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甘肅省慶陽市境內存有大量的紅色文化遺產。隨著紅色旅游蓬勃發展,人們十分重視對其紅色文化、紅色資源和革命傳統的宣傳、保護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缺失。進一步提升研究理念,開拓研究視野和方法,加強合作開發是慶陽紅色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紅色文化;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甘肅慶陽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253-02
一、研究歷程
慶陽作為甘肅唯一的革命老區,是陜甘邊根據地的核心區域。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陜甘根據地,是土地革命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根據地,之后成為黨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抗日戰爭的出發點和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慶陽紅色文化的關注較早。1990年2月,中央慶陽地委在作出的《關于繼承和發揚老區精神的決定》,把老區精神的內容概括為五句話,即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開拓創建的變革意識,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面向群眾的優良傳統,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1],但并沒有明確地提出慶陽紅色文化。而慶陽紅色文化的提法,是隨著國內紅色旅游熱而出現的。尤其是200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就發展紅色旅游的總體思路、總體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確規定;并指出,發展紅色旅游。
隨后,人們廣泛展開了“紅色文化”的研究。有人曾統計:在中國期刊網(清華)分別輸入以上5個關鍵詞,然后選擇全文查找,得出的結果是:紅色旅游資源自2003 年以來在314 篇文章中出現過;其次是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共有60篇文章提到了這個概念;再次,有27篇文章在文中提到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最后是紅色文物和紅色文化遺產,分別有16篇文章和9篇文章在文中提及[2] 。
慶陽作為甘肅唯一的革命老區,有著極其豐富的紅色文化遺產、紅色旅游資源、革命遺跡遺址、革命文物以及革命文獻。所以,當地政府也打出了“紅色旅游”的牌子。2009年6月,慶陽市華池縣在蘭州召開的“紅色南梁,魅力華池”為主題的全市紅色旅游景區暨精品旅游路線推介會;而2010年5月,慶陽市提出“依托紅黑綠黃四大資源,加快建設經濟強市”,這里的“紅”,即打好老區牌,大力弘揚老區精神,開發紅色旅游資源[3] 。2011年6月,慶陽市成功舉辦了第二屆全國紅色運動會。2012年8月,甘肅省歷史學會、慶陽市歷史學會等多家單位的合作,召開“學術研討會”,其會議的主題是:“南梁精神與甘肅紅色文化資源高層論壇”,明確地提出了“甘肅紅色文化”的名稱。
二、研究現狀
隨著全國紅色旅游業的發展和紅色文化研究的展開,慶陽作為甘肅紅色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人們十分關注和重視本土紅色文化的宣傳、保護和研究工作。
1.關于革命精神的研究。老區精神是慶陽地區提出最早最傳統的革命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內涵與外延都發生了變化。人們在老區精神的基礎上,再次重新審視了慶陽的革命精神,其精神內涵也加入了新元素,如“南梁精神”[4] 、“延安精神”、“蘇區精神”[5] 、“長征精神”和“抗戰精神”[6] 。事實上,慶陽革命文化與“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和“蘇區精神”是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因為,慶陽地區作為陜甘蘇區的核心區、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抗戰的出發點和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中共所領導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大時期。
2.關于紅色文化概念的研究。人們在研究慶陽革命精神的同時,就必須討論慶陽紅色文化的概念問題。其表述為:“慶陽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慶陽老區人民群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進程中形成的先進文化,具有老區精神的基本屬性;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種文化體現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文化形態和長征落腳點的文化形態,兼具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的基本屬性;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種文化又成為陜甘寧邊區文化和抗戰文化形態,具有延安精神和抗戰精神的基本屬性。他是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艱苦斗爭中孕育和形成的,后來又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親自培育和發揚光大的文化形態,是體現慶陽地域特點和時代精神的文化形態。”[7]
3.關于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人們在討論慶陽紅色文化概念的過程中,就涉及到紅色文化具體的表現形式和體現形態。這就要進一步闡明紅色資源的問題。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及其載體,慶陽老區作為甘肅唯一的革命老區,有著極為豐富的紅色資源。主要從革命(慶陽老區)精神,革命歌舞、文藝,革命標語、口號,革命偉人、英雄,革命詩詞,革命(紅色)歌謠,革命文物,革命遺址、遺跡等八個方面說明了慶陽老區的紅色資源[8] 。有人從整體上論述了甘肅紅色文化的類型、內涵及特點,認為有5類紅色文化,即以中共甘肅特別支部為核心的早期中共黨組織,以南梁政權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資源;以哈達鋪、會寧會師和西路軍為代表的紅軍長征紅色資源;以八路軍辦事處為代表的甘肅抗戰紅色文化資源;以甘南民變為中心的解放戰爭時期的紅色資源。其內涵又增加了“西路軍精神”[9] 。 有人論述了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及傳承的問題,認為慶陽紅色文化資源主要八個方面:(1)以“兩點一存”為核心內容的革命歷史資源。(2)慶陽老區精神。(3)革命歌曲、文藝。(4)革命口號、標語。(5)革命偉人、英雄。(6)革命詩詞。(7)紅色歌謠。(8)紅色遺址遺跡。其價值,有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德育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 [10] 。還有人從把握精神內涵為角度,科學地推進紅色資源開發[11] 。
三、思考
綜上所述,對于慶陽紅色文化的研究,一是人們對“革命文化”學術研究的深入和轉變;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地方經濟社會的內在需求;三是政府的重視和倡導。紅色文化研究從官方開始進入學者的視野,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并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對慶陽紅色文化的研究,雖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也發表了一些成果,但從論文的數量而言,最多不過10篇。其成果仍很薄弱。尤其是對慶陽紅色文化的概念、內涵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探討,關于慶陽紅色文化類型的劃分,是否客觀、科學和合理,更需要我們從學理上去深入研究和理清。
第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的指導,客觀、真實、科學地開展對慶陽紅色文化的研究。“紅色文化”研究備受人們關注和重視,主要還是出于政治與社會經濟的需要,政府倡導“紅色文化”,宣傳政治意識形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問題是,我們怎么去客觀、真實、科學地研究、發掘和利用這種文化,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裴宜理先生所言:“我不要給中國革命什么評價,這個評價應該按照后代怎么利用這個資本來判斷——你們利用得好,中國革命就變成很好的一個事,但利用不好,也可能非常可怕。因為,所有革命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有暴力的一面,也有理想的一面。”[12] 這當然是從歷史和學理上的探討。但在具體研究中,我們必須堅持馬克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客觀、真實、科學地研究地方紅色文化,尤其是時下流行的“文化塔臺,經濟唱戲”,把“紅色文化”研究納入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使“紅色文化”研究經濟化、庸俗化。當然,“紅色文化遺產”豐富的地方,政府可以把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如果利用得好,有益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確是件令人歡欣鼓舞的事情。但文化塔了臺,經濟能否唱戲,最關鍵的問題是唱的是什么樣的戲。
第二,開拓研究視野和方法,理清一些概念含糊不清的表述。據CNKI統計,對慶陽紅色文化的研究,論文不足10篇,且不談質量,研究十分薄弱,其研究視野較狹窄,研究理論和方法較陳舊。在研究中,出現了許多概念、名稱以及表述,我們并沒有具體的分析、定義,而是直接運用。譬如,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旅游、紅色文化遺產、革命歷史文化遺產、革命遺址、革命遺跡以及革命文物等等概念的表述與內涵,我們并未認真地去分析、研究,也沒有較嚴謹地去應用,而是模糊表述,直接運用。因此,隨著國內紅色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更新和發展,我們需要關注全國紅色文化研究的概況和進展,理清我們研究中這些模糊不清的名稱、概念及內涵的表述,使我們的研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第三,突破研究人員地域化,加強圈內交流與合作。慶陽紅色文化研究,其研究的主力軍是本土學者,說得具體點,主要集中在政府的黨史部門和隴東學院,當然,這種局面也是合情合理的,研究當地文化不僅是當地政府和學者熱愛家鄉,服務和貢獻桑梓的真摯情感的體現,而且肯定是當地政府和學者義不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但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要“睜眼看全國”,突破其研究人員的地域化,加強與其他紅色文化遺產豐富地區的學習、交流。
參考文獻:
[1] 劉治立.論南梁精神[J].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2).
[2] 劉建平,韓燕平.紅色文化遺產相關概念辨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3] 慶陽市深入開發“紅黑綠黃”優勢資源[EB/OL].新華網,http//:ldxylsx.net,2011-04-09.
[4] 石仲泉.中央蘇區與蘇區精神[J].中共黨史研究,2006,(1).
[5] 曲濤.慶陽紅色文化的內涵分析及研究進展[C].甘肅省歷史學會,慶陽市歷史學會,等.南梁精神與甘肅紅色資源高層論壇論文集,2012:1-4.
[6] 曲濤.慶陽紅色文化的內涵分析及研究進展[Z].2012:5.
[7] 白學鋒,羅凱.論慶陽老區的紅色資源[J].法制與經濟,2009,(9).
[8] 尚季芳.試析甘肅紅色文化的類型、內涵及特點[Z].2012:8-11.
[9] 趙遠興.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及傳承[Z].2012:19-26.
[10] 張桂山.準確把握精神內涵科學推進紅色資源開發[J].慶陽黨史研究,2010,(1).
[11] 于建嶸,裴宜理.紅色文化與中國革命傳統[N].南方周末,2011-06-17.[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