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沙旅游揭開神秘的面紗。旅游的開放,無可避免地將會對三沙海洋環境造成影響。通過西沙實地考察、小范圍問卷調查及訪談研究方法,從海洋生態旅游的視角,對三沙旅游開放提出建議。
關鍵詞:三沙旅游;開放;海洋生態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238-02
引言
2013年4月28日,三沙旅游揭開神秘的面紗?!叭硽w來不看?!?。這片海洋的處女地,中國最美的海域是三沙旅游開發的基礎和最大優勢,但旅游開放與海島脆弱的資源環境保護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如何能借由三沙旅游的開放,將海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傳遞給更多的人。脆弱的自然與生態環境決定了三沙旅游不能按照傳統的大眾觀光、度假或常態的 3S ① 旅游方式開發,必須嚴格地按照海洋生態旅游的模式進行開發。
一、海洋生態旅游概念及基本要素
海洋生態旅游本質上是“發生在沿海海岸和海洋環境中的生態旅游”。② 海洋生態旅游基本要素具體包括:(1)前往海洋或沿海,并且通過旅游參與和經濟支出使當地社區收益的旅游活動;(2)有助于保護當地的環境(包括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3)盡量減少對其自然環境和當地社區的負面影響;(4)強調旅游者學習和了解當地環境特征;(5)激發旅游者重新審視他們的行為如何影響地球,以及如何能夠幫助當地社區和保護環境。③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目的
為更深入了解登島游客對三沙旅游開發的認識,筆者設計了一份以游客為對象的調查問卷,并于近期在“椰香公主”號游輪上展開小范圍問卷調查,并輔之與訪談的方式。此問卷主要是針對去過和未去過的游客為調查對象。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和分析,總結出游客對三沙旅游開發的建議和評價。
(二)調查方法
調查問卷的對象分為兩類:一類是去過三沙的游客,其中包括在三沙工作的人員;第二類是沒有去過三沙的游客。調查問卷對去過三沙的游客發放20份,其中有效問卷20 份;對沒有去過三沙的游客發放20份,其中有效問卷20份。接受調查問卷的游客,主要集中在23~49歲之間,約占90%;月收入主要集中在 5 000 元以上;游客的教育程度均在大專以上。
(三)調查內容及分析
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1)游客對三沙群島的形象認知;(2)游客對三沙群島旅游的興趣;(3)游客對三沙群島旅游資源的認識;(4)游客對三沙群島旅游設施的偏好;(5)游客對三沙群島旅游開發的觀點。
在對三沙總體認知形象方面,“軍事島嶼”和“生態島嶼”是游客對三沙群島的總體形象,各占了39%和34%,這就滿足了游客對島嶼的軍事神秘性和生態的向往性。在對三沙旅游的向往度方面,表示非常想去和想去的共占了72%,只有2%的游客不想去,8%的游客沒有想法,針對那些去過三沙的游客,大部分表示愿意常來三沙,有的游客甚至把去三沙群島旅游作為他們人生的一大夢想,從這個角度來看,三沙旅游開發的市場需求比較高。在最喜歡的住宿方面,71%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特色木屋,12%選擇住在船上,13%選擇采用野營背包式的方式,只有4%希望住在豪華賓館,因此可以推斷,有海洋特色的住宿設施是三沙旅游開發的理念。
通過對調查結果及訪談的分析,可看出三沙旅游開發擁有巨大的市場潛能,但被調查者在期待早日揭開三沙旅游的神秘面紗的同時,更希望能保持三沙群島的原始性和生態性。
三、三沙旅游開放建議
(一)借鑒南極旅游模式,倡導海洋環保
南極旅游以保持其生態完整性著稱。到南極旅游的游客,所有行動都要受到《南極公約》的約束,無論是組織者還是探險隊員,都很嚴格貫徹環保原則,不允許有任何東西拋在南極的陸地上和海上。導游給游客講解南極環境的脆弱性、敏感性,強調要高度重視南極的環境保護;離開南極的時候,除了記憶,不會帶走任何東西。不允許去觸碰任何南極的生物、動物、植物,整個活動行程有規定路徑限制著游客的活動范圍。在親身體驗和實踐后,每一位游客都成了南極大使,他們將南極的狀況和環保的意義帶回去,教育身邊的人和下一代。通過參加三沙旅游,從“環境教育”出發,改造游客的“觀念”,改造游客的“行為”,將海洋保護的觀念,帶回祖國大陸,傳遞給更多的國人。
(二)設置旅游企業資格認證制,提供更專業導游服務
三沙旅游開放初始階段,可由省里指定一至兩家經營規范、實力雄厚的大型旅游企業開展試點工作,相對成熟后再逐步放開旅游經營企業。旅游企業應承擔起在旅游期間隨團現場監督的責任,要求旅客遵守各項環保規定,全程引導和監督游客行為,并對活動全程詳細記錄;旅游活動結束后,要及時將游覽活動報告提交主管部門備案。三沙生態旅游以體驗、了解與欣賞海洋為重點,因此,解說在整個旅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團導游除了讓游客更深了解三沙旅游各項獨具特色的資源外,還應該提供更佳的解說服務,讓游客從解說過程中增加環境知識、體會自然的力量。
(三)發揮??谖幕行膬瀯荩M行行前培訓
三沙旅游由??诟燮鸷?,在起航前在海口有一天的停留時間。??谑锌砂l揮文化中心的優勢,由三沙旅游企業組織召集旅游參加人員,??谑新糜挝ㄎ杏嘘P部門)進行行前培訓教育。分別邀請具有生態旅游、三沙文史、海洋資源、海洋保護等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培訓團隊,從專業的角度向旅游者傳授知識及傳承經驗。培訓教育課程為期一天,培訓內容包括三沙群島地理位置與環境特征、三沙群島歷史文化、三沙群島生態資源介紹、三沙群島旅游發展規劃及前景、南海爭端及海上安全培訓等內容。培訓過程中還可安排到海南省博物館參觀《大海的方向——華光礁Ⅰ號沉船特展》,現場實地了解沉船中出水瓷器。建議通過行前培訓考試者方能登船旅游。
(四)制定嚴格的《三沙生態旅游游客守則》并進行管理
發展海洋生態旅游,容易遇到諸如海上安全問題、廢棄物的處理、海洋生物的保護等問題,《三沙生態旅游游客守則》是游客進行三沙海洋生態旅游時所應遵循的事項,也是負責任的生態旅游行為規范。守則的制定與執行將減少旅游發展對海洋環境的沖擊,同時也能借由守則的規范,增加每一位游客的旅游體驗。守則內容可包括游客衛生、參觀時的注意事項、與島上漁民溝通和互動事項及進行水上活動時的注意事項等內容。借鑒馬爾代夫和臺灣的做法,禁止游客收集珊瑚、貝殼甚至是巖石。收集并試圖帶走者,處以重罰??偠灾?,守則的內容應具體和可操作性。游客通過遵守守則,學習如何不破壞環境,并對自己的旅游行為負責。
(五)充分調動島上漁民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對其進行引導和培訓
開發三沙生態旅游,環境效益是根本前提,社會效益是最終目的,經濟效益是直接的動力。三沙旅游安排登陸的鴨公島,島上有100位漁民。島上漁民收入增加了,才會自覺地注重生態和旅游環境的保護及旅游的開發。因此在三沙海洋生態旅游的開發,要讓島上漁民參與到生態旅游服務中去,這樣既可增強海島特有的文化氛圍,提高生態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又可讓島上漁民真正從旅游發展中受益,增加經濟收人。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對漁民進行引導和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意識。
結語
海洋生態旅游是實現三沙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徑。希望能借三沙生態旅游的開發開放,讓更多的人親身體驗三沙的美,從一開始認識海洋,到尊重海洋,最后保護海洋。
參考文獻:
[1] 陳丹紅.南極旅游業的發展與中國應采取的對策的思考[J].極地研究,2012,(1):70-76.
[2] 鄧燦芳,等.三沙市建市背景下的西沙群島旅游開發市場調查分析[J].新東方,2012,(4).
[3] 鄧燦芳,等.西沙群島旅游開發的可持續化策略[J].地理科學研究,2012,(5).
[4] 高峻,劉世棟.可持續旅游與環境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5] UNEP.Green Economy in a Blue World[M].2012.
[6] ESCAP.Eco-Efficiency Indicators:Measuring Resource-use Efficiency and the Impact of Economic Activities on the Environment[M].
2009.
[7] Halpenny,E.A.(2002) Marine Ecotourism:Impacts,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and Best Practice Case Studies.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Burlington,Vermont.
[8] Halpenny,E.A.(2003) NGOs as conservation agents:achieving conservation through marine education.In:Garrod,B and Wilson,J.
(eds) Marine Ecotourism:Issues and Experiences.Channel View,Clevedon,UK.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