的不斷過渡,多數老年人還是愿意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讓老年人不脫離習以為常的家庭生活方式和社區環境,這也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在中國,人們更注重傳統家庭給老人帶來的安全感、親情感和歸屬感,兒女繞膝,天倫之樂是對老年人最大的安慰。為適應新型的社會發展,倡導居家養老、強化社區功能能構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質量,促進家庭與社區的和諧關系,進而可以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結束語
中國的老齡化正日益加快向前發展,在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時,更要重視養老保障體系制度的建立,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解決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的重要前提。因此,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安玉雪.構建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養老服務體系[J].社會視野,2010,(1):195-196.
[2] 中國老年學學會.21世紀老年學與老齡問題[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0.
[3] 熊必俊.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4] 習群,周興旺.建立中國特色的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模式[J].蘭州大學學報,2000,(28).
[5] 葛慶敏.論人口老齡化與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J].齊魯學刊,2010,(1).
[6] 張敏敏,蔣海剛.淺析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J].青年科學,2009,(6).
[7] 李軍.人口老齡化影響社會經濟的途徑[J].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2008,(2).
[8] 唐瀅.中國的人口老齡化[J].人口與經濟,2006,(4):130-133.
[9] 王樹新.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3.
[10] 熊必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建設中如何應對老齡化挑戰[J].平原大學學報,2004,(4).
[11] 丁國建.銀色經濟[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12] 中國人口資料手冊[M].北京:中國人口情報中心出版社,2001.
[13]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56.
[14]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15] 國家統計局.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16] 中國老齡協會.21世紀上半葉中國老齡問題對策研究[M].北京:北京年齡出版社,2000.
[17] 勞動保障部法制司.中國養老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18] 陳衛.中國未來人口發展趨勢:2005—2050年[J].人口研究,2006,(30):93-95.
[19] 高和榮.“未富先老”中國面臨三大挑戰[J].山東勞動保障,2006,(9).[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