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發展規律和欽州實際,從港口建設、港城聯動、產業升級、對外開放、可持續發展方面對加快欽州城市發展提出欽州打造成為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路徑思考。
關鍵詞:欽州;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路徑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224-03
黨的十八報告指出,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必須創新開放模式,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加快推進,欽州在中國—東盟開放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斷顯現,為構建區域內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創造了歷史條件。
欽州在多年開放開發過程中,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城市發展空間不斷拓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區域影響力逐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健全,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對外開放戰略不斷實施,城市國際化要素逐漸形成;城市集成優勢不斷顯現。但是,欽州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制約因素。第一,港口綜合優勢不明顯,綜合競爭力不強。由于港口開發水平、集裝箱吞吐量、港口管理等因素制約,欽州港綜合競爭力還不夠強。第二,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總體素質不高。2012年欽州GDP占北部灣經濟區16.8%,僅相當于南寧的29%;而中石油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0%,工業支撐力量單一,經濟新增長點少。第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城市公共服務能力不強。2012年全市醫院每千人床位數2.56張,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1張)。科技支出占GDP的0.1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第四,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集聚輻射功能不強。從國際國內一些城市看,在GDP達到3 000美元時,城市化水平大多超過50%。2012年欽州人均GDP約3 733美元,而城市化水平只有41%,城市化與工業化比率為1.0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8)。
從橫向比較來看,欽州離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有較大差距,但從縱向趨勢來看,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是長期發展的結果,不是靠短期財政高投入完成,綜合欽州發展優勢,把欽州遠景定位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是可行的。建議下一步欽州著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進億噸大港建設,建設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
1.統籌港口規劃,推進大港建設。國際經驗認為,在處理港船關系上,應當是港等船而不應是船等港。合理的泊位利用率,單泊位是40%,多泊位是80%,一般在70%左右。吸引國際中轉貨流、提供良好服務的前提是有較寬裕的港口吞吐能力。因而欽州在港口建設上應統籌規劃,全面實施億噸大港工程,完善整合果子山、勒溝、鷹嶺作業區,重點開發建設大欖坪、大欖坪南、金鼓江、大環、三墩和三墩外港等作業區,適時開發茅嶺港區,發展三娘灣、沙井等國際郵輪港區,盡快完成30萬噸級支航道、油碼頭棧橋等項目,加快推進國投交通煤運碼頭、大欖坪北1#—10#等深水航道碼頭、永鑫等一批10萬噸級碼頭建設,進一步壯大港口規模,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
2.創新航運服務,優化口岸建設。一方面,積極發展以覆蓋國內沿海、東南亞和國際近洋主要港口為主的國際遠洋運輸,優化升級欽州港集裝箱航線,推動中遠、中海和泛海開展南沙至欽州港等內外貿同船運輸航線及與西南內陸主要節點城市“無水港”建設,形成遠近結合、四通八達的航線網絡。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口岸信息化,加快物聯網、云計算、信息安全、安防等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實行申辦手續電子化和“一站式”服務,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增強欽州口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二、完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
1.加快綜合交通網絡建設,提高港口集疏運能力。盡快完成航道、油碼頭棧橋等項目,通過延伸包裝、流通加工和國際信息服務等功能構建港口的國際物流體系。加強鐵路、公路物流與港口物流的銜接互動,進一步完善海鐵、海陸運輸體系,拓展欽州港的陸向腹地和海向腹地。新建管道基礎設施,構建服務于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的特殊物流體系,緩解鐵路和水運的運輸壓力,提高物流系統的綜合效率。
2.加快物流園區建設,構建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的運行載體。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口岸聯檢大樓和電子口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修造船基地、大型停車場。加快保稅港區二期、三期建設,發展適應國際中轉、國際采購、國際配送業務要求的國際物流,構建欽州國際海運陸運集裝箱中轉站、多功能國際貨運站等多式聯運物流設施;充分利用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優勢,搭建進口整車交易與物流服務平臺,建設欽州汽車綜合物流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東盟商貿城、中國—東盟農產品大市場、虎邱鋼材市場等大型專業市場建設,為構建國際物流中心奠定堅實的基礎。
3.加快整合物流資源,大力培育物流主體。一是引進。積極引進物流投資商和經營商,特別是跨國物流公司,采取優惠政策吸引大型物流公司在欽州設立物流分撥中心。二是提升。設立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有重點地選擇欽州市萬港物流發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優勢企業作為“欽州現代物流發展重點企業”,在資金、土地供應使用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和優惠,將他們盡快培育成為具有競爭優勢的物流骨干企業。三是整合。引導中小物流企業通過資產重組或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在資產、信息和業務方面進行整合,實現優勢互補、集成發展。
三、引導港城聯動發展,建設現代化欽州都市區
(一)加快推進濱海新城建設,促進新城與臨港區域相向互動發展
1.打造白石湖中央商務區,構建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發展總部基地和臨海工業配套基地。依托欽州臨港工業及保稅港區,發展服務于北部灣沿海地區的商務辦公、科技研發、金融貿易等生產性服務業;吸引沿海制造業企業的區域性總部、研發機構及高端的物流貿易企業。
2.打造沙井島濱海旅游及創意研發區,構建文化、體育、技術培訓特色功能區。依托位于北部灣沿海的中心區位和中國—東盟博覽會,主動對接服務南寧,建設集東南亞風情體驗、濱海休閑度假、高檔居住社區等多功能的特色片區,形成沿海工業服務的技術培訓、科研中心。
3.打造辣椒槌生態居住區,構建濱海型宜居城市示范區。由近海走向臨海,突出濱海景觀優勢,開發國際會議中心、五星級皇冠假日酒店等功能性項目,發展集體育運動、生態居住、養生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濱海城市。
(二)加快“三區”建設,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1.加強主城區市政設施建設,形成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完善的核心城區。延續“一江兩岸”的發展格局,構建“兩軸、兩片、兩園”的空間結構。適度改造和完善河西地區,穩步推進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結合主城區南拓建設新城市中心,主要拓展河東地區,完善行政中心,建設一批高檔星級酒店、高級會所、城市雕塑等標志性設施,提升城市品位,展現北部灣畔濱海大城市形象。打造主城區成為城市的行政、文化、商業中心,臨港產業配套工業、加工制造業基地。
2.加強臨海工業區建設,形成城市產業人才集聚的重要區域。西港區以石化產業區為主,中港區主要為港口碼頭、臨港工業及保稅物流、貿易加工區和配套居住服務區,鹿耳環江東側建設三娘灣配套區,為港區工業提供部分配套居住生活服務。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為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研發先導區及綜合生活配套區,以信息智慧和文化生態為基礎,充滿東南亞風情的國際化山水產業園區。
3.加強三娘灣旅游度假區建設,形成城市旅游休閑功能完善的綜合區域。圍繞“海豚鄉、愛情灣、健康城”三大主題,通過海洋生態研究中心、海豚展覽表演館、國際論壇會議會展中心、五星級酒店、高端住宅區、健康養生會所、休閑度假村等一批標志性、功能性項目,構建海豚鄉教育科研展示區、三娘灣愛情文化區、月亮灣休閑度假區、海港風情體驗區、麻蘭島海員之家五個功能區。
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
1.發展壯大臨港大工業。制訂實施千百億產業三年攻關計劃,加快發展“2+6”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石化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推動能源、造紙、冶金、電子、糧油等支柱產業增量提質;積極培育中船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汽車整車生產項目、港機重工項目,努力實現重大龍頭項目帶動、產業集聚發展的新格局。
2.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圍繞增強發展后勁和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依托自治區級高新區,積極構建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研發平臺,重點支持大中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加快推進電子、生物醫藥項目,打造北部灣新興產業集聚基地。通過政府和市場投入相結合的雙向科技孵化體系導入,抓好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建設運營;完善高新技術產業政策服務平臺,組建風險投資公司和擔保公司,構建科技融資體系。
3.提升發展傳統產業。依靠技術進步,運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重點改造提升制糖、建材、木材加工、紡織、服裝、制鞋、煙花爆竹、編織、食品等縣域特色產業。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重點培育龍頭企業,加快引進“短平快”中小企業,積極發展微型企業,打造皇馬工業區、黎合江工業區、靈山工業區、浦北工業集中區、南間經濟區等特色產業園區和靈山、浦北、欽南、欽北縣域塊狀經濟帶,推動縣域工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二)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
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顯著特征,也是城市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欽州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必須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一方面,適應港口開發和制造業發展的需要,加快發展以現代物流、商務服務、科技服務、金融、信息等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并把現代物流業作為支柱產業,金融、科技服務業為先導型產業,信息、商務服務業為潛力型產業,促進服務業與臨港制造業良性互動。另一方面,圍繞方便群眾生活和提高生活質量,改造提升商貿流通、房地產、社區服務等物質生活性服務業,重點依托年年豐廣場、金灣步行街提升改造傳統商業街區,增強區域消費集聚效應;大力培育旅游休閑、文化傳媒等精神生活性服務業,重點加快三娘灣旅游度假區、茅尾海國家海洋公園開發,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五、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建設國際化的城市文化
(一)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1.鞏固提升對外貿易水平。深入推進科技興貿,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規模。加強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設,重點建設電子產品、繭絲綢等出口基地;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提高皮革、魚類資源的出口比重;高度重視發展服務貿易,提高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能力;堅持進出口貿易適度均衡,爭取國家原油非國營進口資質,擴大資源性產品進口,逐步實現進口擴張與出口升級的良性互動。
2.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強化利用外資的產業導向,加大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石化產業園區、川桂臨海產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重點園區的引資力度,重點引進世界五百強、中國五百強等大集團和著名機構落戶欽州,積極落實與外企、大型央企的戰略合作,推動本土經濟與外資經濟融合互動發展。
3.擴大對外經濟合作。充分發揮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毗鄰珠三角及粵港澳地區的沿海沿江近邊優勢,依靠中馬欽州產業園,欽州保稅港區,整車進口口岸,國家級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這五大國家級產業平臺,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以欽州為基地建立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機制,構筑參與中國—東盟海上互通互聯合作新平臺。
(二)塑造國際化的城市環境
欽州城市環境要與世界城市體系接軌,需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進一步改善。在硬件方面,要通過現代化交通信息網絡及高品質的集居環境塑造城市的基礎建設。在軟件方面,要實施產業國際化的政策;應用新的城市管理手段,建立城市運行的市場機制和環境(在對外開放的領域上,全面推進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的對外開放,加強國際文化交流,擴大國際科技合作,營造城市國際化氛圍。在對外開放載體上,積極組織辦好三娘灣觀潮節、蠔情美食節、浦北香蕉節等重大會展節慶活動,通過城市品牌宣傳和展示活動,提升欽州國際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素質(通過倡導培育良好的道德風尚、文明素養和國際禮儀,加強對市民國際化素質教育,提高市民國際化意識)。
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生態型的港口城市
(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要求,從企業、產業和園區三層面多環節推進循環經濟專項行動,構建農業、工業、服務業全面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形成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1.發展循環型農業。按照欽州目前的環境資源條件,未來欽州農業結構必須形成不同層次的結構板塊。在近郊農業區域,重點布局設施農業、加工農業及市場等;在浦北、靈山農業區域,應布局水果、蔬菜、花卉等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在欽南、欽北農業區域,應布局糧食、蔬菜等基礎性大宗優質農產品;在沿海農業區域,應布局海產養殖如大蠔、對蝦、龜鱉等種養農業。形成農業布局循環與大循環相連接、相互動的農業循環經濟圈。
2.發展循環型工業。推進石化、冶金、電力、建材、造紙等重點行業節能降耗、循環發展。構建石油石化行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煉化—廢氣—硫磺—化工產品,煉化—余熱余壓—發電等);構建有色金屬行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冶煉—有色金屬—再生金屬—冶煉);構建發電與相關產業的循環經濟鏈(發電—余熱—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鹽化工);構建建材行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工業生產—廢渣—建材)構建造紙行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制漿、造紙—廢液—沼氣—熱能、發電—制漿、造紙)。
3.發展循環型服務業。傳統服務業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從綠色餐飲、綠色旅游入手;循環型物流業可通過生態交通建設和綜合生態物流園區建設實施;循環型信息業可通過信息生產傳輸和消費的閉路系統中全程監控污染及電信、計算機和電視三網融合降低信息傳輸成本。
(二)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保護
以“美麗欽州、清潔鄉村”活動為契機,全面實施生態市建設規劃,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和生態保護力度,推進欽江、茅嶺江、大風江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和防治,做好茅尾海綜合治理工程、三娘灣海洋環境監測監控工程,維護陸域和近岸海域水體功能。加快建設大欖平污水處理廠,完善河東污水處理廠管網,開展重點鎮污水處理項目建設,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抓好PM2.5指標監測,強化城市空氣、酸雨、地表水等項目的目標管理和日常監督。深入實施“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以城區綠化、農村綠化和林業建設為重點,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和城鄉綠化力度,擴大人工種紅樹林面積,提高全市綠化覆蓋率。
參考文獻:
[1] 何興法.寧波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路徑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碩士論文,2008.
[2] 欽州市委員會.欽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http://www.gxqzrd.gov.cn/html/gzdt/20110307234312.html.
[3] 李新元.欽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qzrb.com.cn/a/qzrb/2012/06/29/202187.html.
[4] 李紹蘭.關于欽州市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EB/OL].http://
www.gxqzrd.gov.cn/html/dbgz/20130227150751.html.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