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科學合理的政策支持有利于綠色建筑在中國發展,相關理論的研究十分必要。系統梳理中國現階段綠色建筑政策理論成果,將其分為激勵政策、綠色建筑行業標準制定、強制性政策、國外先進成果借鑒、產業政策五部分進行綜述。通過文獻檢索研究對中國現階段政策理論狀況進行分析,識別問題。指出中國現階段這一領域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建議。
關鍵詞: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政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294-04
引言
建筑是全球主要資源消耗者與污染物排放者之一,其消耗了50%土地礦石資源、40%的能源、70%木制品以及50%以上水資源,同時,人類活動40%的垃圾為建筑垃圾,30%以上的空氣污染物也源自建筑[1]。毫無疑問,實現建筑業可持續發展、推廣綠色建筑勢在必行。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源自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發展并推廣綠色建筑符合中國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編制的《綠色節能建筑行動方案》提出:力爭在“十二五”期間新建城鎮及農村綠色建筑11 億m2,對5.7 億m2建筑進行節能改造[2],并從2017 年起城鎮新建建筑全部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實現這一目標不僅僅要依靠科學技術發展,還需要合理的政策支持,綠色建筑政策理論在很大程度起決定性作用。
一、國內綠色建筑政策理論成果梳理
(一)激勵政策
地產商愿意發展綠色建筑,但他們更關心由此帶來的成本增加,因此需要適當經濟激勵政策。在這方面,中國政府已經采取了積極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設立了“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以激發承包商積極性;財政部設立了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連同財政部出臺了以鼓勵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辦公建筑節能體系的資金管理辦法。在理論研究方面,劉玉明分析北京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主要問題基礎上,提出增加政府對綠色建筑采購、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優惠、信貸優惠、價格優惠等五大主要政策原則[9]。閆瑾等人運用有限理性條件下進化博弈理論,研究政府與開發商群體的非對稱博弈問題,建議政府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各種資源優勢,保持高度理性,打造誠信政府[8]。金占勇建議中央政府采取以供給端為導向的、“胡蘿卜+ 大棒”式綠色建筑經濟激勵機制,以及分階段的經濟激勵方案[7]。
(二)制定推廣綠色建筑行業標準
合理科學的行業評價標準對于綠色建筑有著積極指導作用。中國已初步建立了國家和地方綠色建筑標準體系,發布與綠色建筑有關的《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等數十項技術標準與技術規范。住建部還專門成立了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主要負責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管理工作。但是,基于中國綠色建筑發展起步晚,相對落后的客觀事實,這些標準還不夠完善。劉曉娟、王建廷等人通過中外政策對比,指出中國現階段問題:設計標識多,運營標識少,很多建設項目在設計階段達到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要求,但由于設計變更、施工質量低等問題,無法實現最終效果 [6]。另外,中國還大量采用國外評價標準,由于國情的特殊,這些外來標準難免“水土不服”,例如美國的LEED標準中對于可持續社區的評價涉及人口密度與人均資源這些指標,鑒于中國是人口大國,因此不能照搬美國標準。
(三)強制性政策
推廣綠色建筑必須嚴格整治“三高”工程項目,需要借助法律等強制性手段。中國現階段已經出臺了大量相關法律:國家頒布了《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和《公共機構節能條例》,這是為發展綠色建筑而制訂的法律法規;住建部也先后出臺了《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等文件,從能源利用的角度對建筑的建設和運行提出要求。其中,《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的出臺,為綠色建筑的實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法規依據。在此基礎上,劉曉天等人建議,限制使用和淘汰落后產品,并形成一種制度,加速新型綠色建材的推廣應用[5]。姜偉新在第四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上提出,要加強執法監督與可操作性,中國已經逐步形成符合國情的法律體系,但是在執行過程中缺乏有效監督,并且存在可操作性低等弱點。隨著相關政策不斷完善,這一現象必然有所好轉。
(四)國外先進政策借鑒
中國綠色建筑政策發展要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理念,避免發達國家“先污染再治理”路線。袁鑌等人系統梳理澳大利亞相關政策,提出要加強政府的參與性與示范作用,政府帶頭推廣綠色建筑使用,并且建議實現信息公開化,促使開發商提交污染物及能耗相應報告[10]。張揚對紐約州稅收優惠政策進行了分析,提出綠色建筑稅收政策要符合業主及使用者利益,與此同時,要確保開發商受益的獨立性[11]。清華大學方東平對美國綠色建筑主要政策法規進行了闡述,介紹了美國現有綠色建筑先關法律、規范,認為強制性標準與自愿性標準要同時建立、互相補充[1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馬欣伯研究了日本綠色建筑政策,提出要充分利用市場,同時結合強制政策,互相互補[13]。在充分借鑒西方先進理念同時,要充分結合中國國情,發展自身理論。
(五)產業政策
產業結構決定產業績效,相應的產業政策要科學合理,這里的產業政策不僅僅包括建筑業也包括其相關行業。目前國內這一領域理論研究有了很大進步。劉曉娟、王建廷等人認為,綠色建筑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用系統的觀點制定綠色建筑產業政策,注重產業結構、行為與績效的關系[6]。閆振林通過研究綠色建材產業,提出整合建材生產企業,正確引導企業創新發展,形成綠色建材產品大規模生產,對于高能耗、高污染的材料堅決整治、淘汰,壯大綠色建筑產業[15]。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張建國等人認為,綠色建筑與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綠色建材產業等密切相關,發展綠色建筑,必將拉動建筑工業化、建筑設計咨詢服務、綠色建材、可再生能源、節水等產業的發展,不僅可為未來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也有利于提高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增加就業崗位,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向低碳、節能、環保轉型[16]。
二、中國綠色建筑政策理論現狀分析
通過對CNKI(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和萬方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研究,分別以“綠色建筑政策”、“可持續建筑政策”、“節能建筑政策”為關鍵詞進行檢索。之后對文獻進行篩選、梳理,最終剔除兩數據庫重復文獻,共獲得78篇綠色建筑政策相關文獻。最后,本文對所有文獻相關信息進行收集與統計分析,從文獻數目時間序列、研究基金支持狀況、主要研究刊物、研究層次、研究熱點等五個維度分析中國現階段綠色建筑政策理論研究狀況。
(一)文獻數目時間序列分析
從文獻總數分析兩大中文期刊數據庫僅78篇綠色建筑政策關文獻,系統性研究稀缺,這說明中國現階段對該領域研究遠遠不足。從文獻數目時間序列分布圖(由于2013年尚未結束,因此不將其納入圖中)可以看出,中國綠色建筑政策研究起始于2004年。這篇文獻是于春普在國際生態城市建設論壇上發表的,該文章提出通過加強宏觀管理、宣傳教育、制定行業標準、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等政策來實現綠色建筑推廣。從總體分布分析,中國綠色建筑政策研究文獻逐年遞增,2004—2009年這個時間段,增長速度較慢,2009—2012年增長速度加快。隨著能源危機與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相關研究會不斷增加,并且文獻增加速度加快。
(二)研究基金支持狀況分析
科學研究需要合理的資金支持,其主要來源于科研基金。全部78篇文獻中,僅有5篇得到了科研基金支持,支持率為6.4%,這說明中國這一領域研究基金支持明顯不足,有理由認為資金不足是造成現階段研究落后的一個原因。當然,科研基金獲得與研究機構的科研能力有關,但從絕對數目上可以看出,現階段國家對于綠色建筑政策研究重視不足。全部5項基金除兩項為國家科研基金外全部為山東省地方性基金,這一方面說明山東省對該領域研究較為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他地區對其重視程度不足,中國綠色建筑政策研究存在區域性不均衡。
(三)主要研究刊物、研究層次分析
對文獻來源進行系統梳理后,本文發現《建設科技》、《中國經濟導報》兩本出版物文獻貢獻數最多,其中《建筑科技》是由建設部主管,建設部科技司指導,對中國綠色建筑政策理論貢獻最大。這些刊物推動了該領域理論研究進步,但其大部分屬于新聞報道類刊物,主要起到宣傳作用,理論研究深度不足,學術類期刊較少,這反映出中國現階段研究處于概念理解階段,今后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全部研究有82.4%屬于社會科學研究。從研究層次來分析,18%的研究屬于基礎研究,9%屬于工程技術研究,63%是行業指導性研究,比重最大,這說明中國現階段該領域研究旨在通過政策制定來指導建筑業主體行為。實現綠色建筑不僅僅是技術問題,良好的宣傳以及政策導向也起到關鍵作用。
(四)研究熱點分析
通過對文獻系統梳理,本文發現“激勵”(15篇文獻涉及)與“可持續發展”(20篇文獻涉及)為現階段中國綠色建筑政策研究的熱點。其中,“激勵”研究主要是通過經濟手段激發各利益相關者參與綠色建筑推廣,具體內容在上文有所介紹。而“可持續發展”研究主要從中國宏觀發展戰略出發,論證綠色建筑政策必要性。可見,中國現階段研究熱點是:合理利用經濟杠桿,充分發揮市場經濟配置資源活力,推廣綠色建筑,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本文還梳理了影響力最強的研究文獻,這些文獻被應用次數與下載次數很多,有著廣泛的影響。這些文獻大多是關于國外先進經驗的介紹與引進,在上文有詳細介紹。
三、問題與建議
1.中國現階段對于綠色建筑的法律體系已經建立,取得一定成績,但是可行性與監管力度不足。建議設置專門的監管部門,保證這些部門的獨立性,同時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提高其科學性與合理性。
2.大部分綠色建筑標準為設計標準,缺少運營標準,并且過于依賴國外標準(中國為LEED標準世界第二大使用國)。中國必須完善自身標準體系,發展運營標準,充分借鑒國外經驗同時結合國情,保持自身獨立性。
3.在產業布局上沒能充分抑制高污染行業,對于“三高”建筑治理不力。當然,這與中國國情有關,隨著中央產業政策的實施,這一局面有望好轉。
4.對于綠色建筑理論研究重視程度不足,并且存在嚴重區域性不均衡,具體體現在文獻數目少、科研基金少。建議政府提高相關科研支持,加強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綠色建筑理論研究水平。
5.中國現階段綠色建筑理論深入程度不足,過于依賴國外理論。高校與研究機構應該承擔這一艱巨責任,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理論,開設相關課程與學科,并且培養與之適應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代德偉.政策牽引市場綠色建材喜迎“春天”——《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亮點解讀[J].混凝土世界,2013,(3):10-14.
[2] 李麗輝,韓潔,杜宇.綠色建筑將新增十億平方米[N].人民日報,2012-05-07(010).
[3] 馬馳,丁俊慧.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9,(7):17-19.
[4] 宋雅杰.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模式與政策選擇[J].特區經濟,2010,(4):237-238.
[5] 劉曉天,任濤,湯潔.議綠色建筑激勵政策[J].建筑裝飾材料世界,2008,(2):62-65.
[6] 劉曉娟,王建廷.國內外綠色建筑激勵政策比較研究[J].城市,2013,(1):65-68.
[7] 金占勇,孫金穎,劉長濱,張雅琳.基于外部性分析的綠色建筑經濟激勵政策設計[J].建筑科學,2010,(6):57-62.
[8] 閆瑾.發展綠色建筑的政策激勵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8,(10):119-121.
[9] 劉玉明.北京市發展綠色建筑的激勵政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6-51.
[10] 袁鑌,宋曄皓,林波榮,張弘.澳大利亞綠色建筑政策法規及評價體系[J].建設科技,2011,(6):64-66.
[11] 宋陽.單憑市場機制是不夠的[N].中國經濟導報,2010-01-16(C03).
[12] 方東平,楊杰.香港臺灣地區綠色建筑政策法規及評價體系[J].建設科技,2011,(6):70-71.
[13] 馬欣伯,李宏軍,宋凌,朱穎心.日本綠色建筑政策法規及評價體系[J].建設科技,2011,(6):61-63.
[14] 林文詩,程志軍,任霏霏.英國綠色建筑政策法規及評價體系[J].建設科技,2011,(6):58-60.
[15] 閆振林.綠色建筑材料產業經濟政策研究[J].經濟師,2012,(4):79-104.
[16] 張建國,谷立靜.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挑戰及政策建議[J].中國能源,2012,(12):19-24.
[17] 黃獻明,黃俊鵬,李濤,康進.2012年中國綠色地產發展現狀與趨勢調查報告[G]//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建筑節能協會,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第八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論文集.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建筑節能協會,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2012:14.
[18] 田軼威,林峰,劉德毅.杭州市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的政策與措施研究框架[J].現代城市,2007,(4):28-30.
[19] 牛犇,楊杰.中國綠色建筑政策法規分析與思考[J].東岳論叢,2011,(10):185-187.[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