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并重點闡明了標準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提出加快標準化工作的對策建議及具體措施。
關鍵詞:生態文明;資源利用;標準化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298-03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
1.中國單位產值的耗能大,資源浪費嚴重,同時造成了較嚴重的環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重,導致我們在資源和環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價。目前,中國正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但是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資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時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等領域資源的浪費現象也相當嚴重,這不僅造成資源供求矛盾的日趨尖銳,同時資源利用過程中的環境問題也相當嚴重。
2.中國石油、礦產等重要資源對外依賴程度加大。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工業化程度提高,居民的消費結構將逐步升級,城市化步伐將逐步加快,資源的需求將持續增加,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逐步增大,導致石油、礦產等重要資源進口量遞增,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提高。進口資源,不僅耗費大量資金,而且會加劇國際市場供求矛盾,帶來一系列經濟、政治、外交方面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央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這一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決策,就是要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確保中國的經濟安全和資源安全。
(二)中國的資源和環境狀況決定了必須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1.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量的一半,中國人均淡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積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和鋁土礦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這種基本國情將長期持續,決定了中國必須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子。
2.礦山在開采和選礦過程中礦山采礦回收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普遍較低,同時存在眾多的不計后果濫采濫挖,影響了中國資源開采工作的正常進行,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2010年,中國GDP單位產出的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2倍,主要工業產品能量單耗比國外平均水平高47%;生活中資源的隨意浪費現象比較普遍,全民的節約意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同時中國的“三廢”利用率較低,其中粉煤灰、煤矸石等綜合利用率分別只有67%和55%,中國每年有數百億元的可用資源作為“三廢”拋棄了。因此,為了實現資源從開采到循環利用,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就必須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子。
3.當前,中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狀況日益嚴重。一是水環境每況愈下,生態用水匱乏;二是大氣環境不容樂觀;三是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四是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71.3%,農村的生活垃圾污染、農村畜禽糞便、水產養殖污染,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農村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惡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二、標準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以節約使用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種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節約資源,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務求生態文明建設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和明顯成效。
標準化工作通過制定標準、貫徹和實施標準,為經濟發展節約資金、提高速度,帶來顯著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可以使新技術和新科研成果得到迅速推廣和應用,從而促進技術進步,這對于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態平衡,維護人類社會當前和長遠的利益,保障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標準化工作有利于緩解中國的資源約束矛盾
中國資源稟賦較差,總量雖然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與此同時,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
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資源消費的增加是難以避免的。但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以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是難以為繼的。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加強標準化工作,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緩解資源約束矛盾、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標準化工作是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
大量事實表明,水、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大量產生,與資源利用水平密切相關,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內在聯系。目前中國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這種治理方式難以從根本上緩解環境壓力。一方面投資大、費用高,建設周期長,經濟效益低;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污染。
加強標準化工作,推行清潔生產,盡可能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標準化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1.標準化能夠充分實現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原則。標準化應用于礦產資源的開發,通過實施礦山開采、選礦和冶煉相關的技術標準,有利于提高礦產資源的回采率,選礦回收率,促進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并減少礦山開采、選冶帶來的廢石、廢水等對環境污染,降低由此引發的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盡可能地減少土地退化、損毀嚴重等問題,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標準化應用于礦產資源利用,通過制定礦產資源利用相關的技術標準,能夠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物質和能源流量,降低單位產值的資源消耗量,同時控制使用有害于環境的資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目的或消費目的,從而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減少污染。
2.標準化能夠充分實現循環經濟的再利用原則。礦產資源經過相應的工業生產變為資源性產品,如果在這一過程中,應用于工業生產的技術標準的水平落后,那么生產出的產品質量、性能等也處于落后,進而導致產品的使用范圍就小,產品的時間強度也就相應的變短。這就需要不斷地對標準進行升級,將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作為其補充內容,進一步提高標準的水平,以提高產品的質量、性能和時間強度,從而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
3.標準化能夠充分實現循環經濟的再循環原則。再循環原則就是廢棄物資源化,即在產品完成使用功能后成為廢棄物,通過技術進步將廢棄物重新變為可利用的資源。在這一過程中,標準化工作需要將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地納入到標準中作為標準的重要技術內容,不斷提高廢棄物資源化的品種和效率,同時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從而為廢棄物資源化提供技術保障,實現循環經濟的再循環原則,推進循環經濟的不斷發展。
三、加強標準化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為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標準化工作的持續有力推進。
(一)持續推進標準化工作
1.推進能源節約標準化工作。要加強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余熱利用、建筑節能、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領域和鋼鐵、有色、電力、建材等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標準化工作。大力開展交通運輸工具和農業機械的節能標準化工作,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并不斷推動新建住宅、公共建筑節能和現有建筑節能改造。制定空調、冰箱等家電產品節能和環保的新標準,強化標準的實施和宣貫,并嚴格執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調室內溫度最低標準。加快推進農村能源節約標準化工作,大力發展戶用沼氣工程,國家積極開發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2.加強節約用水標準化工作。積極推進節約用水標準化工作,在提高現有生產設備和器具的整體技術水平的同時,盡可能地節約用水,并對高耗水行業進行節水技術改造,并積極推進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加快供水管網改造,推進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
3.加強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標準化工作。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積極制修訂與土地資源利用與保護特別是耕地資源保護有關的土地管理標準。研究制定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標準體系,并加快包括土地規劃用途分類、土地用途管制分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土地開發整理技術規程在內的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具體標準的制定工作;對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定額指標進行修訂,以此來不斷完善土地市場準入制度,推進土地整理復墾工作。
4.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標準化工作。加快建立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標準體系、資源綜合利用的實驗方法體系、資源綜合利用環境指標評價體系,并加快資源綜合利用具體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不斷促進以煤礦瓦斯利用為重點的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粉煤灰、煤矸石、有機廢水為重點的工業廢物綜合利用以及以再生金屬、廢舊輪胎、廢舊農膜、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為重點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促進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秸稈的綜合利用。
(二)加強標準化工作的具體措施
1.對現行有效的標準進行清理評價和修訂工作。對中國現行有效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以及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從技術水平、協調配套性、內容結構、應用程度和實施效果等多個角度開展評價,以確定該標準或標準計劃項目是繼續有效,還是修訂或者整合修訂,直至廢止的結論。根據對標準和標準計劃項目清理評價的結論的基礎上,對需要修訂或整合修訂的標準進行修訂,從而不斷提高中國標準的整體技術水平、協調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充分發揮標準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技術基礎性作用。
2.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標準的編寫質量,強化標準的一貫。標準在制訂和修訂過程中,要注意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做到充分協調和溝通,并在標準的編寫中注意標準質量的提高;在標準宣傳貫徹中注重充分發揮信息化、網絡化的優勢,利用信息化平臺和各大媒體進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標準的一貫,使標準能夠被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工業部門所熟知和使用,促進標準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3.加快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步伐。標準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是反映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水平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逐步提高的。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代表著當今比較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是物化了國際上著名的科學和學者的抽象勞動,因此,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就成為一種廉價的技術引進。積極采用能源節約、節約用水、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對于提高能源和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維護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加強與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合格評定體系的建設。加快與技術法規體系、技術標準體系相配套的合格評定體系的建設,具體包括:抽樣、測試和檢查;評估、驗證和合格保證;注冊、認可和批準等程序,通過合格評定體系的建設有利于推進技術法規體系的不斷完善,促進技術標準真正地成為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同時加快合格評定程序相應的中介機構的建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5.加強標準化情報工作和信息化網絡化建設。標準化情報工作是標準化工作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搞好標準化情報工作,跟蹤和掌握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動態變化,并積極開展國內外相關標準水平的對比分析,從中發現差距,使我們制定的標準能夠與相關領域的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同步,使標準化工作能更好地為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服務。
加快標準化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做好國內外標準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傳遞工作,有利于推動標準制、修訂和標準信息服務網絡化,提高標準的時效性,為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 魏彩慧,蘭井志,梁凱.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標準化工作的思考[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6,(3):31-32.
[2] 徐青,蘭井志,李劍.標準化與礦產資源循環利用問題探討[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5,(1):38-39.
[責任編輯 陳 鶴]